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僅靠氣勢打仗,成爲千古第一,白起韓信這種技術流都不如

公元前208年,農曆九月,秦國上將軍章邯擊敗了楚軍,並斬殺了其首領項梁。起義軍方面遭受了很大損失。

章邯認為楚地已不足憂慮,於是率領大軍北渡黃河,把火力對準了趙國。這可能是章邯所犯下的巨大錯誤,他沒有趁這個機會徹底掃平楚地,使得楚人後來重新崛起。這支楚軍中有兩位非常傑出的統率,一個叫劉邦,一個叫項羽。

章邯一路上勢如破竹,攻破趙國的邯鄲。為了防止邯鄲城將來為敵所用,章邯將邯鄲的百姓全部遷移到河內,然後將城池摧毀。

趙軍戰敗之後,相國張耳就保衛趙王趙歇向北逃亡到鉅鹿城堅守。

章邯命令王離和涉間包圍鉅鹿,自己則率領主力在鉅鹿南面駐紮。

此時,趙國大將軍陳餘在北面的恆山一代募集到了幾萬的兵力,駐紮在鉅鹿北面。但是兵力太少,不敢貿然進攻秦軍。於是派人向北面的燕國,西面的齊國,南面的楚國求救。

楚懷王鑑於唇亡齒寒的歷史教訓,決定派兵救援趙國。派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范增為末將去救趙國,同時派劉邦從南面直接進攻秦國的都城咸陽。

楚懷王的這個部署,很成問題。當時秦國的主力都在章邯的手上,章邯勝秦國就不會滅,章邯敗秦國就灰飛煙滅。所以,進攻咸陽不是什麼要緊的事情,北上救趙以及與章邯的主力決戰才是起義軍成敗的關鍵所在。我們現在都知道劉邦比項羽先攻入了咸陽,但實際上都是因為項羽在河北跟秦軍力戰,咸陽空虛,才讓劉邦有機可乘。如果鉅鹿之戰起義軍方面戰敗,劉邦也根本不可能入主咸陽。所以,楚懷王的戰略構想並不是最合理。

這就和當時陳勝派遣吳廣攻滎陽,而周文、宋留取道南方進軍咸陽是一樣的。陳勝最終的失敗,很大程度上是由於他的戰略眼光並不出眾。而楚懷王卻沒有重蹈陳勝的覆轍,並非因為楚懷王多麼高人一等。只不過他正好遇上了當世最特出的兩位軍事統率——項羽和劉邦而已。如果沒有項羽,鉅鹿之戰,勝負很難預料。

此人僅靠氣勢打仗,成為千古第一,白起韓信這種技術流都不如

項羽的名字在後世幾乎成為戰神的代名詞。但是在當時,項羽不過是這支楚軍的副將而已,真正的主將是宋義。

宋義在項梁被殺之前就已經未卜先知,這件事非常神奇。當時宋義只是項梁軍中的謀士,但是看到項梁打了幾個勝仗之後就驕傲輕敵,於是勸誡他不可大意。但項梁不聽,反而怪宋義多嘴多舌。眼不見為淨,項梁就故意讓宋義出使齊國。宋義在路上遇到了齊國派來的使者,歷史上稱為高陵君顯。宋義就和他說,我估計項梁很快就要完蛋,你急著趕路的話,就會跟他一起完,要是路上走的慢一點,那麼就能躲過一難。果然,不久後,項梁就被章邯的秦軍突襲殺死。

簡直是料事如神!歷史上有很多類似的事情,都是未卜先知,提前預見。對於這種情況,我有一點自己的看法。首先,像宋義這樣能夠根據現有的狀況對將來作出合理的預見,毫無疑問,他們是聰明人,有較強的觀察力和分析能力。其次,他們沒有我們想象中那麼神。很有可能的是,他們一生中作出過無數次的預判,正確的被記錄了下來,而錯誤的卻不為人知。

宋義的預測非常在理,他的運氣也非常好,所以,這一回,全中!

