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蘇聯的裝甲洪流,如果放在今天,有人可以阻擋嗎?

軍事小科普


在沒有空中威脅的情況之下,唯一可以阻擋鐵甲洪流的因素就是地形了。蘇聯巔峰時期用來超過十萬輛坦克和裝甲車被部署在東德,還有高達三百多萬人的地面部隊。加上導彈、飛機、自行火炮等裝備,可以在一週時間內平推整個西歐。這絕對不是危言聳聽,因為為了對付其威脅,當時美國放出了核武器。



美國在70年代的防衛白皮書中就提出來了,要是蘇聯的裝甲部隊進攻西歐,就只能通過核武器讓整個西歐同其陪葬了。這在當時是唯一的辦法,因為西歐的地勢平坦,且不能保證制空權,美國當時只是強在了海軍上。美國當時空軍質量雖然超過蘇聯,但是蘇軍飛機皮糙、數量多、火力猛。陸軍蘇聯野甩美國幾條街,美國陸軍百萬級別的集團軍作戰都沒打過。


真正讓蘇聯裝甲部隊煩惱的就是地形了,並不是所有的地方都適合裝甲部隊,例如美國當年打越南,裝甲部隊幾乎無用武之地。地形對裝甲部隊的阻礙是最大的,包括像朝鮮戰爭,美國的裝甲部隊也沒有發揮出威力。而蘇聯也在阿富汗吃了大虧,原因就是裝甲部隊在山地地形毫無用處。

所以面對蘇聯的鋼鐵洪流,最好的辦法就是放棄平坦的地方,守住地形險惡的地方。就如同當年丁偉的論文一樣,既然在平坦的地方不是蘇軍的對手,那就放進來打。等到地形限制住了裝甲部隊的發揮,那便可以與之一戰。最好就是在水路山地縱橫的區域同其周旋。


小司馬遷論史


冷戰時期,歐洲一直是美蘇雙方對峙的第一線。而前蘇聯曾在這裡部署了由數萬輛坦克組成的裝甲部隊,來對抗另一側的北約軍隊。由於這些坦克數量龐大,展示出來的鋼鐵暴力令人不寒而慄,因此被人稱作“鋼鐵暴力”。現在蘇聯早已作古,那些鋼鐵洪流也隨之化作歷史的塵埃。不過,要是把上個世紀80年代末蘇聯的鋼鐵洪流放到今天,有哪個國家能夠阻擋的呢?

如果是陸軍單挑,似乎沒有哪個國家能夠阻擋的了。因為隨著冷戰的結束,各國國防壓力變小,於是紛紛裁軍,以節省軍費。因此各國現在軍隊的規模,反而要比冷戰積極擴建備戰的時候小得多。像是目前最強的美國陸軍,把所有現役和預備役的坦克,也只兩千多輛,而在冷戰時期,美國保有上萬輛坦克。雖然兩千多輛坦克都是目前最先進的M1A2、M1A1,蘇聯那邊也就那些T80坦克能對其構成威脅,那些湊數的T72、T64坦克甚至T62、T54坦克面對美軍坦克,表現恐怕並不會海灣戰爭時期的伊拉克坦克部隊強多少。可是,蟻多淹死象,蘇聯這邊有7萬多輛坦克,數量是美軍這邊的幾十倍,要是都衝過來,就算美軍能給蘇聯坦克部隊造成重大損失,也就攔不住。此外,美國還有幾千輛存儲狀態的M1A1和M1A2坦克,或多或少可以彌補一下數量差距,可是,重新招募培訓操縱這些坦克的人員需要大量時間,蘇聯這邊顯然不會給美國這個時間。美國攔不住,其他國家就更攔不住了。儘管一些國家的坦克數量看起來要比美國多,但都是靠各種舊式坦克湊起來,與蘇聯這邊相比,毫無任何優勢可言。

