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戰爭時,美國只要投下原子彈就能勝利,爲什麼一直沒用?

Irene_haha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要先知道美國為什麼要打越南?難道這是美國和越南之間的矛盾麼?很明顯不是啊,越南當時的局勢跟某半島差不多,同樣是分為南北兩個政權,其中南越是親美的,北越則是實行共產主義,後來這兩貨打起來了,美國是過來幫南越一起幹架的,當然,目的也包括打擊世界共產主義,遏制亞歐大陸的崛起。


那麼問題來了,美國需要的是一個對其有用的越南,能在東南亞地區好好的做一個橋頭堡,對其整個的亞太戰略起碼要有所幫助,別忘了那個時候的蘇聯也是超級大國,再加上當時的中國,中蘇這個龐大的社會主義陣營在東南亞地區的影響可是超過美國的,美國想要有機會插手東南亞,進而進一步影響整個亞太,扶持南越政權擁有一個戰略緩衝帶就是第一步,所以,美國不可能把越南給平了,不然你對南越怎麼交代?

還有,美國雖然插手了北越和南越之間的戰爭,但是美國自始至終都沒有正式的對越南宣戰,更像是打著“解決衝突”的幌子出兵的,因為美國必須顧及中蘇在這方面的態度,前面說了,中蘇陣營在那個地方的影響不可謂不大,你美國有核武器,難道蘇聯就沒有麼?美國沒有直接以宣戰的形式介入越南戰爭,就是考慮到了中蘇的帶來的壓力,當時的美國沒有精力、也沒有必要直接跟兩個大國直接對上,一種明面上的政治博弈,還不到利用軍事手段來解決的地步,逼近誰也不想第三次世界大戰。


戰爭的“久拿不下、傷亡慘重”是美國撤兵的重要原因之一,不是說美國佬軍事實力不行,美國在越南戰場上就沒輸過一場戰役,但是打的是真的憋屈,以美國當時火力至上的軍事作風去分析,人家的飛機、大炮、坦克都是用來載歐洲平原戰場對付蘇聯的鋼鐵洪流的,遇上越南猴子的游擊戰、地道戰、碉堡戰等,真的是有力無處使,再說了,以越南的地理情況去看,使用核彈的效果也不一定好。

最後,美國內部的矛盾也是原因之一,由於打了那麼多年的仗,都沒有任何進展,只有不斷增加的傷亡,在加上蘇聯間諜在美國內部進行的反戰宣傳,使得美國民眾的反戰呼聲日益高漲,接著是尼克松因為“水門事件”辭職,所以,美國是實在沒有精力在越南耗下去了,更不用說使用核武器,你以為使用了核彈就不用處理後事了?想太多,所以,核武器也不是說用就用的,要考慮的因素太多了!


哨兵ZH


越南戰爭打響之後,美國確實可以在越南拋下原子彈,將其夷為平地,但是在戰爭中,每一個參戰國不僅要考慮輸贏的問題,還要考慮戰後相關問題的處理,因此美國沒有在越南投放原子彈,是有其自身原因的。

世界上其他國的的影響

越南戰爭原本只是一場地區性戰爭,跟美國沒有多大的關係,但是因為美國的參與,這場戰爭的影響力變大,持續時間變長,經歷了整整21年才結束。

因為美國參與其中,之後中國也參與到了這場戰爭中,蘇聯也是站在中國這一方。說起來美國是第一個製造出原子彈的國家,但原子彈可以製造,不允許輕易使用。美國唯一使用過原子彈,就是當年二戰快要結束的時候,它在日本廣島投放了兩顆,給日本造成毀滅性傷害。儘管如此,很多人都原諒了美國,因為畢竟是為了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

而越南戰爭則不一樣了,是美國自己想要加入,謀求的也是自身利益,如果他使用核武器一定會被世界各國反對。另外隨著技術的提高,美國原子彈的威力變得更大,一旦投射,殺傷力是很多人不敢想的。

美國的絕對優勢已經消失

當年美國在日本投射原子彈的時候,原子彈僅有其一國有,所以美國可以為所欲為,即使日本想要報復它,也沒有原子彈可以使用,只能吃啞巴虧。

而越南戰爭發生期間,不僅美國有核武器,包括中國,蘇聯這些大的國家也有了,雖然我們在技術上與美國有差距,但是在殺傷力上絕對能達到讓美國承受不了的地步。美國自然也意識到了這一點,因此不敢貿然行動。

