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爲什麼老是被帝王利用?

陰霾冬天


主義推銷給權力,學說推銷給個人。儒家學說有一部分是關於治理國家的,大部分是關於修身養性成為君子的。孔子當年四處推銷他的治國理念,為什麼沒有被採納?主要就是因為孔子的治國理念太超前 ,孔子要求君王成為一國的道德模範,要求愛民如子,要求施仁政。這沒有哪個國君能夠接受。所以孔子只好作罷。孔子之後又經過了兩百多年的戰國時期。秦國用法家,統一了天下。但是十五年就亡了。然後漢朝建立,由於秦朝採用法家,很快就滅亡,所以法家已經不可能作為候選對象,漢朝曾經採用過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對於國民休養生息確實不錯,國力恢復很快。但是漢朝當時最頭疼的事是北方民族的入侵和騷擾。道家學說要報怨以德,那肯定不行。可供選擇的只有儒家和墨家,墨家比儒家要求更高。要愛人如己,在國家關係上不能進過只能防守。而孔子主張以直報怨。所以儒家就是唯一的選擇。雖然選擇儒家,但是國家的法律體系還是秦法。最後形成了內法外儒的國家體制。如果真正按孔子思想治國,那就是四個字,內聖外王。

很多黑儒家的人說,儒家是統治者的幫兇,是為迎合統治者而設計的,如果是這樣 ,孔子為什麼周遊列國也沒有被採納其學說呢?反儒者還說,儒家是幫統治者愚民的。主張愚民的是道家,主張洗腦教育的是法家,就是官辦教育。儒家是堅持民辦教育。中國兩千年都是民辦教育。官辦教育是壟斷的,民辦教育是自由的。

古今中外,任何一個統治者都需要一種理論來作為國家意識形態。儒家被選擇證明儒家是有價值的。董仲舒在儒家思想裡添加了內容,與孔孟思想是不相容的。孔子學說對於國家而言,就是把國家關係變成家庭關係。君王就是家長,臣民就是孩子。先給君王捆上一條道德繩索。一個家庭好不好首先是家長的問題。儒家學說對於國民來說是完全公平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誰修身好就可以成為國家棟梁。不存在階級固化的問題。

對比中外歷史就能看到,歐洲國家的帝王採用了基督教,結果基督教凌駕於政權之上。成為政教合一的統治模式,穆斯林國家同樣如此。印度雖然是東方國家,但是古印度的種姓制度裡,一等人是婆羅門,也就是教徒,二等人是剎帝利,是政府人員和軍人。被統治者是下等人。在中國古代,人按士農工商分。帝王將相併沒有列入,為什麼呢?因為這些人雖然是歷史舞臺上的主角,但不是固定的,做不好就被別人替代了,還有性命之憂。所以中國才是自由平等的,說中國古代黑暗的人肯定是沒本事的人,最低賤的乞丐都能成為皇帝,也只能發生在中國。孔子說,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這在全世界都一樣。

人類的統治模式無非就是四種,武力為王,道德為王,智慧為王,資本為王。並不存在所謂人民統治的民主國家,因為統治者總是少數。如果真有人民統治的國家,那就是民粹主義國家。古希臘就是民粹主義國家。西方的民主政治,並沒有新意,是用基督教的契約說和民粹主義結合成的東西。說好聽點是自由主義,說不好聽是資本主義。因為自由競爭的結果資本勝出的概率最大。


眾妙之門


孔子死的時候只有王,沒有帝,因而孔子在生前至多是被王利用,而沒有被帝利用過。而實際上以孔子在魯國做官的經歷來看,他是很有自己的主張的。不過孔子在戰國時期其本人以及他的主張並沒有受到過重用。

