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穎: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

黨的十九大報告把“堅持新發展理念”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強調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發展必須是科學發展,必須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我們要充分認識新發展理念的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堅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貢獻。

新發展理念是黨對發展理論的昇華

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之一。唯物辯證法認為,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都是不斷運動、變化和發展的,發展具有普遍性和客觀性,其實質是事物的前進和上升,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馬克思主義誕生以來,無產階級的解放鬥爭、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不斷推進,都是在推動人類社會朝著更加繁榮、文明、進步的方向發展。發展問題歸根到底是發展理念問題,發展理念不同決定著發展戰略與發展道路也不同。中國共產黨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過程中,在實踐的基礎上推動理論、制度等多方面創新,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發展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提出“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的戰略目標和設想,並努力探索符合中國國情的發展道路。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提出了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發展才是硬道理、中國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是要靠自己的發展、“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等一系列重要思想。之後,我們黨又提出了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堅持用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等重要思想。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是基礎,經濟不發展,一切都無從談起。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靠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取得了驕人的成就。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鬥目標,仍然要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努力使發展達到一個新水平。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握時代脈搏、洞察發展大勢,毫不動搖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勇於實踐、善於創新,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集中反映了我們黨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新發展理念符合我國國情,順應時代要求,在理論和實踐上有新的突破,對破解發展難題、增強發展動力、厚植髮展優勢具有重大指導意義。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發展是硬道理的戰略思想要堅定不移堅持,同時必須堅持科學發展,加大結構性改革力度,堅持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近年來,我們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決端正發展觀念、轉變發展方式,使我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發展質量和效益不斷提升,在世界主要國家中名列前茅。新發展理念,體現了對新的發展階段基本特徵的深刻洞悉,體現了對社會主義本質要求和發展方向的科學把握,標誌著我們黨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長期堅持的重要遵循。

以新發展理念引領經濟新常態

歷經改革開放40年的發展,我國經濟總量已躍居世界第二。雖然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我們還存在許多不足,也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主要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問題尚未解決,發展質量和效益還不高,創新能力不夠強,實體經濟水平有待提高,生態環境保護任重道遠;民生領域還有不少短板,脫貧攻堅任務艱鉅,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群眾在就業、教育、醫療、居住、養老等方面面臨不少難題等。如果不解決這些問題,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進程就會受到干擾和阻礙。新發展理念正是為解決這些新問題、應對這些新挑戰而提出來的。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發展表現出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力轉換三大特點,增長速度要從高速轉向中高速,發展方式要從規模速度型轉向質量效率型,經濟結構調整要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並舉,發展動力要從主要依靠資源和低成本勞動力等要素投入轉向創新驅動。這些變化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是我國經濟發展階段性特徵的必然要求。面對經濟社會發展新趨勢新機遇和新矛盾新挑戰,我們要按照適應新常態、把握新常態、引領新常態的總要求進行戰略謀劃。新發展理念堅持問題導向,引領實現更加科學的發展,是針對當前我國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和挑戰提出的戰略指引。中國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有著巨大的發展潛力和空間。我們將在新發展理念指引下,不斷適應、把握、引領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統籌抓好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工作,推動中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邁向中高端水平。

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要求

新發展理念是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的集中體現,具有高度的戰略性、綱領性、引領性,在我國發展全局中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當前,我國科技創新能力還比較弱,科技發展水平總體還較低,科技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能力以及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在世界科技競爭愈演愈烈的情況下,科技創新能力不足勢必導致發展動力不足,進而會影響到經濟實力。創新發展就是要著力解決發展動力問題。樹立創新發展理念,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讓創新貫穿黨和國家一切工作,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協調是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協調發展要著力解決經濟發展失衡問題。我國發展在區域、城鄉等方面長期存在不協調的問題。為了增強發展的協同性,應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佈局,正確處理發展中的重大關係,重點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促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在增強國家硬實力的同時注重提升國家軟實力,不斷增強發展整體性。

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體現。綠色發展要著力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面對日趨緊張的資源約束、不斷惡化的生態環境,人民群眾對清新空氣、乾淨飲水、安全食品、優美環境的需要日益增長。我們必須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態友好和生活富裕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局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為全球生態安全貢獻中國力量。

開放是國家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開放發展要著力解決發展內外聯動問題。我們要遵循經濟發展客觀規律,推動我國發展深度融入世界經濟,堅定奉行互利共贏開放戰略,協調內外需求、平衡進出口,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引資和引技引智並舉,發展更高層次更高質量的開放型經濟,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和公共產品供給,提高我國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制度性話語權,構建廣泛的利益共同體。

共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共享發展要著力解決社會公平正義問題。人人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集中體現,是我們黨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的重要體現。改革發展成果共享體制逐步完善,就能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為國家長治久安提供強大支撐。要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人人共享,提升人民群眾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獲得感、幸福感,增強發展動力,促進人民團結,朝著共同富裕方向前進。

新發展理念是對中國乃至世界發展議題的深入思考,它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來,是在繼承我們黨已有發展理論的基礎上,針對國際局勢變化和中國經濟發展實際提出的具有方向指引性的科學理念,不僅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有重要意義,而且贏得了世界各國的高度贊同。我們要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激發全社會創造力和發展活力,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不懈奮鬥。

(作者系四川省遂寧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