美國人民的需求

當年美國參與到越南戰爭中,因為拖了很長時間依舊沒有取勝,因此損失了很多物力,財力以及人力,導致人民生活痛苦。到了後來,很多人都公然要求政府停戰,發展美國本國經濟,提升國力。雖然美國政府想繼續打,但也得考慮士兵,人民的訴求。如果在這種情況下,美國依舊投射原子彈,相必損失會很大,說不定就會爆發規模很大的核戰爭。

受這些因素的影響,最終美國放棄了使用核武器打贏越南戰爭。


奇點歷史


原子彈不只是殺死對方那麼簡單,要考慮政治和軍事雙重因素,只要有任何一點對美國不利那麼就不能使用原子彈,這不僅僅是個道德問題,這一點在尼克松對越南使用核武器計劃中有很明顯的體現。

總整體來看美國沒有動用原子彈出於以下幾點考慮:

1.使用核武器後會使得一場局部戰爭擴大化。要知道越南戰爭從本質上講並不是越南和美國之間的問題,而是美蘇兩個大的陣營之間的對抗。如果美國動用核武器,那麼不保證蘇聯不會向越南提供核武器,那麼一旦升級為核大戰那麼性質就變了。在越南戰爭期間,蘇聯和中國都已經擁有了原子彈和氫彈。下圖為蘇聯援助越南的米格21戰鬥機

2.美國出於保護自己不會首先動用核武器。這個不會首先動用核武器並不是出於美國的仁慈和道德,而是美國不想擾亂這個世界的核秩序。一旦美國首先動用核武器打開了這個先例,那麼沒人保證在以後的日子裡核武器會不會成為一種常態化武器,一些國家和組織會不會將核武器用於對抗美國的衝突中。

3.政治壓力和輿論壓力。在核武器的使用上,美國政府內部本身就不同心,而且美國國內對於越戰的反戰情緒越來越高,如果美國動用了核武器,那麼美國當任總統的壓力會非常巨大,美國會被以殘暴和不道德推向國際輿論的風口浪尖。對美國總統而言不僅僅是謀求連任,恐怕其造成的不利後果還要承擔責任。加上70年代初中美關係開始緩和,如果此時核平越南就等於針對中國,所以美國已經沒有必要通過核武器這種手段結束越南戰爭。下圖為針對美國越南戰爭在華盛頓的大遊行

所以美國在越南期間並沒有動用核武器,其實上述三點理由不僅僅是針對越南,對於每次局部戰爭和衝突都是適用的,朝鮮戰爭、古巴導彈危機、伊拉克、阿富汗等等。最終就形成了大家都不用核武器的這個局面和所謂的約定。下圖為調侃古巴導彈危機的漫畫

在越南問題上,美國經歷了肯尼迪、約翰遜、尼克松和福特四位總統。其中約翰遜總統雖然將美國直接捲入越南問題,但是他對於核武器也是最保守的一位,他始終奉行所謂“核禁忌”和“核道德”,認為核武器的使用時嚴重違反道德的,每個國家都應保持克制。但是激進的尼克松卻相反,他本人擔任過艾森豪威爾政府的副總統,而艾森豪威爾是核優勢和核訛詐的提倡者,所以尼克松繼承了艾森豪威爾的思想,提倡所謂的“核實用主義”,特別是美國在越南焦頭爛額的那段時間,尼克松甚至極端到想用核武器對越南實施無差別攻擊。在1968年秋天的時候,尼克松就表達過用“最無情的暴力讓越南領導人知道美國會贏得這場戰爭”的想法。下圖為尼克松總統

尼克松在任期間至少有兩次已經落實到紙面上的核威脅方案。第一次是叫“鴨鉤行動”的核應急計劃,是基辛格及其小組在1969年春末擬定,目標是對河內、海防、紅河大壩等戰略目標實施轟炸以及使用戰術核武器切斷胡志明小道、中越鐵路等,以此刺激越南參加巴黎和談,達到尼克松的政治目的。考慮到這個計劃是否會在國際上特別是蘇聯和中國引起大的反應,也不能正確的評估是否能達到實際想要的效果。加上11月13日開始的美國國內反戰遊行,最終尼克松以世界各國對戰爭升級的憤怒為由取消這一計劃。

