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楊家將在歷史中真正的樣子是怎樣的?

相思藤


宋朝楊家將在歷史上,是一個很能打仗的組織,尤其是他們對契丹人的作戰,是真正的打出了漢人的血腥。但是,他們又和影視劇裡演的人物有所不同,因為歷史上的楊家將沒有那麼多人物,僅僅只有三代而已。

這三代人分別是楊家將的創始人,楊老令公楊業,第二代接班人楊延昭,第三代楊家將終結者楊文廣。

若是您還在想楊宗保,穆桂英這些人出場的話,那恐怕會讓你失望,因為這些人全是小說家杜撰的,歷史上根本就不存在。

楊老令公楊業,一開始並不是宋朝的臣子,相反他是宋朝的敵人,當時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基本上統一了全國,這時候大宋的主要敵人,就是北方的北漢和契丹。

楊業就是北漢的臣子,而且楊業很小就是在北漢皇室裡長大的,所以,他是絕對忠於北漢的。

趙匡胤曾經率領北宋大軍兩次攻打北漢,但是,最終都是沒有如願,原因就是這個楊家將真的是太能打了。

可以說楊家將就是北漢的長城,只要他們在,大宋就拿他們沒有辦法。

再加上那時候的北漢和契丹走的比較近,一旦大宋攻打北漢,契丹就會派大軍來援助。

基於這兩條原因,就是趙匡胤在有生之年,沒有把北漢給拿下來的原因。

趙匡胤經過“斧聲燭影”事件,意外的死去了,他的弟弟趙光義開始登記,當上了北宋的皇帝,他就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宋太宗。

宋太宗是個很有野心的皇帝,他很想在有生之年,能有一番作為。最差的底線也必須要超過哥哥趙匡胤。

要怎麼超過趙匡胤,該怎麼做呢?

那就是幹成趙匡胤沒有幹成的事,現在大宋不是還沒有完全統一嗎,一個北漢,一個契丹,還沒有納入大宋的版圖。

只要把北漢和契丹統一了,那他的歷史功績,就會超越趙匡胤了。

所以,宋太宗開始北伐了,他的志願是在有生之年,把北漢和契丹給拿下來。

因為趙匡胤在世的時候,曾經兩度攻打北漢,積累了經驗。這次宋太宗派大軍攻打北漢的時候,是兵分兩路行軍的。

一路大軍直接去北邊,主要目的是防禦並且打敗契丹的援軍。另一路大軍是直接攻打北漢的都城太原。

你還別說這一招真的很管用,契丹來救援的部隊,中了大宋的埋伏,吃了敗仗,倉皇逃跑了。

這邊太原城裡的守軍就成了孤軍了,雖然北漢有楊家將在防守,但是,他們擱不住宋軍持續不斷的攻擊呀。

北漢的國主在守城無望的情況下,就投降了宋太宗。但是,這時候的楊業以及楊家將還沒有投降,他還在前線和宋軍作戰。

楊業那也是一個人才呀,宋太宗早就聽說過他的大名,若是想把楊業給打敗,還真有點難。既然來武的不容易,那就來文的吧。

宋太宗就讓北漢投降的國主寫了一封勸降書,勸楊業投降。

楊業見到主人寫的書信,也是沒有辦法,跪在地上大哭,逼不得已所以,他也就這樣歸順了大宋,成了大宋的一個臣子。

北漢政權宋太宗是給拿下來了,但是,還有一個契丹呀,對於契丹,宋太宗的底線就是最起碼要把本來屬於中原地區的燕雲十六州給拿下來。

在這期間,宋太宗親自率領大軍去攻打契丹,但是,最終都是以失敗告終,更為重要的是,第二次宋太宗攻打契丹的時候,差點喪命在契丹人的手裡。這一次他重了箭傷,這個箭傷帶來的疼痛陪伴了他一輩子。

