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教師節①|教師節主題變遷史:15年四大「關鍵詞」

今天是第34個教師節。

今年年初,《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正式印發,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次以黨中央名義專門印發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文件,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今年的教師節,也是文件印發後的首個教師節。

1985年1月21日,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九次會議作出決議,將每年的9月10日定為我國的教師節。 當年9月10日,新中國的教師們迎來自己的第一個教師節。

教育部表示,今年教師節的主題是:“弘揚高尚師德,潛心立德樹人”,並推出了8項主要活動:深化教師隊伍建設改革會議、全國教書育人楷模推選活動、教師題材優秀影視作品展播、當代教師風采公益廣告展示、尋找最美教師大型公益活動、 “春華秋實”教師節文藝晚會、城市亮燈感念師恩尊師活動、教師志願服務品牌示範活動。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梳理教育部官網信息發現,給每一年的教師節定主題,最早可追溯至2004年。當年5月,教育部下發通知,將該年教師節主題確定為“光榮的人民教師”,號召“掀起崇尚師德、弘揚師德的學習宣傳教育的熱潮”,增強廣大教師的光榮感、責任感和使命感。

澎湃新聞梳理和採訪發現,設立教師節34年來,尤其是2004年後每年教育部都會確定教師節主題及相關活動,教師節的變遷和時代的發展緊密相聯,在教師節確定主題至今的15年中,有四大關鍵詞見證了教師發展的每一步,這四大關鍵詞分別是:師德師風建設、提高教師待遇、鄉村教師和師範生從免費到公費。

關鍵詞1:師德師風建設

繼2004年教師節主題“光榮的人民教師”後,次年教師節主題“愛與責任”繼續強調“師德”。教育部發文要求全國教育系統掀起崇尚師德、弘揚師德的學習宣傳教育,增強教師的光榮感、責任感和使命感。此後,教育部每年安排教師節主題活動時,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均會被重點提及,且逐步由“宣傳教育”向“制度建設”轉變。

2008年5月汶川地震,教育系統湧現出不少抗震救災先進個人和集體,諸如吳忠紅、譚千秋、向倩等教師均為救學生而犧牲。當年教師節前夕,教育部頒佈了新修訂的《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範》,這是繼1997年以來我國首次對師德規範進行修訂。鑑於上述兩個背景,當年教師節主題定為“學習英模教師,弘揚偉大師魂”。

2014年教師節,加強師德建設仍是重頭戲,時年主題是“帶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部要求各地各校組織教師開展職業道德大討論。相較以往不同的是,教育部提出要有針對性地開展專項治理,對違規違紀的及時嚴肅查處。

據新華社報道,2014年教師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師範大學考察時號召,全國廣大教師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紮實知識、有仁愛之心的好老師。而在2013年~2015年三年之間,教育部先後印發《關於建立健全中小學師德建設長效機制的意見》《關於建立健全高校師德建設長效機制的意見》以及《嚴禁中小學校和在職中小學教師有償補課的規定》等文件,為教師劃了“師德紅線”。

2015年教師節,教育部要求各地各校切實將師德制度建設落到實處,且特別提出“針對性地開展嚴禁教師違規收受禮品禮金、嚴禁有償補課等專項治理”,對違規違紀的及時嚴肅查處。

最近兩年,個別教師師德失範行為經媒體曝光後掀起輿論熱議。今年第34個教師節,教育部發文稱,今年主題為 “弘揚高尚師德,潛心立德樹人”,各地各校在節慶活動中“突出師德第一標準”。完善師德制度規範的同時,加大師德問題查處與懲治,對查實的師德失範問題公開通報曝光。

河南靈寶擁有32年教齡的鄉村教師賈站順9月6日告訴澎湃新聞,教師本身的使命就是為人師表、教書育人,“弘揚高尚師德、潛心立德樹人”要求教師站正位置,為未來培育德才兼備的人才——自己德行不端,如何培養有道德的學生?

在今年入選全國教育楷模的新疆大學教授於炯眼中,“愛學生”是教育的基礎。“要關注學生的成長,一生的成長,這是作為教師最基礎的原則。”於炯告訴澎湃新聞。

關鍵詞2:提高教師待遇

2004年、2005年,教育部部署教師節慶祝活動時,均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門“關心教師工作、生活、學習與職業發展”,切實幫助教師解決實際困難。特別是2005年教師節,教育部提及地方教育部門需落實《教師法》,為教師排憂解難——此時尚未直接提及“待遇”問題。

到了2008年教師節,除了上述表述外,“依法保障教師待遇”也出現在了教育部文件中。次年,“保障待遇”變成了“提高待遇”——教育部在教師節慶祝事宜安排中明確,“要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生活上關心教師,依法保障和大力提高教師待遇”。

2010年7月,《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2010—2020)》發佈,“依法保證教師平均工資水平不低於或者高於國家公務員的平均工資水平,並逐步提高;落實教師績效工資”等內容寫入其中。因此教育部在部署2011年教師節慶祝活動時,關於“教師待遇”的內容更為明確——“認真落實績效工資等各項政策”,但未提及平均工資水平“教師應不低於或者高於國家公務員”。

