鑑賞:糧票一組

糧票是中國從1955年到1993年發行的一種購糧憑證。糧票只是購糧的憑證,本身不具有價值,不屬有價證券,不許在市場買賣流通。那時侯,城鎮居民必須憑糧票才能購買糧食,也就是說,光有錢沒有糧票,還是買不到糧食及糧食製成品的。因為那個時候國家糧食緊缺,需要通過計劃調配來緩解糧食短缺問題,所以要發糧票來控制口糧。按人頭髮放定量糧票,是解決當時糧食短缺的有效措施。1955年8月25日,國務院全體會議第17次會議通過《市鎮糧食定量供應憑證印製暫行辦法》,糧票從此應運而生。以糧票為代表的票證,也是中國因長期實行計劃經濟,商品短缺的見證。

上世紀50年代至90年代初,中國許許多多的老百姓經歷了近40年的“票證經濟”時代,糧票就是那個時代的產物。小小的糧票濃縮了新中國的歷史,記載了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時代的變遷。計劃經濟時代,百姓按“量”吃飯,憑票買糧,糧票在人們的生活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從某種意義上說,糧票就是千家萬戶的“命根子”,因為那個時代,糧票就是填飽肚皮的保證,就是生存的希望。

近期,深圳雍道文化有幸徵集到一組1965年、1966年、1974年、1984年糧票。

鑑賞:糧票一組

鑑賞:糧票一組

鑑賞:糧票一組

鑑賞:糧票一組

鑑賞:糧票一組

鑑賞:糧票一組

鑑賞:糧票一組

鑑賞:糧票一組

鑑賞:糧票一組

鑑賞:糧票一組

鑑賞:糧票一組

鑑賞:糧票一組

鑑賞:糧票一組

鑑賞:糧票一組

鑑賞:糧票一組

這組糧票有全國通用糧票和寧夏回族自治區地域糧票兩種。全國通用糧票根據面額、年份等版式有所不同,但只是圖案元素排列位置有所區別而已。其他的大同小異。正面是“中國人民共和國糧食部全國通用糧票”,“X市斤”,下方是年份,如1966年,圖案多是水利工程、鐵路工程等重工業項目。背面是糧票使用注意事項,中間加蓋糧食部公章。

寧夏回族自治區糧票正面標明“寧夏回族自治區地方糧票”,“X市斤”表示面額,另外搭配工業項目圖案,代表當時的社會重心。背面與通用糧票大同小異,都是使用說明和公章。

票面圖案以農田水利為主,體現了我國國民經濟以農業為基礎,以工業為主導,工農輕重並舉的方針。在印製工藝上,該票不僅圖案、花紋線條精細,而且油墨配色合理,色彩新穎、明快,圖案美觀大方,同時還是選用了具有耐磨、耐潮、光滑的鈔票紙印製的。

在1992年4月1日,國家同時提高糧食的定購價格和銷售價格,基本上實現了購銷同價,在此基礎上,各地陸續開始放開糧價、取消糧票。1993年初國家宣佈糧油購銷政策全面放開,“藍卡糧票”實行了3個月即告結束。之後,各地糧票相繼停止使用,1993年5月,北京最後停止使用糧票。從此以後,糧票全面退出歷史舞臺。

“票證經濟”時代,物質匱乏,但是物價還是很穩定的,一種糧食和糧製品的價格,十年、二十年保持不變。當時買米要帶好鈔票、糧票和購糧證,沒有購糧證,光有鈔票、糧票也買不到米的。米分為粳米和秈米二種,上海人通常把粳米叫作“大米”,把秈米叫作“小米”。大米是定量購買的,每人每月大約8斤;小米不限量,只要帶好購糧證,有糧票,付鈔票就行了。小米價格大約是0.143元一斤,大米價格大約是0.164元一斤。

歲月更替,改變的是時代,不變的是她的容顏以及她在老百姓心目中的良好口碑。現今,以收藏的眼光來審視她,驀然發現,現在糧票雖早已退出歷史舞臺,但是那一段特殊時期特殊的經濟時代,留下來的糧票,還是具有很高的紀念價值和收藏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