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伊德利卜的情況,如果俄敘不能在短期結束戰鬥任務,西方和美國有可能把俄拖垮嗎?

雲川子955


美國和西方國家刻意的不想結束敘利亞戰爭的目的,首先就是要把俄羅斯拖在這裡造成慢性失血。但是如果說想通過這場戰爭,把俄羅斯拖款顯然是遠遠不夠的。

只要看一看,俄羅斯目前在敘利亞的駐軍數量就可以得知,他們還只不過佔了俄羅斯武裝力量很小的一部分。雖然說軍費日積月累,聽起來這個數字也不小,但是對俄羅斯這樣體量的國家來說卻並非一個特別沉重的負擔。

但是西方國家和美國要對付俄羅斯的手段和地點,卻絕不是僅僅一個敘利亞,在北苑最新加入的那幾個成員國中與俄羅斯接近地點進行軍演,繼續去烏克蘭挑起東部戰事,甚至包括在韓國和日本部署陸基宙斯盾薩德等反導系統,都是對俄羅斯的戰略圍堵和擠壓迫使俄羅斯作出反應。

這樣的點自然是越多越有效,每一個點的面積越大越有效。所以說盡管一個敘利亞戰爭不足以拖垮俄羅斯,但是這卻是西方國家和美國擠壓俄羅斯的整體戰略態勢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因此也是他們輕易不會放棄的。

俄羅斯基於快速從敘利亞抽身解決問題,首先當然是要儘快的消除這種點,讓自己的包袱越輕越好,其次就是如果敘練亞的局勢穩定之後,俄羅斯可以繼續聯合伊朗在中東地區利用已經成型的什葉派之弧,反過來將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的部分戰略力量牽制在這裡。

這就是一個大國之間互相博弈的過程,雙方都很明確對方的意圖,也看得清對方的舉動,但是真正是否能達到自己的目的,那還是要看自己採取的政策與當時的環境之間是否有最好的匹配,這往往是決定勝利的重要,因素,當然了,如果國家實力極其強大,也可以彌補自己在政策上的某些笨拙。


千里巖


這個可能性是存在的,目前來看,敘利亞已經變成了俄羅斯的傷口,持續流血,但遠不足以致命。

目前從俄軍有限的投入戰場來看,普京大帝對於敘利亞戰場的期望,是希望跟奧巴馬學習,將它變成一個2001年美軍入侵阿富汗的翻版,而不是1979年蘇軍入侵阿富汗的翻版。

1979年蘇軍入侵阿富汗的失敗主要問題在於用力過猛。用力過猛容易折斷,導致瞬間失血過多而死。當時蘇軍參戰的兵力規模非常大,最高峰時出動了十萬大軍。雖然應用了先進武器,但打的並不是高科技戰爭。

圖一:1979年,蘇軍入侵阿富汗戰爭,是讓士兵絕望的沒有盡頭的掃蕩戰。

作戰模式非常老套,用地面力量佔領一城一村來決勝負,本質上跟抗戰時日軍對華北大掃蕩,是一樣一樣的。只不過是刺刀換成了坦克,但這種無差別打擊,是不可能根絕反抗力量的。結果阿富汗從蘇聯帝國的一個毒刺,長大成為一柄帶毒的匕首,是蘇聯崩盤倒臺的一個直接原因。

2001年美國攻打阿富汗,打的是非接觸戰爭。空中轟炸為主,地面少許特種部隊為輔。總的投入不大,傷亡就不可能大到哪去。而且這兩個都是美軍強項。基地分子對於美軍的戰略轟炸機是沒有辦法的,基地分子的武裝對於美軍海豹突擊隊的小規模偷襲也是防不防勝防。

圖二:蘇軍的坦克海在掃蕩戰中根本是有力使不上。

美軍的作戰目的也非常明確,就是摧毀基地組織,幹掉本拉登,並不是說要把阿富汗人趕心殺絕。拉登一被打死,奧巴馬就立即開始撤軍拍屁股走人。

回過頭來,克格勃出身的普京,對於蘇聯帝國的崩潰,是不可能不害怕的。這就是為什麼,儘管口號震天,但是俄軍在敘利亞的總兵力並不大,歷年加起來不過8萬人而已。跟當年一年就在阿富汗扔十萬大軍是兩碼事。