這個高陵君顯就對宋義佩服得五體投地。他見到楚懷王之後,就把這件事告訴了懷王,並且稱讚宋義“兵未戰而先見敗徵,此可謂知兵矣”。楚懷王聽後,就召見宋義前來談話。一番交談之後,楚懷王對於宋義的兵法謀略深信不疑。

而項羽這個人兇殘暴力,喜歡屠殺,當然不得楚懷王的喜愛。所以,此次北上,懷王就任命宋義為主將。我想,不僅僅是楚懷王,就是我們大家,在不知道未來的情況下,可能都會選擇讓宋義當主將吧。

不過,接下來的事情,讓人疑惑。宋義率大軍到達安陽之後就下令駐紮。

不走了。

這一停就是四十六天。

次將項羽早就急不可耐,去跟宋義說:趙國危在旦夕,我們應該趕緊救援,我們楚軍從外攻,趙軍從城內攻,裡應外合,一定能夠擊敗秦軍。

宋義說:你錯了。現在是鬥智不鬥力的時候。秦趙兩國相爭,我們正可以坐收漁利。要是秦軍勝了趙國,肯定也到了強弩之末的境地,我們那時出擊正合適。要是秦軍敗了,我們一路追殺,可以直接攻入秦國咸陽。這不是萬全之策嗎?說到衝鋒陷陣,我不如你,但是要說到使用謀略,你不如我。

接下來,為了防止其他人干擾他的計劃,宋義下令:軍中不服從我命令的,一律斬殺!

很明顯,他的軍令是針對項羽的。我想,此時的項羽應該是憤怒的,但卻無計可施。

宋義又派他的兒子到齊國去當國相,並且還親自送行,舉行了大型的歡送會。

此時正值寒冬,室外的氣溫可能低至零下,士兵們都受苦受凍。宋義這種背離人心的舉動,引發了軍心動搖。

於是項羽召集親信,說:我們現在應該同心協力去打秦國,宋義卻讓我們停在這裡。今年的收成不好,我們這些將士們都在吃豆子雜糧,勉強度日。而宋義卻在大吃大喝。秦軍那麼強大,趙國又是剛剛建立的,肯定很快被秦軍消滅,到時候秦軍吞併了趙國,更加強盛。我們就更加難以獲勝了。國家的安危,都在此一舉。宋義不管士兵死活,一直在為自己的私事(指的是送兒子去齊國當國相)做打算,這樣的人應該殺。

於是項羽趁著早晨見上將軍宋義的時機,直接在軍帳中將他斬殺。然後拿著他的頭到軍中宣佈:宋義聯合齊國反叛楚國,楚王讓我誅殺他。


大家都被項羽嚇得心驚膽戰,不敢出聲,就讓項羽暫代上將軍之職。楚懷王得知之後,雖然很不滿項羽的自作主張,但已經無能為力,就順水推舟任命項羽為正式的上將軍。

這件事情裡面的項羽和宋義之爭,很值得玩味。宋義的這種坐收漁利的想法並不像後人批判得那樣一錢不值。戰國初期的孫臏就曾經在馬陵之戰中提出:先讓魏國跟韓國打,等到互相消耗到最緊急關頭的時候,我們再出兵去救。這種做法跟宋義簡直如出一轍。但孫臏並沒有因此而受到批評。後世的朱元璋在反元的大背景下,也從不致力於進攻元朝,而是不斷跟陳友諒、張士誠等互相攻伐,謀求自身的壯大。朱元璋不但沒有遭到惡評,還被認為是謀略得當。總體看來,大家不過是“成王敗寇論”而已。要是孫臏敗了,這種投機取巧的行為必然遭到譏笑,而朱元璋要是敗了,一樣被認為是自私自利毫無民族榮譽感的小人而已。

從這一點來看,宋義也是有點冤枉的。雖然大家名為反秦義軍,但又何義之有呢?張耳和陳餘本來是陳勝手下,但是卻擁立了武臣做趙王,獨立出去。這難道不是背叛嗎?宋義此時是楚國的臣子,將來無論秦國、趙國,都是敵人。宋義不過各為其主而已,也未必就是錯誤的。

不過當時趙國的情況確實岌岌可危,而反秦的大業已經隨著章邯的百戰百勝而跌至谷底。諸侯都作壁上觀而不敢戰,就是最好的證明。可以想見的是,一旦趙國被滅,整個反秦事業都有可能再度歸於失敗。到那時,唇亡齒寒,也就沒有趙、楚之分了。再加上,宋義此人確實個人品行不端,他不體恤士卒,卻不斷為自己鋪設後路,雖然有點謀略,也終究不過是個器狹量窄的小人而已。

