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氣吞聲不是修行

忍氣吞聲不是修行

忍辱是六度波羅蜜修行中的第三度,這個“度”,是指渡過煩惱苦海的意思,《瑜伽師地論》卷五十七中說:“云何忍辱?謂由三種行相應知:一不忿怒,二不抱怨,三不懷惡。”能渡過忍辱的的煩惱苦海,距離成佛就又進了一大步!

忍辱從性質上分為兩種,《大智度論》有明確的說明:“眾生種種加惡,心不嗔恚;種種恭敬供養,心不歡喜……是名生忍。”簡單地說,忍不光是針對欺辱,對各種逢迎抬舉不生歡喜心,也是忍的一項重要內容!

忍辱從範圍上也可分為兩種,一種是世間忍,就是能忍飢、渴、寒、熱、苦、樂等等世間的事物感受;還有一種是出世間忍,指的是思想上的修行,例如戒、施、罵詈、貪、嗔、痴等!

從忍辱的字面內容看來,的確有拒受諸樂而接受諸苦的含義,根據這樣的標準,好像忍辱就是忍氣吞聲,一切的冤枉、侮辱、毀謗、打擊,都應該全部接受,不能反抗。但事實並非如此!

不是出於智慧的忍辱,可能造成更大的災難!比如風、雨、水、火的襲擊,是無法控制的,但可以通過未雨綢繆,設法避免、減少傷害。即便是業報,也可以經過個人努力,來改變它的程度和方式。

忍氣吞聲不是修行

所以,對雙方無損且有益的事物,要必須接受;如果對他有益,於己無益,也應考慮接受;若對雙方都是有害而無益,那就需要設法避免或轉變。例如明明知道對方是作惡犯罪,就要設法制止,這也是阻止對方再製造更多的惡業。對於喪失理性的人,必須通過制約、教化等方式,使他們得以恢復正常,這對他們自己本身,乃至整個社會和所有的眾生,都會功德無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