這也能解釋為什麼,普京要出動最先進的戰略轟炸機圖160,要出動最先進的蘇34戰鬥轟炸機和蘇35戰鬥機,甚至連蘇57也朝敘利亞派。這也能解釋為什麼,一直到現在,擅長陸戰的俄軍,甚至沒有在敘利亞部署一個完整的步兵師

圖三:再多的裝甲車也填不完阿富汗戰爭這個坑。

這就是因為普京希望效仿美國,用非接觸戰爭的思維,打贏敘利亞戰爭。俄軍跟以前的歷次戰爭都不同,頭一次開始大量應用精確制導彈藥,儘量減小無謂的攻擊。並扶植強有力的阿薩德政權,讓敘利亞政府軍作為炮灰。

普京的思路是對的,但劇本不一定按他寫的走。即使贏得了伊德利卜之戰,這也不太可能是戰局的終點。打死拉登這個目標比較小,容易實現。統一敘利亞,這個目標難度太大。達成一個小目標,及時收手比較好。入戲太深,小心被高位套牢。


厲兵


俄羅斯長期在敘利亞的軍事部署,極大的牽制了俄羅斯的精力,如果繼續僵持下去的話,可能將俄羅斯拖垮嗎?

這一點多慮了。難不成俄羅斯非得在同一個坑裡面摔死兩回?阿富汗戰爭期間的教訓還不夠慘烈嗎?蘇聯在阿富汗派駐了十多萬的軍隊,一下用力過猛,才把自己給拖垮的。



所以在這次敘利亞衝突,俄羅斯學習的美國的先進經驗,雖然俄羅斯軍隊擅長陸戰,但是他在敘利亞連一個完整的步兵師都沒有。總之各種戰機就是輪番而上。各種轟炸敘利亞反對派的。


可以說俄羅斯不希望打巷戰,原因非常簡單,巷戰時候最能夠磨平武器裝備差距的戰鬥形式。只要你不打算把那個城市夷為平地那麼就只能一棟樓一棟樓,一層樓,一層樓,一個房間,一個房間。

就是個廁所,你都得交火三天三夜。

所以說這就是苦的敘利亞人民了


尋找丟失的方向盤


短期內必須結束戰鬥,如果出現不能短期結束,那麼只有一種可能,就是美國與西方直接參戰,在這種情況下還是無法拖垮俄羅斯,最多俄羅斯拖慘點,就像您看到光鞋子的人會被有錢人拖垮嗎?(現實嗎?反過來可能性更大)

俄羅斯現在基本是光鞋子了,更重要民族意識更團結,所以最多更窮點,垮有點難。

但是美國和西方都是資本的代表,打戰都是錢,戰爭順利還好,但戰爭處於僵持時(想想他們的兵願意繼續上戰場嗎?),美國和西方的弱點就出來了,錢再燒,生命在流失,其國內反戰人士就更多,所以美國與西方更有可能拖垮掉


盤仔64154566



硃紅傑490


我是“麻辣戰爭”頭條號主編龍舞風行,以目前伊德利卜的戰事情況,即使不能短時間結束戰鬥,俄羅斯也不至於被拖垮,因為俄羅斯早已汲取了阿富汗戰爭的教訓,變得聰明瞭。

從2015年9月俄羅斯派出空天軍全面介入敘利亞戰事至今,俄羅斯總計才花費了30-50億美元,平均一年的戰爭花費才十幾億美元,即使現在俄羅斯經濟狀況不佳,這點花費,俄羅斯還是能夠承受的。

經歷了阿富汗戰爭的失血,前蘇聯元氣大傷,因此,這次俄羅斯沒有大規模出兵敘利亞,而是僅僅派出幾十架戰機和少數特種部隊,採用空襲的方式和反對派武裝進行非接觸作戰,地面部隊則由敘利亞政府軍擔任主力,因此,俄羅斯花費極少的金錢,四兩撥千斤地完全反轉了敘利亞戰事。

伊德利卜戰役即將全面打響,這一次,情況比較複雜,這裡有土耳其公開支持的反對派武裝數萬人,有美國、沙特等國暗中支持的反對派武裝,土耳其公開向伊德利卜地區增派了軍隊,美國更是將海空軍重兵集結在敘利亞周邊地區,揚言對敘政府軍發動打擊。

