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效只值五毛?《捉妖記》《變形金剛》告訴你中國製造有多牛!

特效只值五毛?《捉妖記》《變形金剛》告訴你中國製造有多牛!

文娛價值官解讀:

華誼影業總經理葉寧曾在2016年發表過“中國電影已進入重工業時代”的論斷。確實,隨著中國銀幕數突破5萬塊,超越美國躍居全球第一,這個電影的最大市場就順勢迎來了產業升級,依靠高額投入,拼科技,拼特效,拼視覺奇觀的“重工業電影”正在取代中小製作的影片,成為產業支柱。

在此風口之上,越來越多的國際特效公司紛紛進駐中國,本土的特效公司也如雨後春筍般不斷湧現。但是,這個行業真的是遍地黃金?每個進場者都能如願收割紅利?卻並不盡然。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在獲得第85屆奧斯卡金像獲最佳視覺效果獎的前11天,負責該片特效的“節奏特效”卻宣佈破產,給全球特效人和電影產業帶來了巨大沖擊。事實上,在過去的10年間,有21家好萊塢知名動畫和特效製作公司接連倒閉。


整個行業只有像工業光魔(特效)和皮克斯(動畫)這樣做到全球產業第一位的公司尚算成功和穩定,但即便如此,皮克斯在2013年也因為排期改變而不得不裁員數百人。電影特效到底賺不賺錢?大型特效公司的運營成本有多高?有了好萊塢的前車之鑑,中國特效公司的生存狀況又如何?文娛價值官(ID:wenyujiazhiguan)獨家深度剖析,帶你一探究竟。

特效只值五毛?《捉妖記》《變形金剛》告訴你中國製造有多牛!

距離上映還有近二十天,《捉妖記2》預售已接近5000萬,讓我們看到了良心特效片的巨大市場空間

重要卻不被重視的特效行業

1977年出品的《星球大戰》為好萊塢開啟重工業特效時代之後,美國與其他電影大國的差距,才被迅速拉開。什麼是影視特效?廣義上講,它的範圍很廣,從前期化妝攝影,到後期製作交片,只要是實現了傳統拍攝所達不到的特殊視覺效果的,都被歸納在特效的範疇內。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CG特效為創作者提供了無限的想象空間,讓電影人的思想從技術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從而建立全新的電影語言樣式和風格。可以想象,沒有CG特效就沒有《終結者》、沒有《2012》、沒有《變形金剛三部曲》、更不可能有《泰坦尼克》跟《阿凡達》的視覺震撼,也不可能有《駭客帝國》式的敘事結構和哲學。

正是這些傳統攝影無法達到的畫面,吸引了大量觀眾重返影院,可以毫不誇張的說,沒有CG就沒有現在的大片時代。而在中國電影歷史票房排行榜上,前十名中就有八部影片運用了大量CG動畫和真人互動技術。

特效在電影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它卻沒有獲得應有的尊重,以85屆奧斯卡頒獎典禮為例,“節奏特效”代表的獲獎感言在中途被掐斷,幾個領獎者幾乎是被趕著下了領獎臺。就在同場頒獎禮上,李安導演感謝了所有的人,卻唯獨對完成了電影百分之七十的特效團隊隻字不提,由此,也可以看出特效行業在電影製作過程中的地位。

特效只值五毛?《捉妖記》《變形金剛》告訴你中國製造有多牛!

喬治·盧卡斯於1977年拍攝的《星球大戰》堪稱電影特效鼻祖

特效行業為什麼賺錢艱難?

