羅素|哲學的價值是什麼

羅素|哲學的價值是什麼

哲學的價值是什麼?為什麼應當研究哲學?在科學和實際事務的影響之下,許多人都傾向於懷疑:比起不關利害又毫無可取的辨析鋒芒,比起在知識所不能達到的問題上進行論戰,哲學比起它們來又能強多少?所以,現在就更需要考慮這個問題了。

讀者們自然地想知道,哲學的價值是什麼?以及哲學應該怎樣被學習?這兩個問題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在很多受科學以及其他實用學科影響的人眼裡,哲學更像是一個無知與無用的閒情逸事,吹毛求疵的分門別類,以及對超越認知邊界的知識地爭論與探討。

這些對於哲學的看法,一部分來源於錯誤地理解了生命的本質, 一部分來源於對哲學想達成的結果的誤解。科學作為一種獲取新發明的媒介,即使很多人對其一無所知,但仍認為科學是有用的。因此,人們鼓勵對科學的學習,不僅出於對其學習者現實生活的考慮,更多地是希望利用科學來謀求人類的福祉。然而,哲學並不具備科學的作用。如果學習哲學除了對其學習者之外有任何幫助,那就是哲學潛移默化地影響了那些學習者們的生活。這些潛移默化的影響,就是哲學價值根本的體現。

往更深一層去研究,如果我們探討哲學意義的方法沒有錯誤,那首先,我們應當在意識中去除自己對“實用主義”這個概念的執念。秉承實用主義觀念的人,通常僅僅關注對實物的需求,通常認為人們僅需果腹,便已應滿足,卻忽略了精神食糧的重要性。如果人類的物質生活已足夠豐盛,如果貧窮和疾病的存在率已被降至最低點,那離構建一個有價值的社會,還隔著許多需要被完成的事情。即使是在當今社會,精神世界至少也是和物質是一樣重要的。而哲學的價值只有在構建精神世界的過程中才會得以體現;不僅如此,只有那些不對精神世界漠不關心的人,才可以被說服並同意學習哲學並不是浪費時間的事情。

羅素|哲學的價值是什麼

哲學和其他學科一樣,主要關注於知識。哲學所關注的,不僅僅是那些可以為科學提供統一和系統的理論。哲學也關注於用思辨來解釋人們恪守不渝的教條,根深蒂固的偏見以及不容置疑的信仰背後的基礎認知。但哲學並沒有很成功地回答並解釋哲學自己所提出的問題。如果你問一個數學家,一個地質學家,一個歷史學家或者任何一個研究知識的學者,在其所研究的領域中已被認定為真理的是什麼,那麼這些學者恐怕會滔滔不絕地講述,直到你失去了聆聽的耐心。但是如果一個人問哲學家這個問題,這個哲學家,假設他是一個真正的哲學家,恐怕會告訴問詢者他所研究的知識,還沒有取得一個確切的答案。這樣的回答並不是因為哲學這門學科本身是有缺陷的。而是因為當哲學探討的問題有了確切的答案後,此答案就不再被認為是隸屬於哲學,而變成了答案所屬學科的一部分。例如有關天堂的哲學研究現在隸屬於天文學。牛頓的偉大著作名為“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同樣的,有關人類精神的哲學研究現在從哲學分離出來並從屬於心理學。因此,在某種程度上,哲學所研究的問題的不確定性不僅僅是真實存在的,還是顯而易見的。那些已經有確切答案的問題,已從屬於科學。然而那些,

在當下,沒有確切答案的問題,組成了餘下的哲學研究。

然而,僅僅只有一部分真理是關於哲學的不確定性。很多哲學問題,尤其是那些與人們精神生活息息相關的問題,在我看來,目前為止,人類的認知對此依然保持無解。除非有某種力量改變了產生這些問題的先決條件所構成的已有客觀秩序。這些問題包括:宇宙有一個統一的計劃或是目標麼?還是宇宙僅僅是一個無規則運動原子們的集合?意識是宇宙永恆的一部分麼?樂觀地講,如果是,那智慧是可無限增長地。還是意識是一個在生命終將消失的星球裡轉瞬即逝的一個小東西?對宇宙來說善良與邪惡重要麼?還是僅在人類的認知中這兩個概念才重要?這些問題都由哲學提出,並由不同的哲學家們給出了各種各樣的答案。但這些答案看起來,不管能不能在客觀世界中被發現,現在都不可證實。然而,就算有朝一日答案被發現了或是證實了,哲學也會繼續去思考更多沒有確定答案的問題,去探討所有能夠回答那些問題的方法,以及用懷疑和思索的目光來審視宇宙。如果人類把自己的認知封閉在確定知識組成的圍牆中,那我們現在對宇宙的理解,也同時被扼殺了。