自從那一次驚了聖駕之後,宋太宗再也不敢輕易上戰場了,真的是被打怕了。

起先是大宋進攻契丹,但是契丹也不是好惹的,他們也經常來騷擾大宋。

有一次契丹人想走西路,來大宋搶劫。但是,很不湊巧的是,西邊這一代地盤屬於楊家將楊業管轄的範疇。

契丹人十萬大軍,浩浩蕩蕩的來到雁門關一代時。楊業早已知道契丹的行軍路線了,他想在這裡把敵人打退。楊業就是利用雁門關的地形,率領幾千楊家將,打敗了十萬契丹軍的。

因為契丹基本上都是騎兵,而騎兵是不利於在山區作戰的,這就是契丹人吃虧的主要原因。這一次契丹十萬大軍敗在了楊業的手裡,以後

提到楊家將,他們就渾身發憷,再也不敢輕易侵犯楊家將管轄的地盤了。

契丹人不敢進攻楊家將守護的西部地區,但是,東部他們還是照樣光顧的。

東部是平原,一馬平川,這裡利於騎兵作戰。大宋的將領拿契丹人也是沒有辦法,只能看著他們來搶劫,然後在看著他們溜走。

這種窩囊氣,宋太宗哪裡受得了呀,他派了二十萬大軍,分兵東西兩路夾擊契丹人,這次宋軍進攻的是契丹的首都所在地,也就是燕雲十六州的北京這一代。

很不巧的是,這次東路軍的主將曹斌犯了指揮上的失誤,糧餉沒有跟上,導致了東路軍的大潰敗。

這時候只能把希望放在西路軍了,西路軍就是楊業楊家將所在的部隊當時西路軍的主將是潘美。

面對契丹強敵,楊業建議潘美把契丹人引到陳家谷來,然後在陳家谷埋伏好宋軍,等到契丹主力進入到埋伏圈,然後把他們一舉殲滅。

潘美答應了,讓楊業做先鋒去引誘敵人,潘美做主將調兵去陳家谷埋伏。

但是,事情出了意外,當楊業把契丹人引到陳家谷的時候,潘美並沒有出現,而是帶著大宋的軍隊逃跑了。

陳家谷連一個兵都沒有,這就等同於把楊業給出賣了。

楊業就這樣犧牲在了戰場上,還有一種說法是楊業被契丹人俘虜了,絕食而死的。

楊業死後他的兒子楊延昭繼位,繼續為大宋守護邊疆,但是,楊延昭在位二十年並沒有和契丹大規模作戰過,因為這時候大宋對契丹改變了國策,主要是以和平為主。

到了楊家將的第三代,楊文廣的時候,楊家將的大名早已不復存在了,這時候楊文廣主要作戰的敵人是西夏。

所以楊家將最能打的人,還是第一代楊老令公楊業。


史學達人


楊家將的故事並非民間傳說,歷史上確有其人其事。北宋初年將門楊家三代鎮守邊關,保家衛國,在付出了巨大犧牲的同時,也贏得了國人發乎內心的敬重,民間稱之為“金楊家”確實是實至名歸。北宋亦儒亦官的大文學家歐陽修稱讚楊繼業、楊延昭“

父子皆名將,其智勇號稱無敵,至今天下之士至於裡兒野豎,皆能道之”

提起楊家將,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令公楊業,也稱楊繼業。楊業本是北漢大將,宋太宗平北漢時,楊業迫於形勢, 歸附了宋朝。楊業自幼習武,本領高強,人稱“楊無敵 ‘ 。宋太宗很器重他,讓他擔任代州(山西代縣)刺史,負責鎮守北方國門。

史載,宋太宗太平興國五年(公元980年)春三月,遼國(契丹)出動十萬大軍,侵入代州北邊的雁門關。守將楊業手下只有3000騎兵,面對來勢洶洶的遼兵,他並不慌亂。他率部以堵截和突襲的辦法,大敗人數佔優的契丹軍,擊斃其節度使、侍中、駙馬蕭咄李,生擒其馬步軍都指揮使李重海。從此,契丹人一見”楊“字軍旗,便膽戰心驚,不敢輕易出戰。楊業守雁門關8年,契丹軍始終不敢越雷池一步。

楊業戰功卓著,屢獲升遷,一些心胸狹窄、嫉賢妒能的同僚非常惱恨他 。這些屑小之輩聯名寫黑信給宋太宗,誣陷、詆譭他 。好在宋太宗並未輕信,而是把謗書封好交給楊業,以示信任。