都知道特效貴,以《變形金剛4》為例:總投資2億美元,其2/3用於特效製作,其費用摺合人民幣為8億左右,這還是基於前3部影片特效研發的基礎之上的價格,但大眾只看得到特效公司的高報價,卻鮮有人瞭解它們的高成本。這其中包括人力成本、時間成本、硬件成本、軟件成本等。

1、人力成本

一個特效團隊往往都是由成百上千人組成,以美國來講,一箇中等水準特效人員的年薪在4萬美元左右,高級人員大約6萬美元,頂級人員則是15萬美元左右。假設一家規模1000人的特效公司,中、高、尖人才比例按6:3:1分配,其一年的工資成本就要有5700萬美元。

2、時間成本

完成一部大片的特效製作,通常需要幾個月甚至幾年的時間,以被拖垮的《少年派》為例,僅老虎的製作週期便用了一年。而電影特效製作的合同往往是一口價,在實際操作中,導演會因為產生新想法而要求不斷修改,每一個修改意見,都會給特效工作者帶來無休止的加班,而這種反覆修改和超時帶來的額外支出都要由特效公司自己承擔。

3、設備成本

設備成本包括硬件成本和軟件成本。

一個稍具規模的特效公司,巨大的處理器機房和數量驚人的蘋果電腦是基本設備,因為一部電影的特效往往需要上百臺機器同時完成特效和渲染。製作CG還要用到各種特效器材,以一套看似不太起眼的面部表情捕捉的頭盔為例,就價值300萬。

所以,大部分的好萊塢特效公司,都無法單純依靠製作電影維生。電影製作對於他們只是培養特效團隊技術的手段,真正賺錢的是幾十秒的廣告。多年來,好萊塢的特效公司就是在廣告——電影——廣告的利潤循環中實現技術的不斷突破,而售賣軟件也是他們重要的盈利渠道之一。

特效只值五毛?《捉妖記》《變形金剛》告訴你中國製造有多牛!

《阿凡達》僅特效團隊就有1855人

國產特效真的都是“五毛特效”?

中國首次大規模使用CG的特效電影是1998年的《風雲雄霸天下》,與好萊塢相比,起步晚了二十餘年,但國產特效公司就真的只能做出“五毛特效”嗎?並不是,事實上,中國特效技術比很多國外公司要強,國內的很多CG、動畫公司多年來一直為海外代工,部分也直接參與到很多好萊塢電影的製作。

大家如果關注一下電影最後的字幕,只要是特效製作公司裡有Base FX、pixomondo等在中國有分公司的國際電影公司的影片,裡面大量的特效鏡頭都是由中國人在國內完成,比如《2012》、《速度與激情5、6》,《環太平洋》、《HUNGER GAME》、《權利的遊戲》等等。國內特效公司存在的最大問題並不是技術能力,而是出在了錢、時間、製作流程、以及無效溝通之上。

特效只值五毛?《捉妖記》《變形金剛》告訴你中國製造有多牛!

《2012》特效場面

  • 一分錢一分貨

在好萊塢,一部大片的特效製作預算佔到整部電影的1/3。但在中國,電影製作方過於看重明星效應,80%的預算用在了演員片酬之上,大部分有特效製作的電影中,預算只佔10%-15%。特效就是一分錢一分貨,片方給錢少,當然就只能做出五毛特效。

  • 工期緊,沒有時間磨細節

好萊塢電影製作週期一般是1~3年,但中國影視業追求的是效率是高速,以《大鬧天宮》為例,特效製作只給了2個月的工期,哪有時間去勾勒細節,出來的效果自然予人粗製濫造之感。

  • 流程顛倒

在好萊塢,特效都是先於實拍啟動,正所謂“攝影機未動,特效先行。”劇本敲定之後,就有特效總監這個職務,而在中國特效總監往往是在電影拍攝完成才會出現,這就導致很多拍攝時稍微注意就可以解決的問題,最後卻丟給特效公司,成為技術難題,費時費力。

  • 外行指揮內行

中國真正懂特效的導演很少,但迫於西方大片特效壓力又不得不重視特效製作,這在實際項目中導致大量的溝通問題。反觀好萊塢,四大特效公司中的三家都是由導演創立,最為著名的工業光魔創始人是拍攝了《星球大戰》的導演喬治·盧卡斯,維塔數字的創始人是《指環王》導演彼得·傑克遜、數字領域的創始人是詹姆斯·卡梅隆。

這些基於懂行導演的拍攝需求而建立的特效公司,早已磨合出了一套適合好萊塢電影工業體系的特效製作流程。而在他們的帶動下,好萊塢特效電影導演普遍都是技術和藝術的行家,如斯皮爾伯格、克里斯托弗·諾蘭、邁克爾·貝等。

中國導演的不專業,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特效電影的發展。

特效只值五毛?《捉妖記》《變形金剛》告訴你中國製造有多牛!