不過,要是讓其他軍種也參與進來的話,美國或許可以憑藉強大的空中力量阻攔蘇聯的鋼鐵洪流。雖然蘇聯這邊也有上萬架戰機,但基本上是靠的米格21、米格23等舊式戰機湊起來的,稍微先進點的第四代戰機也就那一千來架蘇27和米格29。而美國這邊的飛機數量雖然不及蘇聯多,但是有數千架第四代,並且裡面的設備也比蘇聯的同類先進得多,而幾百架第五代戰機對於蘇聯來說更是天頂星科技。此外,美國還擁有強大的電子干擾機隊,完全可以癱瘓蘇聯那些落後的電子設備。因此,在戰場上,美國方面完全可以掌握絕對的制空權和制電磁權,然後出動大批轟炸機、攻擊機和武裝直升機對蘇聯的裝甲部隊進行一邊倒的虐殺,繼而阻止蘇聯的鋼鐵洪流。


思遠軍事


▲西方81演習期間的前蘇聯裝甲部隊,可以說是當時的巔峰了,不過就算是這時候的蘇聯裝甲洪流也不一定有把握徹底壓垮對手(圖片來源於:網絡)

首先要明確一點的是,就算在冷戰時期巔峰情況下的蘇聯裝甲部隊,雖然看起來坦克裝甲車的數量很多,但是由於其兵員存在一定的空缺,加之一般情況下,也不可能將全部坦克裝甲車輛全部投放在一個戰場上,故而雖然我們一直說裝甲洪流,裝甲洪流,但是在實戰環境下一次性投入的前蘇聯坦克裝甲車的數量遠沒有我們想象中的多。

▲在己方喪失制空權後,類似A10一樣的攻擊機將對於各類坦克裝甲部隊來說都將是致命的(圖片來源於:網絡)

其次,不管是冷戰時期還是現在,坦克裝甲車輛在戰場上都並不是無敵的存在,反而,隨著技術的進步,包括單兵反坦克火箭筒、各類型反坦克導彈、末敏彈等都能對坦克造成很大的毀傷,特別是現在戰爭中,如果己方的制空權喪失,那地面上的坦克裝甲車輛沒有了來自空中的掩護,無疑是敵方各型戰鬥機、攻擊機、武裝直升機的活靶子而已。

▲如今的戰場形式早已是多維立體的信息化作戰,單純依靠平面作戰的所謂裝甲洪流,根本無法與其抗衡(圖片來源於:網絡)

因此,綜上所述,固然前蘇聯確實有比當年北約西方國家更多的坦克裝甲車輛,但是在實際作戰環境下能否將這個優勢,還是需要打上一個大大地問好的,更別提如今,各大國之間的作戰能力其實已經提高了好幾個檔次,戰爭形式也已經從從單一的機械化平面作戰轉向了多維立體化的信息化作戰,而冷戰後幾次局部戰爭也說明了,前蘇聯的那一套所謂的裝甲洪流在先進其實已經不適合了,所以,這個問題的答案當然是可以阻擋。


軍武次位面


有一種東西叫做空對地導彈。

沒錯,就是這種東西,一般裝在直升機上面,以直升機作為發射平臺對地面上的坦克進行打擊。


目前看來,坦克的鋼鐵洪流已經不好用了。

類似AGM-114海爾法導彈的空射反坦克導彈各國都有一大票。而且在直升機上掛載是這個樣子掛的:

一架直升機上可以直接掛上16枚。海爾法導彈對於目前的各國主戰坦克都是一發入魄。

而面對鋼鐵洪流的直升機群,一般是這樣起飛的:

數十架甚至上百架的直升機可以同時參與到對坦克的打擊梯隊中。

這時候坦克對抗直升飛機已經不是單純的武器性能的比較了,而是拼後勤供給了。

只要坦克的產量跟得上,那麼坦克的鋼鐵洪流就有意義。但如果導彈的數量儲備夠多,放心,坦克推進不了200公里的距離。


軍武數據庫



冷戰宣傳畫,在茫茫雪野荒原美蘇兩軍士兵在拼死肉搏,和大部分美國宣傳畫一樣除了“英勇”的美國大兵之外,必須要有穿著暴露的美女。

對於,美國和北約盟友來說,冷戰期間在歐洲應對的就是蘇聯的機械化部隊的突然襲擊,而蘇聯因為在二戰期間嚐到了 “大縱深連續突擊”這樣戰爭形式的好處 ,在二戰以後的陸軍建設當中,坦克裝甲車輛軍團是重中之重,冷戰期間北約國家(歐洲)要防範的主要作戰對象就是駐東德著名的蘇聯“西部集群”!


這張著名的蘇聯“西方81演習
”坦克集群就是“西部集群”,西部集群又稱:西部集團軍。是由二戰期間的白俄羅斯第一方面軍、第二方面軍為根底組成的部隊,崔可夫、科涅夫…蘇聯軍事家都擔任過這些部隊的司令員。而做為冷戰矛尖的“西部集群”在1990年蘇聯官方公佈的數字是:員額363960人、5880輛坦克、9790輛步兵戰車和裝甲車、4624門各種口徑的火炮、625架固定翼飛機和698架直升機(這些都不是準確數字)…這些部隊和裝備整整使用了1000座兵營,足足佔據了東德10%的領土面積!
“西部集群

”的T64坦克,被認為是一種很高級的坦克,整個“西部集群”在蘇聯時代的裝備都是最好的,T64/72/80這些最先進的坦克比例非常高。

那麼,這樣一隻讓人生畏的強大陸軍“穿越”到現在,與其他軍事強國或者軍事集團對抗,會出現什麼結果?

這個問題也很好解答,“西部集群”來到現在就會像當年的薩達姆政權那樣被全殲!原因就是時代在進步、科技大發展!各種精確制導武器普遍的應用、層出不窮,智能化越來越高……這些都是“西部集群”那個年代不能比擬的。


這兩張圖片就是美製M270遠程火箭炮發射“近程彈道導彈”後釋放出“子彈藥”的情景。這種“子彈藥”既可以殺傷人員也可以擊毀坦克(第二張圖是釋放反人員子彈藥),主要是攻擊坦克炮塔的頂部裝甲最薄的位置採用“金屬射流”破甲戰鬥部。

現在戰爭抗擊大規模坦克集群的手段很多,已經形成了遠中近多梯次、多層次的打擊與防禦戰法,航空兵轟炸、地面遠程覆蓋/精確打擊、坦克之間一對一的搏鬥、單兵反坦克導彈……對坦克構成了極大的威脅!

特別是航空兵,對坦克裝甲車輛的打擊力度是空前的,還不用說A–10這樣的專用反裝甲攻擊機,就是專業武裝直升機攜帶16枚遠程重型反坦克導彈,在理論上就可以消滅16輛坦克!而現在的軍事大國已經將空中打擊列為軍隊發展的重點,大規模坦克突擊戰術已經落伍了!


“西部集群”的су–22戰鬥轟炸機,雖然當時也裝備的ми
г–23/27這樣的前線戰鬥機/戰鬥轟炸機,但是由於“裝配匠”設計簡單、結實耐用、載彈量不低…這些優勢仍然是“西部集群”的戰術航空兵主力,雖然“西部集群”也裝備了миг–29A在內的不少戰機,可這些1970–80年代的飛機與現代21世紀的飛機相比完全是落後飛機!在現代空軍作戰體系下空戰能力非常弱……所以,“西部集群”要是來到現在首先就會失去了空中掩護!沒有空軍的機械化部隊就是待宰羔羊,這一點已經在“海灣戰爭”當中被證明了!
這兩張圖片是在“車臣戰爭”中被車臣反政府武裝