孔子被帝王利用是與儒學的地位的提升有很大關係的。漢武帝之後,儒學成為官方的統治哲學,作為儒學的主要創立者,孔子的地位也水漲船深。不過一直到漢平帝時期孔子才被官方正式封聖,諡號為“褒成宣尼公”。此後斷斷續續的都有朝代對孔子進行封聖,而且封聖的時間一般集中在承平時期。孔子之所以會受到官方重視,與孔子的復古、遵守秩序、強調倫理的主張有很大關係,這些主張在當時都有比較積極的維護統治的作用。

自隋唐以後,隨著科舉制度的創立及完善,孔子的地位進一步提高,在隋唐時期,科舉的內容中雖然儒學已經佔了比較大的部分,但是並沒有成為固定的內容。南宋時期,科舉考試中孔子的主張已經成為比較主要的內容。到了明朝,孔子以及儒學的內容成為科舉考試的必考內容。

孔子被歷朝帝王利用自然有其原因,其中一個比較重要的原因就是其思想主張符合維護統治秩序的需要。沒有哪個皇帝是傻子,如果不是事出有因,不可能舉一朝之力去祭祀一個已經死了幾百年甚至是上千年的死人。


青年史學家


因為有被利用的價值!

孔子的儒家學說,與其說是哲學思想,不如說是實踐政治學,通過“仁義禮智信”的教化,實現“尊王”的目的,是服務於統治階級的。

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影響力比較大的有:道家、儒家、法家和墨家,前面三家都是服務皇權或貴族的,墨家是替百姓說話的,曾經顯耀一時,但在戰國末期就完全沒了蹤影,《史記》中都沒有為墨子專門立傳。

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亂世用法家,治世用儒家,盛世用道家。法家得利,見效快;儒家得名,見效慢;道家垂拱而治,名利雙收。

但實際情況,歷史上很少有盛世,即使有,也往往是粉飾出來的太平,道家適用的機會比較少;亂世,“利害”的考慮會比較多,但帝王們也是要“臉”的,換個說法是“民心”,儒家的“名”還是要講一講的;治世,往往還是涉及到很多政治鬥爭,法家的“權術勢”還是要用的。所以帝王們往往採用的是內法外儒的策略,即講儒家的話,做法家的事。也就是中國人為人處世的哲學觀:外圓內方。

延伸一點,社交的基本法則就是:要麼能夠提供價值,要麼有被利用的價值。這樣才會產生有效社交,所以年輕人不要擔心被利用,而是需要擔心自身沒有被利用的價值。


師說歷史


諸子百家都是在為國家發展出謀劃策,最後儒家勝出,嚴格意義上說帝王並沒有利用儒家,儒家就是為帝王服務而生的。儒家的誕生就是為了更好的維護統治秩序,親親尊尊三綱五常,這些都是為帝王量身定做的,帝王用起來不要太得心應手呀。

儒家也心甘情願的為帝王所服務,他本來就是為帝王服務所生,又何來被利用一說,儒家從骨子裡就是為帝王服務的,所以歷代帝王都很喜歡儒家那一套,讓全體人民都有生活在一定的秩序裡,這種社會統治者是最喜歡了。


昭烈名臣


因為孔子名聲太大。在百家爭鳴的先秦時代,孔子是各個學派公認的聖人。

韓非子曰:仲尼,天下聖人也。

衛國公子宴請孔子嫡孫時,稱:先生聖人之後,我對你的敬仰如同滔滔江水,延綿不絕,又猶如黃河氾濫,一發不可收拾。

趙國公子平原君宴請孔子後人孔穿時,稱:堯舜千鍾,孔子百斛。古之聖賢,無不能飲。子何辭焉?