胡巴是史上片酬最高的演員,一億片酬都用來做特效了

國產特效公司的轉型之路

作為2017年首部大製作的“妖設”魔幻喜劇電影《二代妖精》,天工異彩有幸擔綱此片的影視後期全流程製作,其中包括影片的概念設計和參與前期劇本創作環節,這也成為中國電影特效公司探索轉型的一次經典之作。

特效只值五毛?《捉妖記》《變形金剛》告訴你中國製造有多牛!

天工異彩參與的《二代妖精》

說到中國國產特效公司,起步大部分都是為好萊塢做代工。

作為勞動密集型產業,中國 CG行業頂級技術人員的年薪很少有高過30萬的,普通特效師年薪也就在10萬上下。較低的人工薪水和盜版的製作軟件,削減了中國代工特效公司的成本。所以中國影視CG公司的報價比好萊塢公司低到一半到三分之一,甚至更低。

特效公司分包的商業模式也極其簡單:接項目——完成製作——付款——再接新項目,有能力的公司可能會同時運作多個項目,如此循環往復。正是這種代工特效支撐起了許多中國影視CG公司。但近幾年,韓國的特效公司,以較低的人才流失、更有效的管理模式以及政府的大力補貼,搶了很多中國公司的生意。

在當下的市場環境下,從產業和票房成績來看,中國的資本能力、市場規模和觀眾好感度,讓越來越多的中國特效公司開始嘗試做自己的原創,並謀劃從下游往上游走的轉型之路。對他們而言,特效只是起點,深度參與到中國電影的製作甚至出品才是終點。

當然,這條路並不好走,很多做代工起家的特效公司並沒有足夠的原創能力,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原創公司要面臨一個很長時間不會有收入的難關,如果沒有融資或是足夠的資金儲備,很難運轉下去。

電影重工業時代的來臨,讓特效產業騰飛在際,但對困局重重的中國特效公司而言,屬於他們的黃金時代還遠未到來,未來仍任重而道遠。

特效只值五毛?《捉妖記》《變形金剛》告訴你中國製造有多牛!

作為國產原創特效的扛鼎之作,《大聖歸來》僅製作週期便耗費四年

中國一線特效公司一覽

Base FX

  • 背景

    :成立於2006年底的Base FX,創始人雖是美國人,但卻是一家總部位於北京的電影后期特效和動畫公司,擁有中國最大的電影特效團隊,在北京、無錫、廈門均有製作基地,一線製作團隊人數超過450人,90%是中國人。2012年5月底Base FX正式與喬治盧卡斯創立的工業光魔展開戰略合作,開始好萊塢項目的特效製作。

  • 代表作:《星球7》、《捉妖記》、《侏羅紀世界》、《變形金剛4》、《環太平洋》、《美國隊長2》等。

  • 資本動向:2016年,華人文化控股集團宣佈投資“BaseFX”(投資金額未透露),並與Base FX共同成立影視製作公司“倍視傳媒”,開發製作面向中國和全球市場發行的頂級視效大片。

天工異彩

  • 背景:

    2013年6月17日,由天工映畫、異彩影視、樂盛文化及異彩映畫重組為天工異彩影視科技有限公司。除了本土人才,還擁有來自美國、加拿大、韓國、英國的頂尖剪輯師、視效指導、調色師等高端行業人才,有中央儲存、集群渲染、調光調色、拷貝輸出、特效工作站集群、音棚等頂級設備投入。

  • 擅長:毛髮類角色動物、風火、爆破、坍塌一類特效。

  • 代表作:《二代妖精》、《唐山大地震》、《一九四二》、《非誠勿擾》、《畫皮2》、《龍門飛甲》、《風聲》、《狄仁傑之通天帝國》、《太極1、2》、《雪花秘扇》、《太平輪》、《匹夫》、《黃金大劫案》等