一些根本問題,在某些哲學家們看來,可以用哲學來回答並構建一個確切如真理的答案。這些哲學家們理所當然地認為那些宗教中最重要的信仰與教義,可以通過嚴格地論證而成為真理。 為了評判這樣的企圖,我認為有必要對人類的已知知識,做系統地瀏覽,並在瀏覽後對知識的發展過程與其侷限形成判斷。這樣的判斷雖有武斷地宣判之嫌,但如果本書之前章節的討論沒有讓讀者誤入歧途,那判斷使我斷言,找到宗教信仰與教義的哲學證明是不可能的。我們不能找到,因此不給根本問題提供確定的答案便成為哲學價值的一部分。因此,哲學的價值,不應該取決於任何學習知識的人所給出的確定知識。

哲學的價值,體現在哲學的不確定性。沒有受到哲學薰陶的人們,往往在生活中,被囚禁在常識帶來的偏見,年齡和所屬群體帶來的盲從,以及未經獨立思考與論證就堅定不移追隨的信仰之中。這些人的認知中,熟悉的事物如真理一樣無可撼動地存在,而陌生的可能性被輕蔑地拒之門外;世界趨向於變為確定的,有限的,顯而易見的。相反,當人們開始接觸哲學,他們會發現,就像我在第一章中提到的,哪怕每天最常見的事物也會引起疑問,而這些疑問只有不確定的答案才能回答。

哲學,雖不能確定得告訴我們疑問的正確答案是什麼,但可啟發我們思考更多的可能性,從而使我們的創造力,從習慣的獨裁中解放出來。因此,雖然對事物確定的認知慢慢減少,但我們對事物未來可成為的樣子有了更多理解與掌握。學習哲學也許可以消除那些從來沒有經歷過獨立思考與懷疑的人們觀念中,自大與無知的教條,同時通過展現熟悉事物的陌生面來讓人們保持對世界的好奇。

除了揭示種種可能的未知知識,哲學還有一個價值,也許是它主要的價值:通過反思事物重要的方方面面來消除學習者狹隘與自私的目標。依靠直覺生活的人,往往被其私人利益圈所限制。私人利益圈包括家庭,也許還有朋友。只有當私人利益圈之外的世界幫助或阻礙了一些事物成為私人利益的一部分時,人們才會去考慮外在世界的存在。這樣的人的生活往往變得焦慮與不自由。而相比之下,有哲學薰陶的生活往往是平靜與自由的。私人世界中,本能的慾望所追求的利益只佔客觀世界的一小部分。而客觀世界之複雜與強大會在不久的將來,把我們的私人世界掩埋在時間所產生的虛無中。除非我們可以把對客觀世界的好奇與探索包容在自己無遠弗屆的求知慾中,否則,我們就像一個在被包圍的孤城裡的守衛一樣,無可奈何地接受投降的結局。平和,在這樣的生活中沒有其存在的位置。

對慾望的執念與其軟弱的毅力之間的衝突,成為維繫生命存在的主動力。無論怎樣,如果我們想讓生活變得偉大與自由,那我們就必須要逃離私人利益組成的監獄和解決前一句中提到的衝突。

