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秦滅韓之後沒有五國攻秦,而齊滅宋之後,卻有五國攻齊?

秦滅韓和齊滅宋都是戰國時代的大事件,但其發生的時期並不相同,秦國和齊國所處的國際局勢也大相徑庭,這就造成了兩國在事後待遇的不同,一個沒人管,一個引發五國來攻。

齊滅宋所處局勢

為什麼秦滅韓之後沒有五國攻秦,而齊滅宋之後,卻有五國攻齊?


齊滅宋發生於前286年,這一年,是齊愍王三十八年,秦昭襄王二十一年,趙惠文王十二年,楚頃襄王十三年,燕昭王二十六年,魏昭王十年,韓釐王十年,宋康王四十三年。

以上八位就是齊滅宋事件中的主要參與國君主,前三位是能夠左右戰國風雲的強國之主,而後五位雖無力推翻全局,但也跟五國攻齊息息相關,屬二流國主。

戰國七雄中,魏國在戰國初期風光無限,卻被崛起的齊國和秦國踢下神壇,衰落成為弱國。韓國一直是個弱國,除了申不害變法時期強點,其餘時間都是陪襯。

楚國曾因吳起變法短暫輝煌,但這些國力,在楚懷王手裡敗個精光,不過楚國地大人多,對國際事務還是有不小影響。

為什麼秦滅韓之後沒有五國攻秦,而齊滅宋之後,卻有五國攻齊?

趙國前期也不強,自趙武靈王(趙惠文王之父)胡服騎射改革後,軍事力量暴漲,這才有了在國際上發話的資本。

秦國不用說,商鞅變法後強了幾十年,還是越來越強。齊國也很強,自齊威王之後,也強了幾十年,到齊愍王時期,齊國達到巔峰,成為可與秦國並列的超強國家。

強國往往是不安分的,秦、齊、趙三國在楚國出局後,戰國的舞臺上鬥得越發歡快,五國攻齊,就是三國鬥爭的結果。

五國攻齊不得不提一下兩個力求不吃瓜的吃瓜群眾——燕國和宋國。

燕國長期透明,在燕昭王上位前還發生過嚴重內亂,齊宣王(齊愍王之父)趁機派兵入侵燕國,奪了燕國大片土地,要不是趙武靈王干預,燕國就亡了。

為什麼秦滅韓之後沒有五國攻秦,而齊滅宋之後,卻有五國攻齊?

齊滅燕並不符合趙國的利益,所以趙武靈王出手了,同樣的,齊滅宋也不符合趙國的利益,趙國必然會出手。

趙武靈王送燕昭王回國即位後,深感國家孱弱的燕昭王決意自強,並以向齊國復仇為目標,勵精圖治,招攬樂毅等大批人才,這是五國攻齊的一個誘因。

而秦國從自己利益出發,自然會選擇搞掉強烈威脅到秦國地位的齊國,為了達到五國攻齊,秦國那可是下了血本,承諾出兵但卻不要絲毫報酬,純粹是因為道義,誰信呢?誰都不信,但秦國的下場給了大家信心。

再說宋國,宋康王的心很大,四處征戰,東伐齊、南敗楚、西敗魏、滅滕,但連年戰爭使得宋國國內矛盾激化,最後發生內亂,眼熱富庶宋國的齊愍王,就這樣決定派兵滅宋。

為什麼秦滅韓之後沒有五國攻秦,而齊滅宋之後,卻有五國攻齊?

宋國不強,可工商業發達,很富,而且地理位置極其重要,從宋國出發,可以北脅趙魏,東迫韓國,南迫楚國,如果讓齊國安心消化完宋國,燕國難逃一死,韓魏背脊發涼,趙國也不好受,秦國東出的目標還能不能實現就更不好說了。

齊國想要獨吞宋國的行動激起了五國的共同抗拒,在秦趙兩大強國壓陣、燕國誓死往前的情況下,韓魏為了自保,自然也安心加入,五國攻齊的局面就這樣形成了。

至於楚國為什麼不加入,是因為楚國君臣有自己的小九九,他們想讓五國和齊國兩敗俱傷後再坐收漁翁之利,齊愍王敗逃後,就是落到了楚國人手裡,丟掉了性命。

秦滅韓所處的局勢

為什麼秦滅韓之後沒有五國攻秦,而齊滅宋之後,卻有五國攻齊?


秦滅韓是前231年到230年的事,此時秦國的大王是秦王政,也就是日後的秦始皇。

始皇在位時期,楚、齊、趙這些曾經與秦國並列的強國都成過往,楚國在五國攻齊時就屬二流;齊國在五國攻齊後雖然復國,但也國力大損;趙國則在長平之戰後一蹶不振。

列國之中,根本沒有國家能夠跟秦國並列,跟五國攻齊時的秦、齊、趙三強並列局面完全不同,秦國是一家獨大。

六國中沒有強國,這在很大程度上也導致聯軍難以成立。五國攻齊背後有秦趙兩國做推手,秦國的軍威極高,其他相信有秦軍在,至少不會敗。

反觀秦滅韓時,哪個國家有此自信,又有哪個國家能夠讓其他國家有面對秦國不會敗的想法?沒有,所以即便聯軍出現,也很難一往無前。

為什麼秦滅韓之後沒有五國攻秦,而齊滅宋之後,卻有五國攻齊?

此前,六國曾五次聯軍攻秦,五國攻秦有三次,第一次還沒開始就瓦解了;第二次在信陵君的帶領下成功,信陵君幾乎是一己威望湊起五國聯軍的;第三次是在秦王政親政前不久,由於秦軍兵力分散,聯軍一度逼近咸陽,但當秦軍集中力量後,聯軍迅速潰敗。

最後一次五國攻秦,估計是給了六國教訓,畢竟才過去沒幾年。此外還有秦國外交的影響,在遠交近攻、連橫之術影響下,六國基本上是各自為戰,像齊國是一直按兵不動,秦國每滅一國,齊王建都派人去秦國祝賀,最後秦軍到了自己家門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