史載,北宋雍熙三年(公元986年)初,宋太宗為徹底解決北部邊境來自遼國的騷擾與威脅,同時收復被石敬瑭割給契丹的”燕雲十六州“,執意要發起一場聲勢浩大的滅遼戰爭。太宗下旨,宋軍兵分三路進行北伐:東路軍是主力,由名將曹彬、崔彥進率領北攻幽州(今北京);中路軍由田重進統率,出定州攻飛狐郡(今河北淶源);西路軍由潘美、楊業指揮,兵出雁門後,攻朔、寰、雲、應(都在今天的山西省境內)等四州。還約定得手後三路大軍會師幽州,與契丹軍決戰。

三路大軍同時出發,誰料此番出師不利。東路主力軍出發不久就遭遇契丹軍隊的阻擊,大敗於歧關溝,損失慘重;中路軍統帥田重進貪生怕死,聽到東路軍慘敗的消息,嚇得不戰而潰;只有潘美、楊業的西路軍一路戰績輝煌,相繼收復了朔、寰、雲、應四郡,兵鋒所指,所向披靡,一直打到了桑乾河畔。可是,由於東、中兩路軍的潰敗,折去兩翼的西路軍已呈孤軍深入的不利態勢。契丹軍隊在擊潰兩路宋軍後,集結十萬精銳,全力向潘、楊所率的西路軍壓來 。朝廷見遼兵勢大,於是命二將率兵護送四州百姓遷回代州。彼時,遼軍大兵壓境,這護送任務很是艱鉅。楊業經周密思考後提出一個可行方案:先派人飛馬密告雲、朔二州守將,等大軍離開代州北上時 ,先掩護雲州百姓出城。大軍到應州時,契丹軍必傾巢來戰,這時,命朔州百姓出城。同時,派騎兵迎接護送,另派1000硬弓手防住峪口阻擊敵追兵,兩州百姓就可以安全內遷了。

楊業的建議非常英明,主將潘美和監軍王先卻不同意。他倆為了爭功,硬派楊業去攻打寰州。楊業提出異議,監軍王先卻怪他貪生怕死。楊業氣憤地說:”我不是怕死,而是要因敵而變,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必要的損失,完成皇上交付的使命。既然你如此責備並質疑我,我只有拼死一戰,以明此心“ 。臨出發時,楊業流淚對潘美說:”此次貿然出兵,必敗無疑,我是北漢降將,蒙皇上大恩,我願以死殉國“。接著,他叮囑潘美,請他在朔州以南的陳家谷設下伏兵,並在山溝兩側佈置強弩手,等我轉戰到那一帶時,你們就命弓手射擊追趕的遼軍,同時出伏兵夾擊他們,不然的話我等定會全軍覆滅。言畢,他就統兵出發了。遼國軍隊的主力基本全來了,經過兩場惡戰,楊業寡不敵眾,無奈領潰兵往回撤。楊業潰退到陳家谷時,王先、潘美卻早已率軍離開了這裡,楊業未獲接應,陷入了契丹軍的重重圍困。雖然他浴血奮戰,寧死不降,但畢竟敵眾我寡,他身負重傷,墜馬被俘,最後絕食而死。他的兒子七郎楊延嗣也戰死沙場。

史載,令公楊繼業的兒子除楊延嗣外,還有延朗、延浦、延訓、延貴、延環、延彬。

”楊家將“中除了老令公楊繼業外,最赫赫有名的就屬老六楊延朗了。他後來改名楊延昭,人稱”楊六郎“。楊延昭治軍嚴明,有勇有謀,也是一員青史留名的北宋名將。楊業很喜歡六郎,每次去前線打仗總是帶著他。宋真宗鹹平二年(999年)冬,遼軍再次大舉向宋朝發起進攻,遼軍勢如破竹,宋軍節節敗退。這時,延昭負責守衛遂城(河北徐水)。契丹軍圍攻遂城,該城城牆並不堅固,城中守兵也不多,大家很是驚慌恐懼。延昭臨危不懼,他泰然自若地領兵登城固守,一副不慌不忙的樣子。時已寒冬,他命人擔來井水,在城牆上澆水成冰,牆體頓時變得又堅固又滑溜 。契丹軍無法登城,久攻不下,只好撤圍去攻打別的目標。