  • 資本動向:2014年,由深創投領投,融資5000萬;2017年,獲星輝娛樂1200萬融資。

MORE VFX

  • 背景:2007年創立的MORE VFX是靠做TVC廣告起家,近幾年才開始專注於高端視覺特效與動畫製作的電影特效公司。

  • 擅長:在概念設計、動態預演、生物角色動畫、流體及動力學特效領域有著很強的實力。

  • 代表作:《西遊記之女兒國》、《西遊記之三打白骨精》、《悟空傳》、《繡春刀修羅戰場》、《大魚海棠》、《記憶大師》、《年獸大作戰》、《重返二十歲》等

  • 資本動向:不詳

VHQ

  • 背景:VHQ於1987年在新加坡建立,目前在中國,馬來西亞,泰國,越南、印度設有分公司,人數超過200人。 VHQ北京影視後期製作公司也是他們的動畫電影廣告片工作室,擁有超過50名動畫師和設計師,為人物和產品設計,製作動畫宣傳片,開發電視廣告,預告片,製作空中頻道品牌。

  • 代表作:《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阿凡達》、《哈利・波特》、《國王的演講》《白雪公主與獵人》等影片的特效製作,主導中國影片《三體》的特效製作。

  • 資本動向:不詳

華龍公司

  • 背景:2000年3月,隸屬於國字號電影公司老大中影集團的華龍電影數字製作有限公司成立,總投資額超過三億人民幣。華為還是國家發改委唯一批准設立的“電影數字製作產業化示範工程”,擁有國內唯一的數字影院影片母版製作系統,為中國國內近兩百多家數字院線提供數字電影的母版。作為國字號CG老大,每年,國內有85%以上的影片後期加工製作是在華龍完成的。

  • 代表作:《天地英雄》、《手機》、《大腕》、《驚濤駭浪》、《尋槍》、《紫日》、《致命一擊》、《天下無賊》、《自娛自樂》《建國大業》

  • 資本動向:不詳

po朝霆

  • 背景:2003年,謝霆鋒在香港銅鑼灣創立po朝霆特效製作公司,總部在香港,在北京、上海、杭州、臺灣均有開設分公司 ,主要從事電影、電視、MV、廣告及網絡遊戲做後期特效製作 。

  • 擅長:提供全面的高素質數碼後期製作服務。如合成特效製作、數碼剪接、錄音及混音、膠捲轉換及電腦動畫、遊戲特效等。

  • 代表作:《李小龍》、《桃姐》、《全城熱戀》、《一九四二》、《財神客棧》、《一路有你》、《十二道鋒味》等。

  • 資本動向:2016年,數字王國集團以1.35億港元收購謝霆鋒創辦的PO朝霆85%的股權。

聚光繪影

  • 背景:創立於2012年的聚光繪影是一家以全流程視覺效果提供,與高端影視技術服務為主、獲得國際電影藝術節獎並被國際電影公司認可的電影特效公司。

  • 代表作:《大鬧天宮》、《狄仁傑之神都龍王》、《狼圖騰》、《鬼吹燈之精絕古城》、《封神》《廚子戲子痞子》、《黃金時代》、《鍾馗伏魔》、《催眠大師》、《智取威虎山》、《百萬巨鱷》、《擇天記》

  • 資本動向:2016年獲青鳥基金A輪融資(金額未透露);2016年底獲圍海股份1.1億元戰略投資。

原力動畫

  • 背景:原力動畫成立於1999年,目前員工千人,總部南京,在北京上海成都美國都有分公司,2014年前的核心業務是遊戲製作,是騰訊互娛、網易遊戲、迪士尼、夢工廠等公司多年的供應商,近兩年轉移到動畫電影的開發製作之上。

  • 代表作:《爵跡》、《捉妖記》、《馴龍記》、《極品飛車》

  • 資本動向:正籌備上市的原力動畫,其股東包括騰訊、微影等。

1.文章為文娛價值官原創作品,首發於文娛價值官微信公眾號 IDwenyujiazhiguan

2.歡迎轉載,轉載時請在文章開頭註明“文章轉自文娛價值官,ID:wenyujiazhiguan”

特效只值五毛?《捉妖記》《變形金剛》告訴你中國製造有多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