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零售」的戰略定義

“新零售”這個概念最初在2016年由馬雲提出,如今已經演化出多個不同版本。阿里講“新零售”,京東叫“無界零售”,蘇寧、騰訊說“智慧零售”,網易叫“新消費“,不同說法共同指向的是零售業態正在迎來的變革。

阿里研究院在2017年3月發佈的“新零售”研究報告中,將“新零售”定義為:以消費者體驗為中心的數據驅動的泛零售形態。這可以看作阿里官方對“新零售”的標準闡釋。

業界對“新零售”的基本認識是差不多的,主要包含以下重點:以消費者體驗為中心,以數據和技術為驅動,打破時間、空間、場景等各種邊界。而“新零售”的“新”正體現在這三個方面。

零售有三個基本商業元素:人、貨、場。過去,零售以“貨”為起點,而變化主要在“場”,比如商超、百貨、便利店、購物中心及線上電商,不同業態、不同消費場景背後是不同的經營模式和系統。但是“新零售”的一切圍繞“人”展開,以消費升級為牽引力,貨的豐富優化、場的打通,都是為了滿足消費者需求,提供更好的消費體驗。重構人、貨、場的關係,使零售的商業邏輯發生變化。

“新零售”的戰略定義


阿里巴巴CEO張勇認為:“新零售非常重要的標誌就是要完成消費者的可識別、可觸達、可洞察和可服務。每個企業都要走向數據公司,才有可能走向新零售。”要實現這種前端的變革,必須建立在數據和技術對中端和後端的根本性改造基礎上。

以消費者體驗為核心,以數據和技術驅動,最終的結果是打破邊界的泛零售形態。這句話如何理解?在阿里的報告中,物流業、文化娛樂業、餐飲業均可延伸出零售形態,並且提出“自然人零售“,即每個人既是零售的主體也是客體,到2046年“新零售”的遠景是“任何時間、任何空間、任何主體、任何內容”。而劉強東指出“無界零售”的含義是場景無限、貨物無邊、人企無間,背後則是依靠“場景聯通、數據貫通、價值互通”三條主線來支撐實現。

阿里和京東的野心似乎是“一切皆零售,無處不零售,無人不零售”,不禁讓人想象出被一個叫“零售”的龐然大物所支配的恐懼。可是仔細想一想,這種對某個概念的無邊泛化似乎是互聯網行業的慣用手法,還記得泛娛樂、泛社交嗎?

經歷過一輪“圈地運動”,目前“新零售”已呈現出以阿里和騰訊為首的兩大陣營。二者分別擁有中國主要的兩大線上支付工具,主要的線上流量入口和應用場景,掌握了大量的用戶數據,對“新零售”有著兩種不同的佈局思維和操作。有人將這兩種模式比喻為蘋果和安卓兩個系統。

阿里的主業就是零售,經過多年佈局已擁有一套相對完整的生態系統和清晰的戰略規劃,就像蘋果系統,是一個封閉的自建生態,阿里是生態的中心。

而騰訊在零售領域資本層面動作頻頻,雖然麾下有京東這一員大將,但本身不做零售業務,也沒有深耕的意願。馬化騰提出“去中心化的智慧零售解決方案”,騰訊的角色定位就是一個零售商的“工具箱”,開放用戶與流量、數據和技術等平臺能力,為零售商賦能。

可以肯定的是,“新零售”的版圖在迅速擴張。從以盒馬鮮生、超級物種為代表的生鮮商超開始,到主打社區的小業態超市、便利店、體驗式連鎖店和無人零售,再到三四線城市和農村地區的雜貨店,都已經展開佈局。從阿里入股居然之家、與星巴克達成合作,以及騰訊入股海瀾之家等行動來看,“新零售”的戰火將延伸至家居、餐飲、服飾等毛利率更高、更重體驗的行業。

零售業是一個對民生有著直接、廣泛和深刻影響的垂直行業,有著大有可為的商業場景。無論對阿里還是騰訊來說,“新零售”都必定是一盤大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