楊業死後,楊延昭成了”楊家將“的中流砥柱,他守衛北方邊境長達20多年,屢屢挫敗契丹軍隊南下的企圖,最大程度地繼承和發揚了楊家”忠心報國“的傳統家風。據說,楊家七兄弟大都倒在抗遼的戰場上。

楊家將第三代傑出人物是楊文廣,他也是北宋中期的一代戍邊名將。在宋仁宗執政時期,他先後在河北、陝北邊地做守將,先後與契丹、西夏軍隊鏖戰,特別是他有力抵禦並挫敗了西夏軍隊對中原的數次侵擾,因此名揚天下。

楊宗保與妻子穆桂英以及”楊門女將“ 的傳奇故事並未見《宋史》記載,想是民間藝人用小說、評書的形式編纂、杜撰所致。

楊家將滿門忠烈,忠心報國世代相傳,一個家族幾代人前赴後繼捍衛國家 ,確屬古今少有的奇事。因此,人們以各種形式仰慕他們,傳頌他們,緬懷他們,熱愛他們,併為他們豎起了一座座令人仰視的豐碑,使這些忠義千秋的熱血兒郎得以名標青史、流芳百世。


插圖源自網絡


鐵馬冰河wu


有一句話流傳很廣,說“北宋無將,南宋無相”,意思是北宋無名將,南宋無名相。其實,這是天大的誤會,南宋怎麼會無名相?李綱、趙鼎、張浚、虞允文、文天祥、陸秀夫,哪一位不是建立赫赫功勳、作出巨大貢獻的名相?

而北宋無將更是無稽之談,北宋在對三股主要外敵的戰爭中,打擊西夏,出了有名的“種家軍”,抗金,出了有名的“岳家軍”,而抗遼,則出了人人皆知的“楊家將”。那麼,在歷史中,真正的楊家將怎樣呢?

說到楊家將,當然得從楊業說起。在歷史演義小說《楊家將》中,楊業英勇殺敵,屢立功勳,遭到奸臣潘仁美陷害,最後孤軍戰死,悲壯一生,讓人嘆息是。而在正史中,楊業一家的英雄事蹟,雖然故事性沒有演義那麼強,但也曲折綿延,波瀾起伏,有看點,也有亮點。

《宋史》闢有專章,給楊業立傳。《楊業傳》載:“楊業,幷州太原人。父信,為漢麟州刺史。業幼倜儻任俠,善騎射,好畋獵,所獲倍於人。嘗謂其徒曰:‘我他日為將用兵,亦猶用鷹犬逐雉兔爾。’弱冠事劉崇,為保衛指揮使,以驍勇聞。累遷至建雄軍節度使,屢立戰功,所向克捷,國人號為‘無敵’……”

楊業出身將門,年輕時事北漢皇帝劉崇,屢建奇功,以勇猛著稱,人稱“楊無敵”。宋太宗趙光義繼承其兄趙匡胤遺志,立志收復燕雲十六州,親征北漢,將太原包圍成一個密不透風的鐵桶一般,北漢君臣無奈,只得投降,楊業是其投降將領之一,因其勇猛著名,宋太宗遂封他鄭州刺史,後遷代州刺使。當時,遼軍侵入雁門關,楊業率部到雁門關北口,伏擊遼軍,大勝而歸,因功升雲州觀察使,兼管鄭州、代州。從此,遼軍一見楊業軍旗,就立即潰散逃走。

986年,宋朝以潘美任雲、應路行營都部署,楊業為副將,率軍大舉進攻遼國。不久,宋太宗要將雲、應等四州居民遷發內地,命潘美率部護送。恰是時,遼國蕭太后率十幾萬軍隊攻陷寰州。楊業說,在此遼軍士氣旺盛時,不能直面交戰,結果為監軍王侁所拒,命他出戰抵擋。