第二次叫“瘋子戰略”,是1972年春天擬定,企圖對越南的發電站和紅河大壩實施核轟炸。對於該計劃,尼克松開始表現的很激進,在基辛格告訴他能造成20萬平民死亡的評估後,尼克松還是表示:“我們最好還是使用核武器,核武器那種東西讓你感到麻煩了嗎?”但是隨後尼克松在內部重新評估核武器的使用上最終鬆口決定放棄核打擊計劃,他自己清楚雖然在越南問題上他自己受到極大挫敗,但是戰爭走到現在這個地步無論從國際還是國內,使用核武器都是一種不可能的事情。

總的來說,美國在核武器的這個問題上其實更多是考慮美國自己的利益和安全問題,包括假設美國首先動用核武器是否會受到蘇聯或者其他擁核國家的全面核反擊、恐怖分子是否會利用核武器反擊美國本土或者分佈在全球的基地等等,這些都是是美國的利益和安全問題。至於是不是真的有核禁忌與核道德這兩個因素在影響美國的政治決策,應該會有,但是並不是主要。


雛菊西瓜Peterpan


原子彈可不是茶葉蛋,說扔就扔!

越南是一個位於東南亞地區的國家,與本地區其他國家不同,越南在歷史上長期受到中國影響,屬於東亞漢字文化圈。

近代,隨著西方殖民者的入侵,越南淪為法國殖民地。二戰後,法國在越南的統治崩潰,為此美國急速代替法國,在越南南部扶持了親美的“越南共和國”政權,簡稱“南越”。

而在越南北部,則在中國和蘇聯的幫助下成了“越南民主共和國”,簡稱“北越”。

南北兩越在第一次日內瓦會議上以北緯17°線劃界,各自獨立建國。雙方在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完全不同,但都以統一全國為己任。

(南北越示意圖)

1955年,北越正式發起全國統一戰爭,越戰爆發。

在北越人民軍的凌厲攻勢下,南越軍隊節節敗退。為此,美國政府決定親自介入越戰。但為了不將越戰擴大化,避免中國像出兵朝鮮那樣再度出兵越南,美軍的軍事介入僅在南越境內進行,陸軍不得越過北緯17°線。

美軍的軍事實力自然是北越所不能比擬的。在美軍出兵越南後,取得了所有正面戰場的勝利。不過面對北越神出鬼沒的游擊隊,美軍確實一籌莫展。

對此,美軍採取去北越空中轟炸的方式試圖切斷北越人民軍對南越的滲透。

但是在中國的大力援助下,北約硬生生地頂住了美軍的轟炸,從老撾開闢了著名的“胡志明小道”,頑強地堅持在南越的游擊戰、叢林戰,讓美軍不堪其擾。

最後在北越無休無止的游擊戰中,美國最終選擇退出戰爭。

(在越南叢林中疲於奔命的美軍)

對於戰爭的結果很多人都非常地不理解,有些人甚至疑惑美軍為啥不在北越投放原子彈?那樣戰爭不就能迅速結束了。

原子彈確實可以結束越戰,但扔完原子彈之後的麻煩要遠遠超過越戰失敗帶來的麻煩。

原子彈等核武器屬於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貿然使用會導致大量的平民傷亡。1945年的核平日本是人類歷史上唯一的一次使用核武器。

當時投放在廣島的第一顆原子彈的實際當量不過1.5萬噸TNT(不是老羅那個顯示器),跟今天的核武器比起來簡直就是就是弱雞。可即便如此,還是在第一時間就造成了十多萬人的瞬間死亡。加上之後遭受核輻射而死的人,死亡人數增加到20萬人。

(被原子彈核平後的廣島一片瓦礫)

當然,這些擁戴法西斯的日本人死是罪有應得。這些人不死,二戰將會秩序更久,傷亡也會更大。

不過在二戰結束後,核武器的使用就失去了必要條件,不是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一般是不會使用的。