羅素|哲學的價值是什麼

逃離與解決的一個途徑,就是通過哲學思考。哲學思考,在其廣泛研究的基礎上,並不會把宇宙分為兩個敵對的陣營—朋友與敵人,有幫助的與有害的,好與壞。

哲學公平地看待整個世界。存粹的哲學思考,並不把發現客觀世界與人類世界相似的知識作為目標。事實上,所有對知識的獲取,都是人類自我的延伸。但是隻有間接得追求,才可得到最優的自我延伸。對知識的渴望,只有像做實驗那樣,通過適應性的學習,也就是說,在探索某種知識之前不先入為主地認定這些知識要有這樣或那樣的特性,而是發現知識本身的特性,並讓自己的認知去適應發現的知識,才可以得到合理的滿足並完成認知的進步。而當人們清楚地定義了自我,同時還不斷地證明客觀世界與自我是相似的,那麼人們就會把陌生的知識拒之門外,而自我延伸也就不可能了。試圖證明自我與客觀世界相吻合其實是另一種形式的自我肯定(自大)。對所有自大者而言,自我肯定只會讓其更加固步自封。自大者眼中的世界沒有自我重要,而自我又定義了世界所能發展的邊界。相反,哲學思考在一開始就消除了自我,從而通過思考無限的世界,不僅和世界分享了無限的可能,同時也擴寬了自我的認知邊界。

因此,那些證明宇宙與人類相似的哲學,不會培養出偉大的靈魂。

知識是一種自我與非我的聯合。和其他的聯合一樣,是一種權利下的產物。因此,那些哲學是強迫地讓宇宙和人類結合成一種統一的共同體。當下,哲學的趨勢是告訴我們人類是其他一切事物的標準;真理是人類製造的。時間,空間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種種概念都是人類精神的產物。如果在人類可創造的事物之外還有其他的事物,那人類不可能知道也不可能理解這些事物。此觀點,如果我們之前的討論是正確的,那是錯誤的。不僅是錯誤的,此觀點還通過把哲學思考束縛在自我中,從而剝奪了哲學思考的價值。此觀點中所描述的知識,不是自我與非我的聯合,而是一系列偏見,陋習和慾望所組成的屏障,閡在我們與外部世界之間。那些可以在這樣的思想中找到樂趣的人,往往封閉在自己的幻想中,因為他們害怕當幻想幻滅後,自己的汙言穢語便不再是可施加權利的法律與教條。

相反,真正的哲學思考,通過擴大非我,與加深對客觀事物的思考程度從而讓思考本身更加完備來獲取滿足。那些被浸在習慣,私利或慾望中的事物,無論是私有的還是自我的,在被思考的過程中,都會被附上一些程度的曲解,因此也就傷害到了思想所追求的統一。因為這樣,通過在思考本身與對客觀事物的思考中間橫置一堵習慣,私利與慾望所構建夠的牆,那私有或自我的事物就變成了思想的監獄。自由的思想,會從上帝的視角,不帶有“此刻此地”的束縛,不帶有希望與恐懼,不帶有習慣的枷鎖與傳統的偏見,平和地,冷靜地,在對知識-人類可以獲取的客觀思想的渴望中,觀察萬物。因此,

自由的思想,會認為抽象與普世的知識,比感知的,必須依存於感知器官所主導的個人視角所產生的知識更有價值。我們已經知道,感知器官會發現事物,但在發現的同時,也扭曲了事物的客觀事實。

一個習慣了公正的哲學思考的人,會在行動與情感的世界中保存一份公正與自由。這樣的人會不帶執念地,把目的與慾望看作是整體的一部分。這裡的執念,是由把目的與慾望看作是不受人的行為所影響的世界裡無窮盡的小片段所產生的。思考的公正性,是對知識純粹的渴望,體現在人的行動上,就是公平, 體現在情感上,就是可以給予不僅是所謂得實用或受追捧的事物,而是全部事物的普愛。因此,哲學思考所擴展的,不僅是我們思考的對象,還是我們行動的目標與情感。 哲學思考讓人們成為宇宙的公民,而不是一個處於戰爭中的圍城裡的人。宇宙公民包含著人類真正的自由與擺脫狹隘的希望與恐懼後的解放。

因此,總得來說,哲學的價值體現在,學習哲學並不是尋找任何問題的確定回答,因為沒有確定的回答可以成為真理。學習哲學更多是為了問題本身,因為問題可以擴展我們對可能事物的理解,豐富我們思想中的想象,以及減少剝奪懷疑精神的教條。不僅如此,通過思考無窮的宇宙,精神世界也隨之增長,從而與宇宙合為一體,進而變為無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