泜河——臨城人民的母親河

泜河——臨城人民的母親河

臨城泜河

泜河又稱泜水、南泜水(北泜水指今贊皇縣境內的槐河)。是河北省邢臺市北部的一條季節性河流,發源於太行山脈,屬海河流域子牙河水系滏陽河的支流。是一條古老的河流。這裡有仰韶和龍山文化遺址,商城周邑,唐代邢州窯場,是中華文明發祥地之一。流經臨城、內丘、隆堯、寧晉等4個縣,經寧晉泊注入滏陽河,長約138公里,流域面積約732平方公里。其中在臨城境內干支流總長94.5公里,流域面積約506平方公里。泜河是一條古老的河流,最早記載出自《山海經》之卷三北山經:“敦與之山……泜水出於其陰。”

泜河上游有南、北兩大支流。北支有兩個分支。一支發源於三峰山,河道長33.5公里,落差700米;其中石安(魏家莊村)至石家欄段長8.8公里,落差510米。一支發源於閆家莊的寨溝,寨溝至石窩鋪河道長6.3公里,落差520米。

南支也有兩個分支。一支發源於內丘縣獐麼鄉,自趙莊鄉東山底村入境,流經趙莊鄉東部,返入內丘縣穿過石關又入境。這支長38.9公里,其中臨城境內長約30.5公里,落差550米。一支發源於內丘縣南賽,由石城鄉入境流入亂木水庫(子龍湖)。這一支全長15公里,其中臨城縣境內長9公里。泜河下游河道,岐山湖以下至馮村鐵路橋段為丘陵區河流,長17.35公里。

泜河——臨城人民的母親河

“泜”字的含義

“泜”,有學者解釋為暗河、潛流水的意思。字的左邊是水,右邊是一條河分兩叉。意思是一支在地面流動,另一支潛入地下,然後再出地面,成為明河。臨城泜河流域過去有句民諺:“九溝十八汊,三斷綠陽河。”這“三斷”就是說泜河有三處斷流的現象。第一斷是在臨城縣的澄底村,第二斷是在內丘縣的中張村,第三斷是在隆堯縣的東山南村。當河水流至這三個地方,河面水量就忽然減少,滲入沙層,幾乎枯竭。實際上是明河變成了地下河,伏流幾里地後再湧流出河床,恢復常態。這就是“泜河”名稱的由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