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家訓知多少

名人家訓知多少

家庭,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級組織單位。歷史上,許多人通過承擔對家庭、氏族的責任,實現從個體“小我”到社會“大我”的轉變。

在此過程中,他們教育子孫、持家治業的智慧凝練成富有哲理的語句,成為家訓,經由後人世代相傳,既作為家庭成員立身處世的準則,又作為家庭文化賡續延綿的依據。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諸葛亮《誡子書》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然玉之為物,有不變之常德,雖不琢以為器,而猶不害為玉也。人之性,因物則遷,不學,則舍君子而為小人,可不念哉?

——歐陽修《誨學說》

凡有一言一行,取於人者,皆顯稱之,不可竊人之美,以為己力;雖輕雖賤者,必歸功焉。

——顏之推《顏氏家訓》

讀書志在聖賢,非徒科第;為官心存君國,豈計身家。

——朱柏廬《朱子家訓》

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

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

——李毓秀《弟子規》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三國志》載劉備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