擊毀的蘇制T72坦克和BMP系列步兵戰車,蘇制坦克裝甲車在現代反坦克火器面前,防護力變得極差!兩張圖片裡的人估計都已經喪生了。

蘇聯陸軍的坦克保有量在8萬左右(一說是10萬),我們為何只拿“西部集群”做分析?理由是這支部隊是蘇聯軍隊當中的“王中王”,裝備最好、指戰員素質最高!5800多輛坦克如果從冷戰變成熱戰,需要在正面50–80㎞的寬度連續突擊,但是不可能全部集中使用,因為部隊數量越多在指揮上就會出現極大的壓力, 統籌、指揮、協調上要求的非常精確,1980年代指揮通訊系統現在看來很落後的條件下,全部集中部隊突擊蘇軍在指揮上不可能沒有疏漏……只能是分成幾個梯隊,一個梯隊有1500輛坦克已經是非常多的了!

公允的說,“西部集群”這樣的強大武裝撂到現在也就兩個國家可以抵擋的住!但是,庫爾斯克戰役式的坦克會戰已經不會再次發生了,世界各國都在削減坦克的數量,俄羅斯軍隊目前的主戰坦克數量不超過2800輛……削減坦克的目的就是俄羅斯自己也認為“大縱深突擊”戰略已經落伍了,有能力的國家甚至可以將“西部集群”這樣的部隊在100㎞外消滅掉!而大量的人員、裝備損失俄羅斯是不能承受的!


皇家橡樹1972


當年的鋼鐵洪流自然是無人可擋,據說百分之一就可以毀滅世界,當時北約雖然國家多,但是關係卻並不緊密,而且歐洲地勢平坦,坦克開著非常方便,誰都擋不住,美國山高路遠,支援不到位,難以很好的幫助歐洲,當年的蒙古鐵騎所向無敵橫掃千軍,打遍天下無敵手,如果成吉思汗有一張世界地圖,那麼整個世界都是蒙古的,這話根本就不誇張好嗎?



在近代戰爭中,蘇聯的鋼鐵洪流的確非常能打,但是時代在變遷,社會在發展,科技運用也更加廣泛和嫻熟,在武器方面,也是綜合了機械,電子,通訊,物理,化學等諸多領域,像一些低傷亡率的遠程精準打擊,讓鋼鐵洪流根本發揮不出應有的能力,當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讓全世界認識到了什麼是高科技戰爭,所以高科技戰爭是未來戰爭的主要戰爭形式,不會再像以前是那種陸軍大規模參戰的戰爭。



陸軍在今後的戰爭中,越來越多的是進行一些戰爭善後工作,現在是制海權和制空權最重要,像遠距離精準打擊這種,鋼鐵洪流可能千里之外還沒出門,就已經在俄羅斯報廢了,而且在戰爭尾聲,才會派出陸軍去駐紮,維持戰爭結果,所以鋼鐵洪流雖然厲害,但是卻根本不適合現代和未來戰爭。


軍事一點通


蘇聯的軍事實力,曾經是地球有史以來最強大的軍事力量。在20世紀80年代的蘇聯軍力顛覆時期,擁有超過600萬軍隊,7萬輛坦克,火炮5萬門,核彈數量40000顆以上。而美國的軍力只有蘇聯的一半。

但是,蘇聯維繫規模如此龐大的軍力,是付出了很多代價的,簡單的說,犧牲了民生。在蘇聯的經濟機構裡面,農業:輕工業:重工業的比例,是1:1:3。可以看出,代表民生的農業和輕工業,居然加起來都不如重工業。而軍事投入在重工業裡面,居然達到了80%。這樣計算,蘇聯把48%的精力都用於軍事領域。而在美國,這個投入的比例僅僅為12%。所以,蘇聯雖然軍力強大,但民生出了問題。

如果蘇聯的“鋼鐵洪流”放到21世紀,會怎麼樣呢?蘇聯的巔峰是70~80年代,距離現在已經超過30年。30年是什麼概念?蘇聯時代還是機械化部隊,現在已經是信息化部隊。就不說21世紀,說說1990年的海灣戰爭,曾經有一個美國營,正面迎戰伊拉克的一個師。經歷了激戰,美軍擊斃了伊拉克6000多人,一個營擊潰了對手一個滿編師。有時候,10年的差距,就足以造成絕對的碾壓。如果蘇聯的鋼鐵洪流來到21世紀,會被秒殺。


