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山文化的歷史價值——中華名族的文化源流

紅山文化象徵的“中華第一龍”——紅山文化玉龍在赤峰市紅山文化遺址出土,赤峰市也因此被譽為“中華玉龍之鄉

紅山文化的歷史價值——中華名族的文化源流

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至今發現遺址點近30處,有編號的遺址點十六處。其中積石冢十四處,已經掘客過的有第二、第三、第五和第十六所在。總計有8冢,8個大墓和50多座其他墓。出土玉器百件之多。隨葬玉器不等。最多的是第二所在一號冢21號墓,共出土玉器20件。而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出土的玉器,是紅山文化壯盛時期,也就是中華民族在北方泛起的第一個文明"古國"時代的代表性,典型性、社會性的玉器。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出土的玉器,據不完全統計有玉人1件、玉龍2件、玉鳳1件、玉龜3件、獸面牌飾2件、馬蹄形玉箍3件、勾雲形玉佩10件、玉琮3件、玉璧10件、玉環6件、玉鐲8件、玉棒3件、玉墜2件等百件之多。在云云富厚多彩的玉器中,不乏精品之作

在中國史前玉器生長曆程中,紅山文化玉器佔有十分主要的職位。紅山文化漫衍於內蒙古東南部、遼寧西部及河北北部地域。紅山文化遺物中,最引人注目和富有特色的是玉器。其造型特徵、雕琢工藝及用玉製度自成系統,具有鮮明的地域和時代特色,是東北地域史前玉器雕琢和使用進入壯盛階段的主要標誌,也由此使東北地域成為中國史前玉器研究的重點地域之一

紅山文化是距今一個五、六千年間在燕山以北、大淩河與西遼河上游流域活動的部落集團創造的農業文化。紅山文化遺存最早發現於1921年。1935年對內蒙古赤峰紅山後遺址進行了發掘,1954年提出了紅山文化的命名。70年代末在遼西地區開展了大規模的調查,發現了近千處遺址,並對遼寧喀左東山嘴、建平牛河梁遺址群開展了大規模的發掘,使紅山文化研究進人一個新的階段

“玉豬龍”在女神廟紅山文化的墓葬中被擺放在比較重要的位置(死者的胸前),筆者認為古代先民們將代表生命“起點”的“玉豬龍”和逝去的軀體放在一起,其真正用意是要表現“生命的輪迴”,也就是說這樣做是為了祝願死者能夠儘快轉化為生命的“起點”得到重生。 紅山文化的先民們之所以對動物胚胎的模型加以崇拜,是因為在生活和生產當中,當發現不同種類的動物(也許包括人)的早期胚胎很近似的時候,由於當時科學條件的限制,先民們很自然地將其當作了一種神物,認為這就是創造一切生命的物質。 而“牛河梁女神廟”之所以被命名,是因為考古工作者在這裡發現了巨型女神塑像的殘塊,紅山文化的先民們在這裡供奉的是一位女神,現在這一點已是學術界的共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