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中國:河北易縣燕下都遺址及駭人聽聞的「京觀」墓羣(圖)

題記:燕下都,是春秋時燕國的都城。歷史上,燕國數次遷都,今北京琉璃河是燕初都。燕下都在今河北易縣,是燕國都城規模最大的一座,也因荊軻刺秦而著名。燕下都城建於公元前4世紀,約為燕昭王時期,其時燕國經過“子之之亂”,國力大損,燕昭王建“黃金臺”招賢納士,網羅了樂毅等一干能人。

美麗中國:河北易縣燕下都遺址及駭人聽聞的“京觀”墓群(圖)

美麗中國:河北易縣燕下都遺址及駭人聽聞的“京觀”墓群(圖)

燕下都建於北易水(今穿易縣城)和中易水之間,東西長約8公里,南北約5公里,面積約40平方公里,是已發掘的戰國都城中最大的一座,城分為東西兩部,東城為宮殿區生活區,文化遺存豐富,西城為副城,遺存較少。今遺址存多處城牆殘基及宮殿、墓葬遺址,其中“武陽臺”為大型宮殿臺基,十分壯觀。

美麗中國:河北易縣燕下都遺址及駭人聽聞的“京觀”墓群(圖)

易水河

美麗中國:河北易縣燕下都遺址及駭人聽聞的“京觀”墓群(圖)

燕昭王

美麗中國:河北易縣燕下都遺址及駭人聽聞的“京觀”墓群(圖)

美麗中國:河北易縣燕下都遺址及駭人聽聞的“京觀”墓群(圖)

美麗中國:河北易縣燕下都遺址及駭人聽聞的“京觀”墓群(圖)

美麗中國:河北易縣燕下都遺址及駭人聽聞的“京觀”墓群(圖)

遺址內外有多處古塔,荊軻塔、燕子塔、白塔等,均為後世佛教遺物,實與荊軻無關。荊軻別太子丹處,即在附近。《史記·刺客列傳》記載,太子丹及其賓客聽說荊軻去刺秦王,均白衣冠送至易水之上,高漸離擊築,荊軻高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一時間將士垂淚,怒髮衝冠。荊軻大義凜然“就車而去,終已不顧”。

美麗中國:河北易縣燕下都遺址及駭人聽聞的“京觀”墓群(圖)

美麗中國:河北易縣燕下都遺址及駭人聽聞的“京觀”墓群(圖)

燕子塔

美麗中國:河北易縣燕下都遺址及駭人聽聞的“京觀”墓群(圖)

美麗中國:河北易縣燕下都遺址及駭人聽聞的“京觀”墓群(圖)

美麗中國:河北易縣燕下都遺址及駭人聽聞的“京觀”墓群(圖)

荊軻刺秦王

燕下都還有許多處“人頭坑”,史稱“京觀”,準確說不是坑,而是高崗。古代為炫耀武功,聚集敵屍,封土而成高冢,就是京觀。晉楚邲之戰,楚軍大勝,殺晉軍無數,當時有個叫潘黨的建議楚王收集晉軍屍體,築造京觀,被楚王拒絕。京觀,在燕下都有多處,以凌雲冊鄉解村為最著名,文保碑表述為“叢葬墓群”。

美麗中國:河北易縣燕下都遺址及駭人聽聞的“京觀”墓群(圖)

美麗中國:河北易縣燕下都遺址及駭人聽聞的“京觀”墓群(圖)

美麗中國:河北易縣燕下都遺址及駭人聽聞的“京觀”墓群(圖)

美麗中國:河北易縣燕下都遺址及駭人聽聞的“京觀”墓群(圖)

經局部發掘推測,每座墓中有2000多個人頭骨,有的頭骨上有明顯的傷痕,有的甚至插有青銅箭頭。經專家鑑定,這些人頭骨均屬20至30歲的男性青壯年,應該是戰敗者首級。他們的軀幹何在,是哪次戰亂的遇難者,史籍之中沒有任何記載,因而被稱為“千古之迷人頭坑”,2013年5月被列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

【感謝博友願乘冷風去的圖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