此人僅靠氣勢打仗,成為千古第一,白起韓信這種技術流都不如

此時鉅鹿戰場的形勢,對於秦軍非常有利。章邯修築了甬道,通到王離的軍中,給他補給糧草。甬道就是兩邊築起高牆,在甬道內運糧可以防止敵軍突襲。所以,秦軍如虎添翼,士氣非常旺盛。

鉅鹿城內的情況卻不容樂觀。本來人就少,糧食也不多。張耳就派人去見北面的陳餘,讓陳餘趕緊進攻秦軍。一連催了三個月,陳餘都按兵不動。

張耳大怒,就派張黶、陳澤去傳話:我和你是刎頸之交,現在我和大王朝不保夕,你手下就幾萬大軍卻坐視不理,還說什麼同生共死?要是你還記得當初的誓言,就進攻,大不了我們大家一起戰死。更何況,我們還是有機會活命的!

陳餘說:我知道你們的處境,但是現在強攻只會白白犧牲,我打算留著有用之身,給你和大王報仇!

憑良心說,陳餘的兵力確實比秦軍要少得多,如果硬拼很有可能是以卵擊石。不過,項羽後來也只不過幾萬的兵力就敢於跟秦軍決戰,後世的劉秀昆陽之戰不過兩萬人就敢於跟新莽四十二萬大軍決戰,是時勢造英雄,也是英雄助時勢。很顯然,陳餘沒有這樣的勇氣在這樣的關頭成為英雄。他躲在軍營之中,不受戰火,早就喪失了雄心壯志。


張耳的使者張黶和陳澤聽到陳餘的回答,都義憤填膺,他們強烈要求陳餘發兵。陳餘被逼無奈,就撥出五千的人馬交給張黶、陳澤。

意思就是:你們去打打看,要是打得贏,我就來,要是打不贏,就不要再來煩我了。

結果,全軍覆沒。

這種失敗,對於兵力上損失並不致命,但對於士氣的打擊卻太過致命。當時齊國和燕國都派了大軍來救援,張耳的兒子張敖也到代郡召集到了一萬兵馬,他們和陳餘駐紮在一起,加起來有幾十萬的兵力,卻再也沒有一個人敢出兵跟秦軍交戰。

諸侯們還沒開戰,就已經輸了。如果此時沒有人能夠力挽狂瀾,大秦的江山可能還能苟延殘喘十幾年。

秦軍的將領們志得意滿,勝利就在眼前。但他們沒有想到,上天硬是讓項羽這個年僅二十五歲的年輕人來完成逆轉。

項羽對於秦國的恨,可以說恨之入骨。秦國滅了項羽的故國楚國,這是國仇;項羽的爺爺項燕、項羽的叔叔項梁都被秦將所殺,這是家恨。國仇家恨集於一身。項羽急欲戰之而後快。

他在接手楚軍之後,馬上命令當陽君英布和蒲將軍率兵兩萬悄悄渡過黃河,突襲秦軍。秦軍措手不及,被攻破了甬道。於是,王離的軍中開始缺糧。

楚軍首戰告捷。

實際上這一戰,在戰術上還是值得一說的。兵法上所謂的半渡而擊,是因為大軍在渡河的過程中會產生混亂,一旦遭受到猛烈攻擊,很有可能會形成潰敗。所以,有長江或者黃河這樣的天然屏障作為防線是非常有利的。順利渡河就成為了面對這種情況的第一要務。一般來說,敵人會死守主河水,讓你不能渡河。那麼項羽的這種打法,就是典型的搶佔對岸。派一隻少而精銳的部隊偷襲過去,然後到對岸站穩腳跟。然後掩護後面的大軍渡河。這時候,他不怕你半渡而擊,因為有精銳部隊已經過去了,會形成很好的保護。

項羽的指揮水準非常高明。

於是,項羽率領全軍渡過黃河,並且下令鑿沉所有船隻,砸掉所有鍋爐,每個士兵只允許帶三天的糧食。這一行為被歷史上稱為“破釜沉舟”。項羽此舉,是在告訴士兵,我們已經沒有退路,要是打不贏就只有死。

