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微故事》千年古槐下的百年「弦子腔」

《甘肅微故事》千年古槐下的百年“弦子腔”

第一次知曉崇信大槐樹還是在1998年的蘭洽會上。在省會展中心的崇信縣展區前總是被客商和遊人圍得水洩不通,大家不是在看產品買東西,而是在看一張十幾個小孩手拉手圍在大槐樹下戲耍的照片。

作為平涼人沒見過崇信大槐樹,驚奇和遺憾不言而喻。後經打聽此樹在崇信縣銅城鄉關河村。好奇之心使我兩次專門前往,但都是因為道路崎嶇而半途而廢。直到2015年的秋天,拜謁崇信大槐樹的願望才得以實現。

初見大槐樹的第一感覺是——震憾!大槐樹高大粗壯,蔚為壯觀壯。據說,大槐樹歷經千年歲月,眼前的它雖經風霜雪雨,依然主幹挺拔,枝繁葉茂,冠蓋如雲。初冬時節周邊許多樹木已經枝葉凋零,而大槐樹不僅沒有落葉子,其南邊的樹冠葉色淺黃嫩綠,就像春天發出的新葉,頑強而蓬勃的生命力,使得來者無不驚歎,感慨歲月的漫長與短暫;感慨人在大自然面前的偉大與渺小。想不到家鄉竟然還有這樣一棵、令人歎為觀止的“神樹”,崇敬和自豪之心油然而生。

崇信大槐樹高26米,主幹基徑3米,最大胸圍13米,樹冠東西約34米,南北約38米,佔地面積2.1畝。經國家林業總局專家測定樹齡3200多年,載入《全國百株人文古樹名錄》,是目前國內發現的體型最大、樹齡最長的古槐,被譽為“華夏古槐王”。主幹分八大主枝,又稱“八卦槐”。相傳唐朝大將尉遲敬德曾拴馬於樹下。

崇信縣還是民間戲曲“弦子腔”的故鄉,柏樹鄉白羊窪就是“弦子腔”的發源地,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弦子腔”唱腔流暢優美,字音清晰,富有濃厚的隴東鄉土氣息,有《八仙拜壽》等代表曲目,深受當地群眾的喜愛。“弦子腔”是在地攤“文社火”基礎上演變而來。2007年被列入平涼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去年9月,在喜迎“迎香港迴歸20週年”之際,受中國民間體育文化交流促進會邀請,崇信32名“弦子腔”演員在香港唱響了獨具西北特色的“弦子腔”,並獲得了銀獎。

當委婉而動聽的“弦子腔”在大槐樹下響起,這是怎樣的場景和感受?我彷彿感到那是“神樹”和“神曲”的交相輝映......

劉鹹平/圖文

《甘肅微故事》千年古槐下的百年“弦子腔”

《甘肅微故事》千年古槐下的百年“弦子腔”

《甘肅微故事》千年古槐下的百年“弦子腔”

《甘肅微故事》千年古槐下的百年“弦子腔”

《甘肅微故事》千年古槐下的百年“弦子腔”

《甘肅微故事》千年古槐下的百年“弦子腔”

《甘肅微故事》千年古槐下的百年“弦子腔”

《甘肅微故事》千年古槐下的百年“弦子腔”

《甘肅微故事》千年古槐下的百年“弦子腔”

《甘肅微故事》千年古槐下的百年“弦子腔”

文字主編:蘆 軍

影像主編:廖智明

文史顧問:邊 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