歪解西遊(番外七)唐僧與杏仙吟詩作對,對「功名利祿」不爲所動

在《西遊記》中有一段隱藏含義非常深的劇情,便是唐僧在荊棘嶺木仙庵遇到的杏仙等林木妖怪,並與他們飲宴和吟詩作對的情節。從整個劇情來看這些妖怪似乎對於唐僧並沒有加害之心,可是事後孫悟空仍舊讓豬八戒把這些妖怪斬草除根,而且小說最後在最後觀音菩薩向如來交旨時也將其作為八十一難之中的一關。小時候看這段時不太明白,既然人家沒有加害唐僧,為什麼孫悟空要求豬八戒斬草除根?在整個過程中唐僧與木仙庵眾妖的關係是非常和諧的,為什麼最後被認為是唐僧的一難?時至今日,再度《西遊記》時我才明白其中的含義。

歪解西遊(番外七)唐僧與杏仙吟詩作對,對“功名利祿”不為所動

杏仙無疑是木仙庵眾妖中的主角,也是少有的對唐僧沒有歪主意的女妖,可是她的下場卻不怎麼好。她與木仙庵眾妖一起被豬八戒斬草除根,在唐僧勸阻死,孫悟空支持了豬八戒的做法。在看央視《西遊記》的這段情節時,由於扮演杏仙的女演員過於漂亮,年少的我因此還生了不少悶氣。同樣與杏仙一起在荊棘嶺木仙庵設宴招待唐僧的孤直公、勁節公等人對唐僧也並無加害之意,而下常也與杏仙一樣倒黴。這一節故事唐僧雖然在荊棘嶺迷路,也遇到了妖怪,可是日子過得還挺愜意。又是設宴喝酒,又是吟詩作對,還有美女作陪,這日子不要太爽。

歪解西遊(番外七)唐僧與杏仙吟詩作對,對“功名利祿”不為所動

從整個《西遊記》小說的劇情架構設置來看,這一節顯然是唐僧西天取經的八十一難之一,然而其具體情節似乎又不像是一難。這種劇情設計與情節內容給人截然不同兩種感覺的情況,要麼是作者寫出硬傷了,要麼是作者隱藏了什麼含義。顯然《西遊記》作為四大名著之一,出這麼大的硬傷,幾百年來沒人指出,顯然不太可能。那麼對於這段劇情,我們只能認為作者在裡面隱藏了一些其它的含義,而這些含義需要讀者到原著中深刻的去理解。從這段情節中大量的唐僧與妖怪吟詩作對的詩詞對比來看,作者隱藏的東西就在這些詩詞中。

歪解西遊(番外七)唐僧與杏仙吟詩作對,對“功名利祿”不為所動

要理解這段劇情的內在含義,首先得從劇情的人物角色開始。在荊棘嶺木仙庵設宴的眾妖本來是生長在此處的一些植物成妖,因唐僧在山中迷路誤入木仙庵,所以他們在木仙庵中設宴款待了唐僧。從這些妖怪的言談舉止看,他們很有魏晉時期的名士之風,崇尚空談和吟詩作對,都是高雅之士。他們對唐僧非常的推崇,言談舉止中將其奉為上賓。杏仙的出場更是讓劇情達到高潮,她對唐僧在性格、品德、文化等各方面的崇拜,換個人恐怕早就想入非非了。從他們的詩詞中,這些妖怪都是儒家的飽學之士的形象,放在人間至少也是一方大儒。

歪解西遊(番外七)唐僧與杏仙吟詩作對,對“功名利祿”不為所動

後來在孫悟空和豬八戒闖入木仙庵後,宴會被打斷,一切又從妖怪的幻境迴歸了真實環境。通過孫悟空的解釋,我們知道這些妖怪分別為,柏樹、松樹、青竹、杏樹、檜樹、臘梅和丹桂。將這些樹木與他們在宴會中的詩詞結合,我們會發現每個妖怪都代表了一種儒家學說的修身理念。其中最常見的松樹、青竹、臘梅、杏樹,這些都是在很多文學作品中經常看到的。詩以言志,這幾個妖怪也通過自己的詩詞表達了儒家弟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遠大理想。然而這些遠大理想與唐僧西天取經的本意卻是背道而馳的。

歪解西遊(番外七)唐僧與杏仙吟詩作對,對“功名利祿”不為所動

佛門弟子經常自號為出家之人,其目的就是時時刻刻的警醒自己,要拋卻凡俗的"功名利祿",做到四大皆空,方能立地成佛。而儒家弟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遠大理想,實際上就是人世間所有"功名利祿"的集中體現。這次宴會表面上是唐僧與眾妖的吟詩作對,實際上是眾妖通過各自詩詞中的含義勸解或者是利誘唐僧,使其能夠對凡俗社會的"功名利祿"感興趣。而唐僧也在詩詞中表達了自己一心向佛的堅定信念,徹底的拋卻了"功名利祿"之心,與凡俗世界劃清了界限。可以說這次宴會是對唐僧莫大的考驗,而唐僧堅定的信念使其安然過關。

歪解西遊(番外七)唐僧與杏仙吟詩作對,對“功名利祿”不為所動

對於凡俗中人來講,人世間的繁華都是建立在"功名利祿"之上的。儒家弟子的最高理想,其實也是對"功名利祿"的無上追求。吳承恩寫這段劇情的時候,引入了儒家精神最為推崇的這些植物作為妖怪,再通過詩詞巧妙的結合,將儒家弟子對"功名利祿"的追求表現得淋漓盡致。而唐僧的詩詞卻與之進行大量的反差對比,表現了其堅定的向佛之心。對於普通人來講這是非常不容易的,也是很難的一關。這一關孫悟空和豬八戒都幫不上忙,只能唐僧自己去悟,去渡過,好在唐僧自幼出家,對"功名利祿"沒有過多的追求,也就不會有偏執的信念。

歪解西遊(番外七)唐僧與杏仙吟詩作對,對“功名利祿”不為所動

這段劇情中吳承恩不但設計考驗了唐僧對"對功名利祿"的看法,也表達了自己對這些人間俗物的態度。在孫悟空和豬八戒除掉木仙庵的這些精怪時,唐僧曾經勸解,讓其放過他們,理由是他們沒有危害四方。然而孫悟空的回答很有意思,他說現在這些精怪力量小自然無害,等到力量大時就必然成為大害。對比吳承恩以舉人入官做縣丞,後來又當了十多年縣令,最後辭官著書的人生經歷。他明顯在借用孫悟空的話表達自己對官場中的儒家弟子的厭惡。在他看來這些官場中的儒家弟子,在官職小時尚可以服務百姓,等到了朝堂之上,他們一定會貪得無厭,成為魚肉百姓的罪魁禍首。從這個角度看,吳承恩辭官,也不排除對明朝中葉政治亂像的厭惡和士大夫階層的排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