據《史記》中記載:於是至則圍王離,與秦軍遇,九戰,絕其甬道,大破之,殺蘇角,虜王離。涉間不降楚,自燒殺。

項羽指揮士氣空前高漲的楚軍圍攻王離,楚軍跟秦軍發生了激烈的交戰,一共前後大戰九次。最終楚軍徹底摧毀了秦軍的甬道,獲得了大勝。秦將蘇角被殺,王離被俘。而另一個秦將涉間不肯投降,自焚而死。根據這些描述,我們可以想象當時戰況的慘烈。

而各路諸侯們居然沒有一個敢出兵幫助楚軍的,他們都作壁上觀。看到楚軍個個以一當百,呼聲震天,居然嚇得惶恐不安。

但以上的記載出處是《史記·項羽本紀》,這個說法和《史記·張耳陳餘列傳》是有出入的。《張耳陳餘列傳》中說:項羽兵數絕章邯甬道,王離軍乏食,項羽悉引兵渡河,遂破章邯。章邯引兵解,諸侯軍乃敢擊圍鉅鹿秦軍,遂虜王離。涉間自殺。

項羽幾次進攻章邯的甬道,使得王離軍缺糧,此時項羽全軍渡河打敗了章邯。此時章邯帶兵救援王離,作壁上觀的諸侯們看出形勢逆轉,都紛紛出擊,圍攻秦軍,終於俘虜王離,迫使涉間自殺。

這樣一來,司馬遷就在兩處對同一件事做出了不同的表述。《項羽本紀》的意思是,鉅鹿之戰都是項羽一個人的功勞,其他諸侯從頭到尾都在看戲。而《張耳陳餘列傳》則說,諸侯們只是在項羽進攻章邯甬道的過程中作壁上觀,後來圍攻王離的時候,諸侯們都是參與了的。

無論如何,最終的勝利屬於反秦義軍一方,項羽是此戰的絕對第一功。

鉅鹿之圍被解救之後,項羽召見各諸侯的將領們。他們都見識了楚軍作戰的勇猛,而他們自己卻在這一戰中如此膽怯。於是進入項羽大營的時候,都跪在地上,用膝蓋向前移動,連頭也不敢抬。

自此之後,所有的這些諸侯全部聽從於項羽的號令,不敢有違。趙王歇和張耳出城犒勞諸軍,而陳餘交出了大將軍印信,與張耳絕交。

章邯在鉅鹿戰敗之後,就退到棘原。此時的秦軍兵力還有二十多萬,應該說還是有可戰之兵的。

但和歷史上很多時候類似的是,章邯的最大敵人並不是眼前的項羽和諸侯聯軍,而是身後的秦朝朝廷。

鉅鹿戰敗的消息傳回咸陽之後,秦二世非常不滿,派人指責章邯。章邯非常恐慌,就派長史司馬欣回去覆命。事情非常不順,司馬欣到了咸陽後等了三天都沒有能夠見到趙高。從這件事中,司馬欣嗅到了危險的信號。趙高可能要對他下手。於是,司馬欣連夜逃歸章邯大營。事情果如他所料,在他走後不久,趙高就派人去追,幸好他走的小路才得以逃脫。

司馬欣馬上將這些情況告訴章邯:趙高把持朝政,沒有人能制約他,要是我們打贏了,趙高肯定忌憚我們的功勞,要是打輸了,那就更加免不了一死了。將軍你要好好想清楚今後怎麼辦。

這時,陳餘寫信給章邯,說:白起是秦國大將,南攻克楚國郢都,北坑殺趙國四十萬,最後落得自殺下場。蒙恬祖孫三代,為秦國驅逐蠻夷,開闢榆中,最後也處死。為什麼會這樣?功勞太大,已經沒有辦法封賞了,只有殺了了事。將軍你已經做了三年的統率,手下戰死的士兵超過十萬,天下的局勢卻越來越亂。趙高最終肯定把罪責都怪到你的頭上。所以,你的處境非常艱難,有功也會死,無功也會死。而且秦國的滅亡已經是大勢所趨,明眼人都能看出來。將軍,你為什麼不加入到同盟軍中,將來還能裂土封王,總比在秦朝任人宰割要強的多吧?

