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播放量」三個字成爲歷史

愛奇藝的一則聲明,再次將影視行業長久以來的頑疾推上風口浪尖。

刷點擊量、數據造假、流量競賽、灰色產業鏈等問題隨著視頻平臺的風生水起一一浮現,成為行業內心照不宣的潛規則。這顯然是行業的不良風氣,放任下去,惡性循環,傷害的不只是用心生產優質內容的製作方,也會對平臺方和整個影視行業造成不利的影響。

於是,愛奇藝首先站了出來,用“正式宣佈關閉顯示前臺播放量”,宣告了唯流量時代的終結。

2018,“播放量”三個字成為歷史


聲明稱“播放量攀比所引發的負面效應正在日益凸顯,在‘唯播放量論’的影響下,不少從業者將播放數據作為目標,不僅扭曲了創作和宣傳初心,還為吸引眼球而低俗炒作,甚至令行業滋生出刷量等違法行為”,愛奇藝決定“自即日起關閉顯示全站前臺播放量數據,以綜合用戶討論度、互動量、多維度播放類指標的內容熱度,在各端逐步代替原有播放量顯示,為合作伙伴和廣大用戶提供更好的體驗。”

應當看到,做出這個決定對於愛奇藝來說需要更大的勇氣,因為在剛剛過去的暑期檔,愛奇藝獨播的《延禧攻略》取得了超150億的播放量,是目前為止今年播放量最高的獨播劇。從數據上看,愛奇藝佔據了絕對的優勢,這個時候放棄這些,頗有“壯士斷腕”之勢。

但從長遠來看,這將對視頻平臺和影視行業的格局產生重要的影響。播放量的終結,意味著“唯流量論”徹底失靈,從上游的投資方、製作方,到下游的播放平臺、視頻終端都不再迷信流量、播放量等單一的評價體系,轉而更加重視內容本身,迴歸內容本質。視頻平臺之間的競爭,從流量的競爭變成內容的競爭。

影視劇刷量現象嚴重

高播放量的背後水分有多少?


全球人口70多億,最後還湊不足一部劇的點擊量。那些動輒4、500億的播放量,難道是全球人民都看了7、8遍?

8月22日,《人民日報》對此發出質疑,“儘管點擊量高並不一定意味著刷流量,但商業利益驅使下的流量造假行為確實存在,甚至已經成為行業潛規則”。甚至刷播放量成為了一條灰色產業鏈,明碼標價,大部分視頻平臺5元就能刷1萬點擊量,一天能刷個上千萬流量。

2018,“播放量”三個字成為歷史


《人民日報》將矛頭直指影視圈刷量亂象,已經說明了事情的嚴重性。而那些高播放量的劇集,有一些是粉絲自發的有組織有規模的刷量,也有一些是投機取巧的製片方為了面子上好看花錢刷的。

這就跟很多電影票房造假一樣,有的製片方急功近利,用虛假的數據堆積出浮華的表面,製造出劇集或電影很火爆的假象。因為傳統意義上來說,播放量高、票房高意味著觀看人數多、爆款指數高(其實未必)。他們拿著假數據再去忽悠下一波投資人,為下一個項目集資就方便多了。

但如今電影市場數據更加透明、開放,票房畢竟是真金實銀的東西,刷票房很容易被發現,《電影產業促進法》也在法律方面嚴厲禁止此類違法行為,電影行業相比之下更加清明。反觀電視劇、網劇,收視率、點擊率、播放量造假成本低,各方刷量動機強烈,而且很難抓住真憑實據,導致刷量亂象愈演愈烈。

就在前不久,杭州飛益公司因為刷量9.5億餘次,構成不正當競爭,被愛奇藝告上了法庭,這也是國內首例因刷量引發的不正當競爭案件。判決結果是愛奇藝勝訴,飛益公司賠償愛奇藝50萬元。

有些事你不理不管,它就永遠存在。刷量一頓操作猛於虎,製造的是虛假繁榮,就像泡沫經濟,中看不中用。數據不應該成為一部劇的唯一標準,更不應該成為大家追逐的唯一目標,破除這一執念,不走歪門邪道,才能帶動影視行業朝著正向發展。

可以說,在這方面愛奇藝作了表率,對刷量現象說不,是對製片方、平臺方、廣告客戶、用戶等多方的負責。

唯流量時代終結

這是內容最好的時代


關閉了播放量這一容易造假的數據,愛奇藝給出的解決辦法是“以綜合用戶討論度、互動量、多維度播放類指標的內容熱度”代替播放量顯示。從單一的數據變成了綜合數據的考量,從程序上增加了造假的難度和複雜度,讓別有用心者望而卻步。

這就好比評判一個學生好壞與否的標準不只是看分數,也看平時的課堂表現、道德人品、同學評價等多元化的指標。分數可以作弊,公道自在人心。

在愛奇藝看來,內容熱度比播放量更能客觀體現一個內容的受歡迎程度,它包含了用戶觀看行為數據、互動行為數據、分享行為數據,是綜合取得的數據體現。在採訪中,愛奇藝首席內容官王曉暉解釋道:“用戶觀看行為數據,是指一個視頻內容被用戶觀看的整體時長數據、以及用戶對一個視頻內容觀看完成度的數據;互動行為數據是用戶觀看內容時產生的評論、點贊、轉發、彈幕、點擊拖拽等數據;分享行為數據是用戶在觀看內容時產生的對內、對外分享數據。”

這就使內容與真正的用戶形成互動關係,這種互動不是體現在單一的觀看上,還包括觀看產生的各種行為效果上,讓內容熱度有更多參考的數值。

現在打開愛奇藝頁面,電視劇的播放量已經變成了熱度值,如《延禧攻略》的熱度值是9771,《天盛長歌》的熱度值是6367,《香蜜沉沉燼如霜》的熱度值是8282。

2018,“播放量”三個字成為歷史


在如今的大環境下,播放量的參考價值不斷被摻水稀釋,那麼轉而尋找另一種價值衡量標準和評判體系不失為明智的選擇。如果行業風氣淨化了,大家都公平競爭,不刷量、不造假,那麼播放量數據自然有很大的價值,王曉暉也表示:“如果市場前臺流量數據能淨化到基本真實、公平反映內容價值的程度,不排除恢復前臺流量顯示。”

唯流量時代的終結,意味著內容進入最好的時代。內容不再只是由數據支配,更重要的是質量和口碑。愛奇藝打破“唯流量論”,引領用戶為優質內容付費,也倒逼製作方重視作品的藝術質量、迴歸品質浪潮。

愛奇藝的聲明之所以引起業內的轟動,也在於流量數據作為縈繞在影視人頭上的魔咒,一直困擾著行業內人士。而愛奇藝此舉贏得了眾多擁躉,製片人梁振華表示:“我覺得這個是一個全行業的共識,是特別重要也特別好的事。有這樣第一個站出來付諸實踐的,我覺得在行業裡面會是連鎖反應,我們特別期待更多的平臺有這樣的壯舉。”

但是難點在於,愛奇藝新的評價體系能否得到行業的認可,乃至於其它視頻平臺能否跟進。在“播放量”時代,這個簡單標準化的指標伴隨了大家很多年,改變行業習慣或許並非一朝一夕。另外,一旦大家都建立各自的評價體系,那麼沒有統一的播放數據標準又將成為行業的一大問題,要依賴第三方能夠提供客觀、透明的數據。

但是當一件事情形成了行業的共識,那必將掀起一陣浪潮。2018年,唯流量時代的終結,有可能真的成為網生內容的轉折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