出兵前,楊業知道此行有去無回,便請潘美在代州西北的陳家谷口,埋伏下伏兵,準備接應。楊業入戰後,與遼軍拼死作戰,從中午一直殺到傍晚,敵人死傷很多,楊業所部幾乎全部戰死,當他身上受傷幾十處、奮力殺到陳家谷口時,卻發現一個救兵都沒有,最後被遼兵俘虜,絕食三天而死,他的兒子楊延玉也在戰鬥中犧牲。

所以,後來的評書、演義中說楊業為奸臣所害,是有一定歷史根源的。


帝國的臉譜


楊家將在歷史上的確存在,但絕不像我們平時聽說的那般。宋初一共出現過五大名將世家,分別是曹彬的曹家將,李繼隆的李家將,种放的種家將,折御勳、折御卿的折家將,以及楊業的楊家將。其中曹家傳承最為久遠,一直持續到南宋。

楊家將起源於麟州楊氏,楊業起初效力於北漢,並被賜姓劉(北漢皇室姓劉),後宋太宗趙光義滅北漢,楊業歸降大宋,恢復楊姓。歷任鄭州刺史、代州刺史、雲州觀察使等職,雖為降將,但頗為重用。

楊業妻子為府州折氏(也就是折御勳和折御卿那個折家),也就是我們說的佘太君。共有楊延昭(楊延朗)、楊延玉、楊延浦、楊延訓、楊延瑰、楊延貴和楊延彬七子。

公元968年,宋太宗兵分三路北伐,意圖收復燕雲十六州。西路軍主帥為大將潘美,楊業為副將;東路軍主帥為大將曹彬,崔彥進為副將;中路軍以田重進為主將。東路軍和中路軍進展甚速,先後攻佔諸多軍事要地。

時值北遼國主年少,戰鬥持續順利的情況下導致北宋將領輕敵冒進,三路大軍逐漸失去了互為犄角相互支援牽制的作用。在北遼蕭太后及大將耶律休哥的部署下,採取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方略,導致東路軍和中路軍先後受挫大敗。

此時,西路軍監軍王冼、劉文裕依然堅持進攻,楊業反對,反被誣陷心懷不軌。無奈之下,楊業領兵出征,遼兵佯敗,王冼等人見遼兵敗退,為了搶功,立即揮軍追擊,潘美阻止不及,後果然中計,無奈之下只得撤退。

此時三路大軍均遇阻,趙光義於是下令大軍掩護已佔領的雲州、應州、寰州、朔州百姓內遷。楊業率不足萬人斷後,卻被遼軍十萬大軍圍困,遼軍圍而不攻,待潘美來救,潘美識破遼軍詭計,果斷掩護百姓後撤。遼軍等待三天不見援軍來救,於是下令進攻,楊業大軍全軍覆沒,楊業力盡被擒,後絕食而亡,二子楊延玉戰死。

楊家將第二代較為出名的是楊業長子楊延昭(楊延朗),官至防禦使,後戰死。兄弟楊延浦、楊延訓官至供奉官,楊延瑰、楊延貴、楊延彬官至殿值。

楊家將第三代較為出名的是楊延昭之子楊文廣,官至防禦使。

楊家將第四代最為出名的是楊文廣之子楊懷玉。

真正的歷史是沒有辦法還原的,畢竟沒辦法回到那個年代,我們只能通過各種史料進行分析和猜測,儘量進行還原,但說不上完全貼切。

以上均為一家之言,如有不對之處,歡迎指正。


香茗史館


據史載楊業一族是隋煬帝楊廣之四弟楊秀直系子孫,楊秀史說是因楊廣昏庸而避居於閩(實際可能是兄弟相煎而退),輾轉遷居於河東(今山西),楊業之父楊袞(可能是楊秀十七世孫)擁兵自稱“火山王”,臣服於北漢政權。後宋朝趙氏攻擊北漢,楊業率眾投降(忠臣不事二主,但還有一句,良禽擇木而棲)。後在宋朝表現比較積極,所以遭趙氏舊部嫉妒。在宋遼戰爭中遭監軍(朝廷派來監察軍隊主將的)所害,被遼軍生擒,絕食而死。主帥潘美因拯救不力(因害怕監軍王憲)而被降職。王憲因負主要責任而被革職發配。


農夫莊院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