若果美國真的在越南使用核武器,造成大量平民傷亡是肯定的,必定會遭到全世界的譴責。

於此同時,更會引發各國的恐慌,導致各國紛紛開啟對核武器的研製,進而形成多米諾骨牌效應,造成恐怖的核擴散。

這可不是美國以及幾個擁核國家想看到的。

所以,不到萬不得已,美國是不會使用核武器的,特別是對無核國家。


千佛山車神


有關越南戰爭一個值得關注的現在是,從1965年戰爭擴大美國軍隊直接捲入,到1975年北越消滅南越美國人倉惶撤離,整整10年的時間,約翰遜,尼克松,福特,三位美國總統當中沒有一位準備使用核武器改變戰場態勢,挽回敗局,也從未有總統身邊的人建議過他們這樣做。美國在越南失敗時,美國的核武庫裡存放著幾萬件大小不一的核武器而未被使用。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貌似非常奇怪的事情?到底是什麼力量阻止了美國在關鍵時刻動用核武器?肯定不是因為缺少核彈頭。在朝鮮戰爭時,核武器尚屬稀缺,當時沒有使用原子彈在某種程度上這是一個原因,但此時核武器已經進入了極大豐富嚴重過剩階段。

歸根結底,還是核禁忌發揮了作用。到上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國際上已經形成了一種廣泛的共識,那就是核武器不是普通的武器,除了應對核進攻和其他大規模的侵略行動,核武器是不能使用的,尤其不能用來針對那些弱小的無核國家。核禁忌的存在使三位美國總統認識到,第一,他們不能使自己成為把核戰爭帶到人類的人,第二,他們在戰爭中使用原子彈得不到本國人民的理解和支持。

約翰遜是將越南戰爭擴大化並導致美軍直接捲入的總統,但是在核武器和核戰爭的問題上,他的認識非常清醒。他在1964年競選總統時曾在底特律卡迪拉克廣場發表講話,在講話中,他先是對全面核戰爭的災難性後果進行了一番描述:幾億人死亡,城市化為灰燼,田園荒蕪,工業被毀,人們的幻想破滅。然後他繼續說道:不要犯錯誤,沒有所謂的常規核武器。在19個充滿危機的年頭裡,還沒有一個國家對另一個國家進行過核攻擊。現在如何進行這種攻擊將是最大的政治決策,它將使我們走上攻擊和反攻擊的不可捉摸的險路,其結果如何,沒有人能夠預測。沒有一位美國總統會放棄這種決定的責任。


事實上,尼克松倒是想過用核武器嚇唬越南人。作為艾森豪威爾的副總統,他深信朝鮮停戰協定的達成是美國威脅使用核武器的結果,並因此想在越南也運用這一老把戲。為此,尼克松在1969年夏天蓄意發動了一場反覆進行核威脅的運動。他與基辛格在直接和間接的通信中明確表示,如果在11月1日以前不能就實現和平取得顯著進展,美國將被迫採取最為嚴厲的措施。他在回憶錄裡強調。他希望他的威脅產生政治上的反應。儘管他從來沒有想到過付諸行動。但是他非常擔心越南由於知道美國公輿論反對使用核武器而不相信他的威脅。結果果然像尼克松擔心的那樣,10月15日,25萬人到華盛頓集會,要求暫時停止戰爭,尼克松對越南的核恐嚇失敗了。

如果說尼克松在1969年接受了美國公眾輿論強加給他的限制,那麼在1975年大災難突然降臨時,福特總統甚至想都沒想過要使用核武器。

整個越南戰爭期間,在美國國內,無人贊成使用核武器,無人公開威脅使用核武器,關於核武器的問題在越戰期間沒有引發任何爭論和討論,這些都充分說明了核禁忌的存在極其強大的力量。幾十年來,美國雖然從未像中國那樣承諾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但客觀上卻也沒有使用過,核禁忌形成的輿論氛圍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進擊的女武神


這個問題從前提就錯了。越南戰爭中美軍事實上獲得了非常多的戰術性勝利,並且掌握制空、制海權,可以說從軍事角度美軍本來就是戰場的支配者。然而越南戰爭的最終結果仍然以美軍完全撤出越南、越南實現南北統一告終,這說明對越南戰爭起決定性作用的並非是軍事因素。稍具常識的人都能明白,越南人民軍的武器、給養、人員訓練均由中國和蘇聯負責,甚至中蘇兩國還直接派出部分作戰部隊參戰,所以實際上美國在越南戰爭中面對的是來自中蘇兩國的壓力,換句話說如果中蘇拒絕為越南提供大規模支持,那麼越南戰爭的局面就完全不一樣了。