因此,對於俄敘聯軍來說,擔心的不是戰事太久拖垮俄羅斯經濟,而是擔心日久生變,一旦伊德利卜戰事久拖不決,讓國外勢力找到干涉戰事的藉口,引起更復雜的戰爭局面。

伊德利卜是反對派最後的巢穴,一旦這裡被攻佔,想幹涉敘利亞事務的國外勢力就失去了干涉的抓手,因此,這些勢力絕不會坐視伊德利卜的反對派被徹底消滅,一定會找各種機會、各種藉口干涉伊德利卜戰事,而戰事拖延,國外勢力的干涉機會就大,這是俄敘聯軍最擔心的事。

關注“麻辣戰爭”頭條號,關注世界軍事分析。


麻辣戰爭


普京之所以能夠在政治上、軍事包括經濟上幾十年屹立不倒,而且還受盡敵友兩邊的崇拜,關鍵在於其嚴密的計劃。不同於特朗普半夜三點起來發個推就可以把三軍派到地中海發動軍事打擊,普京的每一次行動都是經過嚴密計算,什麼時候開始,什麼時候結束,都必須按照其要求進行。因此,到目前為止,俄羅斯在歷次戰場上都獲能名利雙收。

俄羅斯加入敘利亞戰爭已經有3年多了,所以然伊德利卜被稱為最後一戰,但其實不過是敘利亞戰爭的一部分。如果伊德利卜戰爭拖下去,最多保持現狀,俄羅斯經濟再困難,也不差這幾天幾個月的。所以,伊德利卜打不下來,不至於拖垮俄羅斯經濟。

普京出手,對手必須很弱,俄羅斯真的是隻撿軟蛋捏。車臣、烏克蘭、格魯吉亞,這些年俄羅斯打擊的對手都比俄羅斯差幾個等級;有來頭的對手比如土耳其背靠著北約把俄羅斯戰機打下來了,最後也就不了了之。雖然伊德利卜可能有3百萬人口,其中叛軍總共只有7萬。如果這7萬人抱成團,對俄羅斯的轟炸機來說,不過是一群螞蟻;如果他們散在居民之中,那麼強大的防線就沒了,拿下伊德利卜就很輕鬆了,接下來就是敘利亞政府軍和伊朗志願軍進場收拾的事情了。因此,美國和其盟軍沒有可能阻止俄羅斯打下伊德利卜。

普京的戰場還要保證對手的後臺不會出手。在烏克蘭、格魯吉亞,普京都算準了北約最多打嘴炮,不會出兵干預;同樣,進攻伊德利卜,普京很清楚美國不可能直接加入對抗戰列,最多對敘利亞實施軍事報復。這些對俄羅斯的行動來說只是隔靴撓癢,毫無效果。

正因為對戰場上的形勢判斷精準,所以俄羅斯才敢於出手攻打伊德利卜。伊德利卜之戰如果開打就不會拖下去的。


七號臺


打仗就是消耗戰,持久戰...,前期大家都投入多了許多,雖然現在有“虧損”,那也得繼續加註,就看誰能撐的住。這個不但要看經濟實力,也要看國家民族的意志力。不管怎麼樣,最後都是兩敗俱傷,平民遭殃、軍火商發財。


達達來多多


敘利亞是俄羅斯的沼澤,不去不行,去了就陷,如果長期作戰,形成一國對北約,人家車輪戰,肯定玩死你


糊塗娃1


俄羅斯也不想很快結束戰鬥。當然美國也不想。

在敘利亞搞一塊“熱土”符合美俄兩國的利益。至於俄羅斯會不會被拖垮這是想多了,這種局部的小規模衝突對俄羅斯來說正好練練手。理由:一是人員傷亡率很低國內無壓力。二是武器彈藥生產後也不能派別的用場,這種小規模戰爭用庫存足夠,免去彈藥過期還要花錢銷燬。三是軍隊不打仗也要養著。

談到打仗就說花錢不夠正確,主要看戰爭規模。和平時期軍艦出港、戰機升空訓練都要錢但效果遠不如實戰,所以象敘利亞這種規模戰爭根本拖不死俄羅斯反而會促進內需和鍛鍊軍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