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突圍,耳機創新的四條路徑

品牌突围,耳机创新的四条路径

在專欄之前的三篇文章中,我們系統講述了近20年來耳機的發展歷程。耳機發展已有百年,數以千計的品牌,割據林立,千帆競速。

放眼國內,Beats、Bose、索尼等海外大品牌雄踞高價位,大量國產品牌困於百元價位。

耳機行業從來不缺新進入者。或許有人會問,國產品牌除了性價比,還有別的出路嗎?有!

一、新銳交鋒:國產潮牌和北歐格調

2014年以來,中國市場,有如下四個高價品牌(均價大於500),分別是小鳥音響、Urbanears、Fiil和Crazybaby。有意思的是,這四個品牌,清晰地劃分為兩個流派:一類是以汪峰Fiil耳機為代表的國產潮流派,一類是以小鳥音響為代表的北歐格調派。

品牌突围,耳机创新的四条路径

都是新銳品牌,幾乎相同時間在國內市場湧現爭奪。從天貓的數據上看,北歐格調派,要勝過一籌。

這是為什麼?因為國人相信洋品牌嗎?是因為國產品牌音質不好嗎?

並不是。耳機的銷量問題,不是簡單的出身和音質問題,它必須以商業全局的視角來解讀。

二、全局較量:消費者的心智世界

1、耳機行業的兩點基礎理解

品牌突围,耳机创新的四条路径

(1)產品的銷量,源於認知,不是參數

對耳機來說,音質是玄學問題,佩戴感受也會因人而異。這導致了消費者幾乎沒法通過客觀的參數,來判斷耳機好壞。因此買什麼品牌、買哪款耳機,不取決於客觀參數,而取決於廣大消費者的心智認知。

消費者認為Beats低音好,那喜歡低音的,就會買Beats;Bose耳機降噪好,這是消費者心中長久以來建立的品牌認知。索尼雖然在降噪領域奮起直追,某些體驗甚至超過Bose,但消費者認知轉變,還需要一些時間。

(2)營銷影響認知,價值左右決策

毫無疑問,營銷能影響消費者的認知。Beats是公認的潮流耳機,這和多年來的代言廣告分不開。汪峰的Fiil耳機,在市場初期,也通過明星廣告等多種方式,激起了大量的聲量。

但是,真正左右消費者購買決策的,還是產品價值。產品價值劃分為理性價值和感性價值兩部分。理性價值來自性能、價格和服務三部分。比如小米耳機性價比高;蘋果售後服務好等等,都是理性價值;感性價值來自品牌個性、態度主張和形象聯想,比如B&O耳機有高雅格調,索尼耳機旗艦滿滿科技範等等。

歸根到底,營銷只是產品價值的放大器,藉助廣告、活動、代言等推廣舉措,讓產品的價值,走進用戶,建立認知。

2、耳機突圍的三大標準

汪峰在2015年推出了Fiil耳機,在市場端通過大量的營銷推廣,讓品牌獲得了大量的曝光。如下圖百度指數所示,在2016年,Fiil的聲量是遠遠高於小鳥音響。

品牌突围,耳机创新的四条路径

但問題的關鍵,在於聲量不代表銷量。要實現耳機突圍,必須同時達到如下三個標準,分別是顯著認知、差異價值和決策信任。

嚴格來說,Fiil耳機,只做到了第一點。

品牌突围,耳机创新的四条路径
  • 顯著認知:指的是讓消費者知曉一個產品或品牌,實現知名度。比如消費者看到毛不易代言海威特,知道了這個國產耳機品牌;極客刷海外眾籌榜,瞭解到德國的創新品牌bragi。
  • 差異價值:指的是具備差異化的價值,吸引消費者,刺激購買慾望。比如小鳥的北歐格調顏值、Beats“不服躁”的品牌主張、小米的性價比、Bose的掛肩式Soundwear,都屬於差異化價值。
  • 決策信任:指的是在消費者心中建立信任,促成購買行為。對於普通消費者而言,高價耳機的購買風險很大,二手轉賣折價也很虧。對新銳品牌缺乏決策信任,也是導致消費者盲從大牌的一個原因。

三、按圖索驥:品牌圖譜的四條路徑

雖然在第二部分中,我們提出了產品突圍的三個標準。但這個三個標準太過抽象宏觀,只能做反向驗證,根本沒法執行落地。

具體落地到百千品牌中,要怎麼做!