而如果美國膽敢在越南使用核武器,無異於直接向中蘇發起挑釁。若中蘇兩國在美國進行核打擊後遭受人員損失,局勢必然將會向不可控制的方向發展,這對於美國來說是絕對難以接受的。越南戰爭發生於1955年到1975年,期間發生了“布拉格之春”、古巴導彈危機、對印自衛反擊戰、三次中東戰爭、對蘇自衛反擊戰等直接與中蘇兩國相關的軍事衝突或對峙,若美國在越南使用核武器併產生連帶反應,致使的結果輕則讓美國面臨兩線或多線捲入“熱戰”、出現疲於應對的局面,重則導致全面核戰爭爆發、讓美國“殺人一萬自損八千”。核武器由於其特殊性,在任何時代其使用都是極其敏感的問題。忽視這一前提,只能讓核武器使用者自食苦果。


軍機圖


越南戰爭時,為什麼美國沒有使用核武器?其實同樣的問題還可以問為什麼蘇聯在阿富汗沒有使用核武器?甚至擴展到整個冷戰,為什麼美蘇始終沒使用核武器?當然這個答案也很簡單,因為當時幾乎任何一場戰爭都是兩個陣營甚至三個陣營在打,而這三個陣營都有核反擊能力。所以看似越南沒有核反擊能力,但如果美國敢於在越南使用核武器,參與越南的其它陣營也必定會進行核反擊,那樣的局面就是美國收拾不了的了。

美國在越南使用核武器的計劃

根據美國一位資深軍事專家丹尼爾·埃爾斯伯格透露,其實在越南激戰正酣之時,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的多名高級將領曾經向時任美國總統林登·約翰遜間接地提出過使用核武器的建議。在1965年,他們對約翰遜表示,美國可以贏得越南戰爭,但需要投入至少50萬到100萬軍隊。這些人建議約翰遜命令美軍全面攻擊越南全境的目標,其實就是想激起越南乃至周邊更強烈的反應,使美國有使用核武器的理由。

蘇聯總理柯西金和美國總統約翰遜商討越南問題,約翰遜執政時期美國國內曾有大量在越南使用核武器的提議

也是在同一時期,美國的前總統艾森豪威爾也向約翰遜建議在北越和南越同時使用原子彈。而其實在一年之前的美國總統大選中,當時的共和黨候選人巴里·戈爾德沃特就曾經提議在越南戰爭中使用核武器。而作為總統的林登·約翰遜儘管也採納了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的部分建議,但卻沒有采納他們最瘋狂的建議,在使用核武器方面卻保持了剋制,最終沒有在越南戰場使用原子彈。

約翰遜為什麼不願使用核武器?

那麼為什麼約翰遜不願意使用核武器呢?其實原因也很簡單,就是本文開頭桃花石雜談提到的,因為越南戰爭其實並不是美國與越南進行的戰爭,而是東方陣營與西方陣營,甚至還包括第三世界陣營之間進行的戰爭,而如果美國使用核武器,必然會招致蘇聯等其它有核國家的報復,最終的局面美國是沒法收拾的。

在冷戰的大背景中,美蘇都不可能通過包括核戰在內的熱點方式在全球取得優勢,這是冷戰期間始終沒有人使用核武器的最根本原因

當然如果蘇聯要報復美國對越南使用核武器,也絕對不會對美國本土進行核報復,但卻會在當時存在的大量其它熱點地區尋找到可以使用核武器報復美國的機會。同時當時的世界經過古巴導彈危機之後,對核戰爭的恐懼已經達到頂點,因此任何一個國家都不能使用核武器基本上已經成為了世界的共識,所以如果美國首先對越南這個無核國家使用核武器,必然會成為全世界的眾矢之的,全球多數國家必然會在當時倒向蘇聯等美國的敵對陣營,而美國又沒有能力在當時與全世界為敵,那麼美國輸掉冷戰基本也就成為必然了。

