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功近名多敗事

擔在肩上,路在腳下。具備“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強化“功成必定有我”的擔當,我們才能以內心的大格局成就事業的新氣象。

老話說:飯要一口一口地吃,路要一步一步地走。幹事創業需要這股紮實的精神、踏實的勁頭。如若貪一時之功、圖一時之名,則往往要碰釘子、吃敗仗,甚至壞大事。

南北朝時期,北魏派奚斤率領大軍追擊夏主赫連昌。軍隊抵達長安之後,奚斤卻以馬多疫死、士眾乏糧為由,不肯向夏軍進攻。監軍侍御史安頡多次勸其出兵,奚斤不聽。安頡與尉眷等暗中策劃、等待時機。不久,赫連昌來攻城,安頡出城應戰,大敗夏軍,並俘獲赫連昌。

北魏軍雖獲大捷,身為主帥的奚斤卻高興不起來。因為活捉赫連昌,功在他人而非自己。為此,他命令士卒捨棄輜重,只帶3天糧食,進攻新夏主赫連定據守的平涼。行軍途中,他還拒絕部下沿涇水而行的建議。得知這一消息後,赫連定兵分幾路圍攻缺糧少水的北魏軍隊。這一仗,奚斤大敗被俘,士卒死傷六七千人。

南宋時,朝廷派李顯忠、邵宏淵分別進攻靈璧縣和虹縣,開啟北伐中原的征程。李顯忠率部奮勇殺敵,大敗靈璧金軍,邵宏淵則久攻不下。隨後,李顯忠讓靈璧降軍說服虹縣的金國貴戚,虹縣舉城投降。

時隔不久,金孛撒率步騎10萬大舉反攻。李顯忠與之鏖戰,打退金兵的第一次進攻。面對不斷增兵的金軍,李顯忠催促邵宏淵出兵夾擊金軍。然而,邵宏淵的表現卻讓人大跌眼鏡。因恥前功不為己有,他按兵不動,還煽動部下:“當此盛夏,搖扇於清涼且猶不堪,況烈日中披甲苦戰乎!”人心遂無鬥志。李顯忠孤軍奮戰,終因敵眾我寡而敗退,他憤而長嘆:“天未欲平中原耶,何阻撓如此!”宋軍損失慘重,北伐戰略也以失敗告終。

奚斤和邵宏淵,一個貪功冒進,一個為功掣肘,他們的教訓皆起於功利私心。事實上,功不可強求,各盡其責、各司其職,勇於把擔子挑在肩上,功自在其中矣。這就好比土生苗,苗成禾,禾成谷,谷成米,米成飯,本節節相因。然土不耕則不生苗,苗不灌則不得禾,禾不刈則不得谷,谷不舂則不得米,米不炊則不得飯,亦節節各有其功力。急於求功、貪圖虛名,好米也會煮成夾生飯。

抗金名將岳飛一天之內接12道金牌,憤而泣下:“十年之功,廢於一旦。”當時,在郾城、朱仙鎮被岳家軍大敗的金兀朮,正想棄汴退去,帳下有一書生攔住他,並說:“太子勿走,嶽少保且退矣。自古未有權臣在內,而大將能立功於外者。”這番話至為深刻,封建時代,朝廷內嫉賢妒能的權臣絕不會讓武將在沙場建立奇功。岳飛風波亭遇害之後,新收復的府州,全部又回到金人手裡。歷史的悲劇,令人唏噓。

“但有急功近名者,事多敗。”東漢馮異謙退不伐,被劉秀拜為徵西大將軍,將卒都願意跟著他上戰場殺敵。不幸的是,他遇上了立功心切的鄧禹,在共同攻打赤眉軍時戰敗受挫。

馮鄧兩軍相遇後,鄧禹非常急切地讓馮異出兵。馮異說:“我同赤眉對抗數十天,雖然俘獲了他們的戰將,但敵人數量還非常龐大。急於進攻並非萬全之計。”鄧禹不聽,派鄧弘統軍進攻,結果兵陷重圍。不得已,馮異只好出兵救援。赤眉軍稍有退卻時,鄧禹以為大功可成,再次不顧馮異勸阻,率疲敝之旅追擊。慘敗之後,鄧禹僅帶著20餘騎兵逃脫回到宜陽,前往救援的馮異也拋棄戰馬徒步返回谿坂。

“不問誰栽樹,但問為誰栽。”在人民軍隊戰史上,不論哪支部隊,讓打主攻就打主攻,讓配屬誰就配屬誰,為了大局、為了勝利敢於犧牲。長征途中,賀龍對部隊說:“多背些敵人過來。”解放戰爭期間,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鄧小平說:“只要殲滅南線敵人主力,中野就是打光了,全國各路解放軍還可以取得全國勝利,這個代價是值得的。”胸懷全局、顧全大局,我軍屢勝強敵,建立不朽功勳,這是一個重要原因。

擔在肩上,路在腳下。無論軍事行動,還是幹事創業,只有具備“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強化“功成必定有我”的擔當,我們才能以內心的大格局取得戰場的新勝利,成就事業的新氣象。

急功近名多败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