直至教育部發文安排2018年教師節慶祝活動時,明確提及“健全中小學教師工資長效聯動機制,優化經費投入結構,確保中小學教師平均工資收入水平不低於或高於當地公務員平均工資收入水平”。教育部要求各地“不打折扣”地“落實公辦中小學教師作為國家公職人員特殊的法律地位”,表態可謂“擲地有聲”。

據中國政府網消息,在今年7月30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李克強總理就要求,“必須壓實地方政府責任”,確保義務教育教師平均工資水平不低於當地公務員的平均工資水平,沒有達標的省份要限期整改達標,“不能再耽誤了,一耽誤就是一代人”。8月底,國務院發佈《關於進一步調整優化結構提高教育經費使用效益的意見》,稱力爭三年解決義務教育階段教師工資待遇問題。

眼下,教育部正在推動《教師法》的修訂。“待遇問題不解決,其他問題都很難落實。”教育部教師工作司司長王定華近日在新聞發佈上稱,正在研究健全中小學教師工資待遇聯動機制,啟動研製完善教師績效工資總量核定和內部分配辦法,完善教師待遇保障機制,有效體現教師工作價值和工作績效。 “出臺真招實招,讓老師們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

關鍵詞3:鄉村教師

教育部在部署2007年教師節活動時,也將目光投向鄉村教師,要求“對農村邊遠貧困地區、民族地區的教師隊伍建設給予更多支持”。教師節前,教育部特意向全國農村教學點教師贈送教學培訓光盤,“為農村偏遠貧困地區教師學習、工作提供幫助支持”。

2009年教師節,教育部組織看望了“長期堅於職守的農村教師代表”,此後走訪慰問農村一線教師的“教師節傳統”一直延續下來。值得注意的是,2010年教師節,教育部專門致信慰問投身於農村教育事業的全體“特崗教師”,向特崗教師贈送學習用書。

2015年4月2日,中央深改領導小組審議通過《鄉村教師支持計劃》,提出要把鄉村教師隊伍建設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諸如拓展鄉村教師補充渠道、提高鄉村教師生活待遇、職稱(職務)評聘向鄉村學校傾斜等舉措被明確。

當年教師節主題為“落實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聚焦鄉村教師隊伍建設”,教育部要求各地“因地制宜”抓緊制訂《鄉村教師支持計劃》實施辦法。“鄉村教師”進入年度教師節主題,這是首次。2016年教師節主題為“守三尺講臺,爭做四有老師”,教育部遴選了一批優秀特崗教師代表組建報告團,教師節前後赴全國師範院校巡講,鼓勵吸引更多優秀人才投身鄉村教育。

四川射洪鄉村教師黃小林在農村學校呆了30多年,現在他獨自一人帶著7名學生。他的妻子,也是他的同校同事,今年剛剛退休。儘管工作在偏遠鄉村,但黃小林對這些年來的收入頗為知足:“每月會有邊遠山區補貼,一萬多元的年終目標獎,以及每個學期的績效工資,加上基本工資,我認為可以了。”

去年教師節,他和妻子去縣城參加“優秀教師”表彰會,次日清晨回校,發現大門口擺著一束剛採摘的花,那是一名教過的學生留下的禮物。“那是最好的教師節禮物。” 黃小林告訴澎湃新聞,正如歌裡所唱的那樣,每一個孩子都應該被寵愛,他們是祖國的未來。

關鍵詞4:從免費師範生到公費師範生

2006年、2007年,教師節主題連續兩年與“尊師重教”相關,分別為“尊師重教,為人師表” “尊師重教,奠基未來”。值得注意的是,2007年為我國師範生免費教育政策試點首年,作為當年教師節主題活動的一部分,教育部直屬師範大學均對免費師範生舉行了入學教育活動。

彼時,師範生免費教育政策推出後效果不錯,吸引不少“考生踴躍報考”,錄取分數也大幅度提高。比如陝西師範大學曾發文稱,部分省份由於第一志願報考該校免費教育師範生的高分考生遠遠超過原定計劃,在當地招生主管部門的一再請求下,學校不得不徵得上級主管部門同意做出調整,適當增加免費師範生的招生人數。

師範生免費教育政策轉眼已過10年,其間試點範圍也由教育部直屬師範高校擴大到部分地方院校。今年8月,日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通知,轉發了《教育部直屬師範大學師範生公費教育實施辦法》,將“免費師範生”改為“公費師範生”,履約任教年限調整為6年。

8月31日,教育部金秋系列發佈會上,教育部教師工作司司長王定華回應澎湃新聞稱,教育部“修訂了過去免費師範生的實施辦法,現在經國務院批准,叫師範生公費教育實施辦法,主要變化是把原來的試點現在改成了正式,在部屬的六所師範大學正式實施”。

在王定華看來,免費變公費,體現了這件事情的重要性和榮譽感。履約的年限從10年變成了6年,則體現了教育自信。對於這份給師範生的“大禮包”,王定華表示,目前看到,履約的變化有利於推動年輕同志踴躍報名,並且6年之後,大部分還會留在中小學教書育人的崗位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