懷疑探索者


相對看,什麼能阻止前蘇聯的坦克集群?又什麼因素客觀形成前蘇聯裝甲集群的強悍無比,長久以來陸地上的王者都是主戰坦克的天下,坦克憑藉先天的強大沖擊能力可以說在陸地上是橫著走的產物,但坦克最大的制約項是規模和作戰地域,這也是對其先天性的制約因素。

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坦克也是如此雖然兇悍但也有其致命缺陷,為什麼前蘇聯當時讓美國人感到無所適從,是因為前蘇聯龐大的國土面積導致了在裝甲突擊力量方面有著無與倫比的龐大規模,幾萬輛的坦克一路突擊西南,可以說讓當時的歐洲根本無力可擋,作為視歐洲為自己勢力範圍的美國面對這一局面也發出了令外界極為驚訝的言論。

這便是使用核武器,歐洲雖然多山,但其面積內大範圍卻是一路坦途,基本是平原型的地域,這本身在很大出程度上就利於裝甲集群的突擊,自古騎兵在歐洲大陸橫衝直撞便是明證,美國當年發出這樣的言論也就不足為怪了,在當下高立體戰的局面下,若前蘇聯時期龐大的裝甲規模依舊存在的話,依然沒有什麼好的辦法擋住其前期的進攻。


長安小師爺


再強大的裝甲洪流在今天也算不上什麼了。首先,各種現當代的局部戰爭已經證明,任何沒有經過現代化改裝,沒有適應現代戰場情況的坦克、裝甲車在這個時代都不堪一擊。

T-72可以說是蘇聯鐵甲洪流的代表了,開始的時候吹的天花亂墜,結果在海灣戰爭實戰的時候被美軍的M1坦克打得找不著北。那美軍M1坦克厲害了吧,但到了伊拉克政府軍手裡,到處被恐怖分子手中的老式蘇制坦克、反坦克武器,甚至RPG給摧毀。

原因就是美軍的坦克部隊都已經跨越過了機械化時代而進入信息化時代,戰術戰法、通訊聯絡的方式都已經不是蘇聯的鐵甲洪流部隊可以比的。

這還是隻是陸軍的現狀,在失去制空權的情況下,A-10攻擊機、AH-64阿帕奇武裝直升機都可以對大規模的裝甲集群形成毀滅性打擊。

更不用提現在的火箭炮、戰術導彈的精準度都大為提升,還有戰術核彈、航空子母彈這類殺傷力更大的武器

總的來說,蘇聯的鐵甲洪流過去不是霸主,現在更不是霸主,有很多方法可以剋制。


布魯科夫


很多人對蘇聯的裝甲洪流不夠了解,蘇聯可不是伊拉克,國家當量都不一樣,一個是超級大國,一個只是所謂的“世界第三”,這個世界第三“坦克質量不行、空軍基本趴窩、電子戰幾乎不懂、陸基防空老舊幾乎擺設、海軍基本沒有,導彈就那麼幾顆,但在前期也給聯軍制造了不少麻煩,西方基本出動了自己的精銳部隊,還是在空軍開路的情況下地面部隊才接戰;蘇聯與伊拉克檔次完全不同,這是超級大國,有完整的防空體系,當時幾乎變態的陸軍部隊,僅次於甚至在某些情況下強於美國的空軍力量,強大的潛艇和海軍艦艇,超級強大的戰略部隊和電磁戰部隊,而最早提出空地一體戰的也是蘇聯,說明蘇聯的鋼鐵洪流可不像什麼人海戰術,而是一個先進的現代化軍團,面對這樣的軍隊西方也只能在現在慶幸蘇聯解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