美軍直升機在越南播灑化學制劑“落葉劑”,在越南的叢林地帶,使用核武器的效果也未必有化學武器好

除此之外,美國如果對越南使用核武器,等於就向全世界明確宣告瞭如果某個國家沒有核遏制力,就沒有任何免受美國核毀滅的保證了。而一旦讓世界各國形成這樣的認知,可以肯定當時立即會有無數國家開始自行研製核武器,而在當時冷戰的背景下,美國不可能像在今天這樣說制裁誰就制裁誰,所以也將無力阻止核技術的擴散,最終必然會有一些國家成功研製出核武器,導致核技術在世界上的全面擴散,而這是美國和世界其它有核國家都無法接受的。

越南戰爭是游擊戰,很多時候都是像圖片中這樣的小股游擊隊襲擾,而大兵團作戰則比較少見,所以核武器的使用效果也未必特別好


所以整體來說,美國即使在越南使用核武器,對於主要採取游擊戰戰術的北越,也未必能起到決定性的作用,但使用核武器之後的一系列負面反應卻基本是可以確定的,而且這其中的每一個負面反應幾乎都是美國無法接受的。所以不在越南使用核武器也是任何一個有理智的領導者必然的選擇了。


桃花石雜談


國的德裔火箭專家馮.布朗說:“我一生最大的成功也是最後悔的事,我們一起無數人經過一生的努力,終於為人類打開了地獄之門--遠程核打擊。”

在科技高度發展的今天,仍尚未研發出可制衡核武器的武器。

可見核武器是多麼的可怕。

眾所周知,第二次世界大戰得以結束,就是因為美國於1945年7月分別在日本的廣島、長崎投下了他們剛試製成功的原子彈,迫使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的。

那越南戰爭時,美國只要投下原子彈這個核武器就能勝利,為什麼一直沒用呢?有書君認為主要有以下原因:

1.受國際條約《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的約束。

越南戰爭美國直接派軍參與的年份為1961-1973年。

而在此期間的1968 年 7 月 1 日,英國、美國、蘇聯等 59 個國家分別在倫敦、華盛頓和莫斯科締結簽署了一項國際條約《不擴散核武器條約》。

旨在防止核擴散,推動核裁軍和促進和平利用核能的國際合作。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有此條約約束,美國自然不能亂用核武器。

如果一意孤行用了,就是在有意破壞世界和平,無疑會站在其他58個、甚至更多國家的對立面而受到非議譴責,搞不好還會群起被攻之。

幾十年來,世界各國都在這個條約框架下行動,足以見這個條約是很有約束性的。

2.受蘇聯、中國核武的威攝

越南戰爭實際上是美國等資本主義陣營國家支持的南越(越南共和國)對抗由蘇聯和中國等社會主義陣營國家支持的北越(越南民主共和國)和""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而引發的一場戰爭。

說到底,是美蘇兩個大國的較量。

從1945年開始,美蘇兩國你追我趕地開展軍備競賽。

1945年7月16日,美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1949年8月29日,蘇聯第一顆原子彈也爆炸成功,一舉打破了美國在戰後初期的核壟斷地位。

此後,兩國進行了長達數十年的較量,各自擁有了數量較大的核武。

中國也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擁有了自己的核武。

所以,如果美國在越戰中使用核武原子彈,蘇聯以其戰鬥民族的特性,必定不會示弱,肯定會用原子彈予以反擊,作為社會主義陣營的中國搞不好也會參與。

這種以核制核的嚴重後果是不堪設想的,會對人類造成毀滅性的打擊。

有書君認為,這是美國當局不用原子彈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制約因素。

3.受國內反戰運動的影響

越戰是二戰以後美國參戰人數最多但損失慘重的戰爭。

隨著戰爭持續時間越來越長,國內反戰的聲音也越來越高。

從1967年4月在紐約發生30萬人參加的反戰遊行開始,反戰運動波及到了美國社會各個階層,大規模反戰示威活動、反戰集會等幾乎每年都在進行。

到1970年,學生罷課、群眾遊行示威活動遍及全國。

因為美國派兵介入越南戰爭本身就是非正義的,國內民眾反戰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當政者更加心虛。

