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現在的年輕人每天都這麼喪?

額啊哈哈哈嗝


從微信微博流傳的“葛優躺”到當下“喪茶”的風靡,“喪文化”已慢慢成為年輕人的主流文化,為什麼“喪文化”能火起來?喪,其實是年輕人對正能量雞湯的反感;是年輕人的自我黑化,笑著活下去的阿Q精神;也是年輕人在成長中看不見出路的迷茫。



村上春樹說:“你要做個不動神色的大人了。不準情緒化,不準回頭看。如果自己另外的生活。你要聽話,不是所有的魚都會生活在同一片海里。”現在的年輕人,心裡面有很多很多不能說的苦,一方面自己已經是成年人,不能向長輩說困難,說畏懼,怕他們擔憂;也不能向朋友抱怨,不然會被人認為矯情,傳播負能量。久而久之,苦中作樂的“喪文化”便成為一種選擇,既可以幽默表達出自己對現狀的不滿,又可以展現出對生活的不妥協。



朋友A,某一線城市讀的重點本科,上大學時選了一個不喜歡的專業,混了四年。畢業後,在補習機構做老師,工作不愉快,一年後,見到同學考研成功,決定辭職考研,結果用了一年時間複習,沒有考上。這時他感覺很迷茫,繼續考研耗不起,回去工作又不甘心,高不成低不就,只能怪自己當初的選擇和不夠努力。見到他,一副“喪”臉,叫他振作,卻說“人生就是這樣起起落落落落落落,我就是個笑話”,可以看出他的不甘心。



朋友B,25歲,某一線城市的醫院護士,月入過萬,卻和我抱怨說“每天清晨,我總被自己窮醒。真希望有個富婆包養我”,喊窮成為他的口號。月入過萬,對於很大部分人來說不算低,然而他選擇了在大城市買房。確實,這工資要在一線城市買房是不容易的,每月工資的一大半要還房貸,出去吃飯、旅遊還要看看自己的銀行卡還剩多少錢,月入過萬活成月入過千的生活,大半輩子都要為房貸而活。



網友C:“如果你想學畫畫,就會有人和你說,學這些沒有前途的,放棄吧!如果你不想學習,就會有人和你說,不讀書,將來憑什麼在社會立足。”現在的年輕人,走著連自己都不知道想不想走的路,但無法一昧走下去,這叫鹹魚。走著自己不想走,卻無力改變現狀的人,會感到前所未有的難受,無力感。那麼喪就來了。



活在講效率,求進步的高壓社會中,誰都不容易。有句話說得好“如果不能改變現狀,為什麼不改變自己的生活態度?” “喪文化”是年輕人在社會中的真實寫照,面對壓力的無力感,在“喪文化”中,至少能找到一個展示真實自我的狀態,至少能用娛樂的態度,娛樂他人,娛樂自我。


小馬和傻鴨子


現在人和我們五六十年代人不一樣,我不評價他們,現在是金錢,精神壓力,過去是生話壓力,過去飯不夠吃,現在錢不夠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