回答這個問題,我們要以全局視角,窮盡俯瞰耳機品牌圖譜。

1、耳機品牌全局圖

成功的品牌,往往能在激烈的競爭中,找準一個合適的定位,紮根進去。

我們以內傾、外傾、感性、理性四個維度,劃分如下四大空間。分別有12個品牌詞彙排列其中。這四個空間,正好對應四種產品路徑。

品牌突围,耳机创新的四条路径

潮流路徑在品牌地圖右上部分,是被外傾探索和感性知覺交叉覆蓋的區域。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個熱情奔放的年輕人。典型代表是Beats,給人的感受是新潮酷炫。比Beats更外傾更感性的是電競類品牌,比如雷蛇、Hyperx。

性能路徑在品牌地圖右下角部分,是被外傾探索和理性判斷交叉覆蓋的區域。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個沉穩理智的職場男性。典型代表如森海塞爾,大牌廠商,性能強勁。比它還外傾的是舒爾,它的動鐵se846號稱是地表最強音。品牌定位雖然比性能派要高,但消費受眾也更窄。

成本路徑在品牌地圖的左下部分,是被內傾感受和理性判斷交叉覆蓋的區域。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個勤儉持家的家庭主婦。典型的代表是小米,全面成本的品牌定位,性價比首選。

格調路徑在品牌地圖的左上部分,是被內傾感受和感性知覺交叉覆蓋的區域。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個成熟知性女性。典型代表是B&O,含蓄優雅有品味,簡約格調不張揚。

對應四條路徑,產品設計各有差異,具體如下:

2、產品設計的四條路徑

品牌突围,耳机创新的四条路径
  • 成本路徑,要首先保障產品的性價比,在平價的基礎上,做好性能和外觀。成本導向是第一要素,苛求性能和設計是不允許的。就像用戶買小米耳機,會覺得很值。但大家不會說小米音質好,手感好。顯然,大家是衝著性價比去的,根本不會有卓越性能和設計的預期。
  • 格調路徑,首要保障的是產品設計。耳機本身是一個具備佩戴裝飾屬性的產品,外觀顏值就是差異價值。格調類的產品,設計風範是最高追求,同時具備優秀的產品價值,做到消費區間的合理定價。比如願意消費B&O耳機的用戶,看重產品顏值;音質雖然不是極端最好,但也很棒;價格雖然貴,但只要在消費者的預算範圍內,就可以購買。(汪峰Fiil耳機,顏值高嗎?從天貓評論數據統計來看,同類頭戴品類中,評論中顏值提及率 urbanears 28%,Beats 10%,Fiil 6%)
  • 潮流路徑,需要設計和感性價值並重。既要是顏值派,也要是實力派。就像那句流行語:“始於顏值,忠於才華”。Beats雖然早期被詬病音質,但被蘋果收購後,整體體驗還是過硬的。有W1芯片加持的Beatsx和Beats Studio 3,已經是廣受推薦的明星產品。
  • 性能路徑,必須以理性價值為突破點。沒有極致功能、創新體驗,這條路走不通。

條條大路通羅馬,潮流路徑,乍一看是康莊大道,其實早已是被Beats、索尼用不同價位的產品佔滿。fiil躋身其中,顏值和實力都沒有優勢,折戟就成了必然。

相反,以B&O為代表的格調路徑,是一塊競爭相對安靜之地。小鳥和urbanears分別在千元上下站住了腳跟。一切商業成敗,自有道理啊。

#專欄作家#

鄒大溼,微信公眾號:鄒大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原500強戰略諮詢顧問。專注科技產品商戰研究。

題圖來自 Pixabay,基於 CC0 協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