他們清楚的知道,民眾支持是他們政局穩固的基石。

所以更不敢使用可能給人類造成毀滅性打擊的核武原子彈來結束戰爭,把自己推到人民的審判席上。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第一,形勢不允許,美國沒有使用原子彈的輿論環境。越南戰爭是二戰後發生在東南亞地區的一場曠日持久的地區性戰爭,從1955年開始,一直到1976年才宣告結束,其間美國、南越、北越、中國是主要參戰方,蘇聯則是重要的影響力量。美國是世界上第一個研製成功原子彈的國家,並且也是唯一一個在實戰中使用過原子彈的國家,那就是二戰末期對日本投下了兩顆原子彈。原子彈的特殊之處在於其無以倫比的殺傷力,以及爆炸後對環境以及生物的毀滅性打擊,是過去任何武器都比不上的,所以就算是在美國剛剛研製成功,人類對它瞭解並不多的情況下,美國為了種種原因才對日本使用,其中國很重要的原因是當時美國參與的是反法西斯戰爭,是和全世界愛好和平的人正在一起,對法西斯國家使用也是為了以戰止戰,為了人類的持久和平使用,美國佔據了道德的制高點無論是國內還是國際社會都是能夠理解的。但到了越南戰爭則不一樣,很明顯,美國參戰只是為了一己之利,並且是侵略者,加上當時原子彈技術又進步了許多,殺傷力更大,貿然使用,那麼很可能造成的傷害比在日本還大,所以,美國政府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輕易冒險。

第二,美國的絕對核優勢已經消失。二戰末期對日本使用的一個原因之一,是當時掌握原子彈的只有美國一家,並且美國估計在短時間內包括蘇聯在內的其他國家不可能掌握這項技術。這就意味著,美國是當時世界上唯一一個擁有原子彈的國家,就算使用也不用擔心他國用原子彈報復,所以美國放心大膽地對日本使用。但越南戰爭時形勢就完全改變了,美國的核壟斷早已被打破,蘇聯和中國都是有核國家,就算在技術上暫時比不上美國,但如果他們對美國進行報復的話,美國也是承受不起的。

第三,美國內部因素。由於越南戰爭拖得過長,導致成了美國的大負擔,並且令美國在與蘇聯的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所以無論是政府內部還是普通百姓,都有大量的人士反戰,要求政府儘快退出戰爭,甩掉包袱,重振國威。在這樣的國內環境中,如果美國還使用原子彈的話,無疑是一種得不償失的瘋子行為,一不小心引發核大戰那就是人類的災難。


詹思丁


我是軍事妹子,越南戰爭美國如果使用原子彈,獲得的絕對不是勝利。

首先,美國想獲得的並不是越南戰爭的獲勝,美國來到越南想要維持的只是南越政權的穩定。在美國眼裡,一個統一的越南對自己沒有任何利益可圖,只有讓越南維持半島一樣的的南北對峙,才能使得南越依靠美國,向美國採購武器裝備,甚至成為美國的又一個海外“殖民地”。在這種戰略需求下,可以瞬間決定勝負的核武器明顯就不合適了。

圖為原子彈

而且,北越的背後有蘇聯的支持,在某種程度來講,北越也屬於蘇聯的衛星國之一。這也意味著,美國對北越投下核武器的時候,蘇聯也可以效尤的向美國盟友投擲核武器。已經因為越戰表現出厭惡的美國民眾是肯定不會同意美國向越南投擲核武器的。對於美國政府而言,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可能性爆發全面戰爭,美國也要去儘量避免。

圖為越南戰爭

所以在越南戰爭期間,美國不僅沒有對北越投擲核武器,並且還在盡力的剋制不觸犯巔峰時期蘇聯的底線。並且,核武器的發射還需要經過國會山和聯邦法院的審查,一直都想停止越戰的美國國會肯定會藉此向聯邦法院控告美國總統發射核武器的想法和行為使其下臺。也就是說,美國即使想發射核武器,也要面對很多來自國內的阻礙。

圖為B-52投擲常規炸彈

此外,越南人口和工業設施的分佈較為零散,少量的核彈很難起到決定性的作用。以北越1973年的軍隊作戰地區就可以看出,沒有十幾枚核武器是很難取得實質上的勝利的。既然使用核武器的效果還不一定比常規炸彈好用,美國又有什麼理由在越南戰爭時投下核武器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