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梆子歷史比京劇還久卻處「弱勢」 團長已帶劇團走過15個省市

家住南新華街附近的居民可能知道,北京市河北梆子劇團就坐落在一條衚衕深處的居民區裡。比起門臉顯赫的其他院團,“北梆”總是有點侷促,其中反映出的,也正是河北梆子面臨的尷尬處境。

河北梆子歷史比京劇還久卻處“弱勢” 團長已帶劇團走過15個省市

北京市河北梆子劇團表演《喜榮歸》片段 新華社供圖 攝:公磊

王洪玲是北京市河北梆子劇團的團長,每每言及此處,她總是很有感慨:“大家都知道,北京有京劇,有崑曲,有評劇曲劇。我們一直說河北梆子是‘弱勢群體’,但我們不相信自己是小劇種,梆子的歷史比京劇和許多劇種都要長,我查了許多資料,河北梆子最遠到過庫頁島,它是一個很大的劇種。”為了讓更多人瞭解河北梆子,從前年開始,王洪玲已經帶著團隊走過了15個省市。作為一團之長,王洪玲目光所及比普通演員更要長遠許多,“河北梆子不能在我們這一代人手裡萎縮了,這不是我所想的,更不是大家所想的。”

不久前,河北衛視和白燕升團隊共同製作的《誰與爭鋒——京津冀河北梆子新時代“十大名旦”誕生記》剛剛結束在廊坊永清縣益田藝術中學體育館的錄製。這部融合了臺上競技比賽與臺下真人秀的戲曲節目將從10月20日起在河北衛視播出。16位來自京津冀三地的河北梆子名家同臺“飆戲”,最終決選出10名優勝者,入選“十大名旦”。在河北梆子領域已經很有“身份”的王洪玲沒有作為領導,也沒有作為評委,而是作為選手參加了比賽,她也是北京地區唯一的參賽選手。

在《誰與爭鋒》之前,王洪玲剛剛從白燕升團隊與西安廣播電視臺合作的另一檔戲曲節目《擂響中華》中載譽歸來。素有“金嗓”之稱的她在節目中表現搶眼,一開口,高亢慷慨的河北梆子硬是折服了不少聽慣了秦腔的西安觀眾。比起《誰與爭鋒》舞臺上時常“孤軍奮戰”的其他演員,王洪玲每次亮相幾乎都是大陣仗:《大登殿》裡的“王寶釧”前呼後擁;《穆桂英掛帥》中的“渾天侯穆桂英”點兵出征,英姿不凡;《北國佳人》中《優伶頌》一段,“劉喜奎”細數戲曲中的英雄豪傑,唱出了“戲子”的錚錚傲骨……哪怕是劇中一句不唱的角色,王洪玲都要帶著團裡的演員“全樑上壩”,服裝、化妝、道具更是一樣不差。評委高群書導演在現場不停感嘆,在王洪玲和北京市河北梆子劇團的身上,他看到了首都北京的大氣磅礴,更看到了這個劇種曾經的輝煌和光榮。

王洪玲不是白燕升邀請的北京地區唯一的河北梆子名家,卻是所有人中唯獨答應參賽的那個,她的到來在真正意義上成全了大賽名字中的“京津冀”三個字,為此,白燕升一次又一次向她表示感謝。“我這次來參賽,是想讓大家看一看我們北京團的陣容。在北京,我不是一個人在戰鬥”,王洪玲說。在《誰與爭鋒》的舞臺上,王洪玲與昔日戲校的同學、來自河北的周桂娟和劉文靜重逢了。一別經年,周桂娟的人生起起落落,劉文靜則到河北藝術職業學院當了一名老師,與舞臺上光芒萬丈的“梅花獎”得主王洪玲相比,周桂娟和劉文靜的藝術生涯遠沒有那麼幸運。十幾年不曾登臺的她們可謂單槍匹馬,在接到白燕升的電話後因為沒有班底和行頭猶豫不決,是王洪玲大方地向她們伸出了援手,有求必應。“我偷偷地為我的這兩位師姐流過眼淚,她們這麼多年不上臺了”,王洪玲說著有點哽咽,“戲校裡我們這一班學生好幾十號人,現在站在舞臺上的沒有幾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