於是乎,後世帝王便以孔聖人哄天下,以韓非子治天下。

孔子因名聲太大,常常被躺槍

漢武帝一邊舉起尊儒的大旗,一邊重用法家酷吏,屠戮皇族和群臣。一邊尊崇孔子,一邊讓法家酷吏,以腹誹罪之名誅殺儒家大師顏異。

正如《淮南子-道應》所言: 盜賊之心,必託聖人之言,而後可行。故曰:絕聖去智,民利百倍。聖人不死,大盜不已。

這就是為何漢武帝重用法家酷吏張湯、杜周,羅織罪名,製造冤獄。把群臣和皇族屠戮殆盡。卻舉起孔子大旗。

在《淮南子-泰族》中,有進一步解讀,精闢之極:當今之世,醜必託善以自解。邪必蒙正以自闢。


楊朱學派


其實,並非是孔子的思想,總愛被帝王利用,而是百家爭鳴時期,那麼多的思想流派裡面,只有儒學,更加能夠適合統治階級的需要。

那位說,百家爭鳴,都是些啥玩意?百家,便是老子,墨子,荀子,韓非子,孟子,莊子等,一系列的思想大家。



說來也很奇怪,公元前五世紀——六世紀之間,世界突然出現了許多的思想家——釋迦摩尼,蘇格拉底,耶穌,老子,孔子等等,都是這一時期出現的,我們形象的稱他們,為第一個軸心時代。

難怪有人說:這些思想啟蒙大師,都是外星人派來開化我們的呢!不多說了,扯的有些遠了。



那麼,為什麼孔子的儒學思想,能夠被統治者看中呢?一句話:上導君臣,下撫平民。儒學的思想,不像法家那樣的犀利,沒有道家那樣的放縱,也不似墨家的非攻善守,儒學本身就要求臣民,溫和而含蓄。

這樣的治國理念,必定會使得君是君,臣是臣,民是民。尤其是經過宋朝朱熹理學的進化、發展,將“三綱五常”的倫理約束,發揮到了極致。使得中國幾千年的王朝更迭,都能夠,不以民為主,而以君為主。

這就是,孔子儒學所引申出來治國安民的理念,顯然,此時的儒家學說,已經脫離孔子當初《論語》所想要表達的意思。



如今,封建王朝已經消亡,我們如今,應該更加客觀、辨證的去看待儒學思想,應該將: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這些好的儒家思想、儒學品德,繼承下去併發揚光大。

歡迎小夥伴,留言討論,喜歡我的文章,請關注,文人草堂。


文人草堂


孔子所宣揚的理想社會,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每個人都應該安於自己所處的社會階層,按照自己所處階層地位去行為做事,不要有非分之想。他將這套思想理論化系統化規範化,成為他推廣的禮。這種思想體系非常有利於國君帝王的世襲統治,和後來把關羽推崇為忠的代表一樣,當然是要被歷代帝王好好利用的!


wubin168857121


客觀地講這叫互相利用,達到共贏。

孔子是中國古代精神鴉片最大的製造商,他之後的帝王則是售銷商和誘惑逼迫人們吸食毒品的實施人。

毒品製造商孔子被歷代帝王尊為聖人,得以上神壇享受香火,

帝王們因販賣並強迫受奴役者吸毒,有利有效地達到預期的奴化目的,穩固了既得政權並實現了統治階級利益最大化。

孔子獲得的是他畢身最大的政治理想: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或者說是三綱五常;因此臭名昭著於天下(非萬世流芳)。

帝王們則獲得實利,天下乃帝王一人之天下,想怎麼樣就怎麼樣把偌大國家公權玩於個人股掌。











用戶18292659508


你的觀點錯到骨子裡!二千五百年間!統治者,要不用孔子論理治天下!就短命!連自家人都保不住!還被利用!是不得不尊崇!耍麼垮臺很快!民心的靈魂在儒家裡!你是受西方教育毒害的那些人!不懂儒家是中華民族的靈魂!!!


尋道底呢


同樣一個黃埔軍校的學生,在戰爭中,在歷史中,所表現千差萬別,非學校之罪也,不要念了幾天三字經,尿褲襠也怪孔夫子,非儒學之罪!有人不過是馱書的驢子,及使儒學經典盡在鑲中,不過也是混幾頓草枓而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