章邯猶豫不決,派始成為使者秘密去見項羽,商談投降事宜。條件沒有談妥,項羽不同意。

此人僅靠氣勢打仗,成為千古第一,白起韓信這種技術流都不如

公元前207年,農曆六月,秦楚兩軍再戰於漳水。項羽知道章邯內心產生動搖,正好藉此機會進攻秦軍。於是派遣蒲將軍迅速渡過三戶津,駐軍到漳水南面,守住秦軍向南撤退的道路。這好這個時候,秦軍的一部到達,被蒲將軍擊破。章邯的大軍也在南撤,項羽率領全軍一直追擊到汙水,再次大敗秦軍。

章邯一敗再敗,加上內心早已失去鬥志,就再派人見項羽想要約降。

此時,項羽軍隊正好缺糧,就順水推舟,接受了章邯投降。雙方在洹水南面的殷墟定立盟約。盟約已定,章邯就向項羽投降,悲痛流淚,述說被趙高迫害的事情。項羽封章邯為雍王,留在楚軍中軍,命長史司馬欣為上將軍,統率秦軍作為先鋒。

到此為止,鉅鹿之戰就結束了。

但還有一件事是不得不提的。那就是項羽的殺降。由於秦國實行的暴政,使得諸侯各國的百姓都非常不滿。而此時諸侯軍中的士兵就趁機報復秦軍降卒,對他們呼來喝去,任意打罵,猶如奴隸。

秦軍的士兵開始埋怨章邯,說:章邯將軍騙我們投降了諸侯,要是他們滅了秦,當然很好,要是滅不了,最後秦朝朝廷肯定會殺了我們的父母妻兒的。

因為秦國的發令非常嚴苛,而且又實行的是連坐法,一人違法,全家都要受累。所以,這些秦國的士兵開始動搖。

事情最後傳到項羽的耳中,項羽就跟英布、蒲將軍說:秦軍人數很多,但內心還是不服,要是進了關中後不聽指揮,可能會釀成大變。我看還不如把他們全殺掉,只帶章邯、司馬欣、董翳入秦就行了。

於是,秦軍降卒二十萬被項羽全部坑殺。

項羽在剛剛取得巨大威望之後又立刻招致惡名。這樣的結局,令人驚恐。

鉅鹿之戰在歷史上的意義重大,項羽在此戰中力挽狂瀾,徹底擊潰了秦軍主力,使得整個反秦鬥爭的局勢逆轉,此後秦朝已經名存實亡。與項羽同時出發而擔任南線主將的劉邦很順利就進入關中,滅亡了秦朝。太史公司馬遷就將滅秦的主要功勞算在了項羽的頭上,應該說是較為中肯的評價。

安作璋和孟祥才的《漢高帝大傳》中對於此戰有著精闢而獨到的見解。從項羽方面來看,之所以能夠贏得鉅鹿之戰,原因有二。

第一,項羽有著蔑視秦軍的氣勢,戰則必勝的決心和不畏死亡的勇氣。項羽用他當機立斷斬殺宋義的果敢和破釜沉舟的精神感染了楚軍,使得楚軍煥發出強大的戰鬥力。

第二,項羽有著非常高明的軍事指揮水平。他先採用英布和蒲將軍作為先鋒迅速渡河,一舉切斷了秦軍王離部的後勤補給線,使得王離成了孤立之勢,為後來楚軍圍攻王離創造了有利條件。項羽在此戰中一直都在貫徹速戰速決這一戰術思想,因為當時的秦軍在兵力、訓練、裝備、後勤等各方面都超越了義軍,一旦拖入持久戰,秦軍的優勢將越來越明顯。所以項羽採用突擊方式,連續不斷向秦軍發起猛攻,秦軍還沒做好充足的準備,就在短短几天之內就被打得大敗。

以上兩點,概括起來就是,勇氣+指揮。

我們再回過頭來看,實際上章邯退到棘原之後,秦軍還是有二十多萬的兵力,絕對不少。秦軍雖然士氣低落,但還有可以一戰的機會。如果秦朝的朝廷能夠有英明的決策人加以支持,拒險而守,秦朝未必這麼快就宣告滅亡。但秦朝早已政治敗壞、刑罰失當、離心離德,所以也屬於自取滅亡。

本文所有資料都來源於《史記》《資治通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