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非遺—乾隆帝親題牌匾都一處燒麥

來了北京一定是要吃美食的,而都一處家的燒麥絕對不能少。大家都知道都一處燒麥好吃,卻不知道“都一處”這三個字其實大有來頭。

舌尖上的非遺—乾隆帝親題牌匾都一處燒麥

都一處燒麥館,開業於清乾隆三年(1738),創業人姓王,原籍山西。初為一蓆棚小酒店,在前門外大街路東,鮮魚口南。賺錢後,於乾隆七年(1742)蓋了一間門面的小樓。經營品種有煮小花生、玫瑰棗、馬連肉、晾肉等小菜。

說起"都一處"牌匾的來歷,還有一段傳奇故事。據說在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乾隆皇帝下通州私訪,回京進永定門來到前門一帶,這一天正是農曆大年三十,天色已很晚,老百姓都帶著齊備的年貨,從四面八方趕回家吃團圓飯。眾多店鋪也早已關門上板,掌櫃的把全店人召集到一起"說官話"(舊社會商家年終結算帳目,分配獎勵,決定人員去留),分紅領賞。只有王瑞福開的這家酒鋪仍在開門營業,乾隆一行3人便走進了酒鋪。王瑞福一看這3位客人,衣帽整潔,儀表不俗,又從衣著表情上猜出他們是一主二僕的身份。王瑞福憑著十幾年經營酒鋪的經驗,連忙把3位客人讓到樓上,把店中的洋酒"佛手露"和酒鋪自制的幾樣拿手涼菜"糟肉"、"涼肉"、"馬蓮肉"一齊端上桌來,親自為3人斟酒,並站在一旁伺候。

舌尖上的非遺—乾隆帝親題牌匾都一處燒麥


飲罷酒,嘗過菜,其中一位客人問店家:"你這小店叫什麼名字?"王瑞福趕忙回答:"小店沒有名字。"這位客人聽見樓外鞭炮齊鳴,想到家家戶戶已在歡度新春,生出幾分感慨,他非常感激地說:"這個時候還開門營業,京都只有你們這一處了,就叫'都一處'吧"。王瑞福當時一聽也就過去了,並沒太在意。

可沒過幾天,幾個太監送來了一塊"都一處"的虎頭匾,並對王瑞福說,這塊匾是當朝乾隆皇帝御筆賞賜的,三十晚上來吃飯的3位客人中,主人打扮的就是皇上。王瑞福聽罷連忙朝天叩拜,立即將匾掛在進門最顯眼的地方。從此,"王記酒鋪"便改名叫"都一處"了。

舌尖上的非遺—乾隆帝親題牌匾都一處燒麥


王瑞福還將乾隆坐過的椅子,用黃綢子圍起來,當"寶座"一樣供起來。並將乾隆走過的從大門到樓上的一段路保護起來,終年不打掃。日積月累,來往客人帶進的泥土越來越多,最後成了一道土埂,被稱為"土龍",這條"土龍"在清代被列為京城的"古蹟之一"。

清朝《都門紀略·古蹟》記載"土龍在櫃前高一尺,長三丈,背如劍脊"。清嘉慶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蘇州文人張子秋,慕名來到"都一處",酒飯後寫到"都一處土龍接堆櫃檯,傳為財龍"。 "都一處"自乾隆賜匾後,生意興隆,許多人爭相來此觀看御匾,後來很多中外賓客用餐後都要在御匾前合影留念,這一情景一直在延續。

舌尖上的非遺—乾隆帝親題牌匾都一處燒麥


但那時,都一處的經營品種,很長一段時間都沒能有所提高。直到同治年間,才增加了燒麥和炸三角等主食,還增添了炒菜。都一處發揚待客周到熱情,選料精做工細味道好的傳統,特別是回鍋肉,做得很有特色,成為每一位來吃飯的顧客必點的菜餚。

舌尖上的非遺—乾隆帝親題牌匾都一處燒麥


當時,京城有名李靜山者,寫詩讚曰:“京都一處共傳呼,休問名傳實有無。細品甕頭春酒味,自堪壓倒碎葫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