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向袁紹提出3條策略,足可扭轉官渡之戰敗局,可以沒有採納!

建安七年(公元202年),作為四世三公的袁紹,因病逝世了,至於是什麼病,歷史上沒有詳細記載,我們也無從而知。但是有一點,袁紹是在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與曹操交戰失敗回來之後就一病不起,這場戰役就是三國著名的“官渡之戰”。“官渡之戰”袁紹是一敗塗地,很慘,十幾萬大軍出征,回來時不到千人,大將顏良、文丑被殺,謀士沮授被俘。這一戰,曹操將袁紹真的是打的永遠沒有翻身的機會了。

此人向袁紹提出3條策略,足可扭轉官渡之戰敗局,可以沒有采納!

“官渡之戰”在一開始,總體來說還是袁紹佔據優勢的,這其中有兩點,一是袁紹兵力方面勝過曹操;二是糧食多。相比之下曹操唯一的優點就是勝在軍中大將多,當時劉備的頭號大將關羽是不是在曹操軍營?不知道!按理說袁紹佔有了冷兵器時代的兩大優勢,兵力和糧食,這就已經有了勝利的資本,但是袁紹又為什麼戰敗了呢?

我認為原因主要有三點。

此人向袁紹提出3條策略,足可扭轉官渡之戰敗局,可以沒有采納!

在袁紹的大軍來到黎陽縣的時候,與之不遠的處就是白馬,當時袁紹就派出大將顏良去攻打劉延,這一戰敗了。之後袁紹大軍渡過了黃河,又派出文丑和劉備出戰,也敗了。而在這出戰之前,袁紹的謀士沮授就說:“顏良雖然驍勇善戰,但是此人心胸狹窄,性情暴躁,恐怕不等獨擋一面。”

袁紹不聽,一戰下來曹操的軍隊是沒有受到什麼損失,而袁紹卻接連損失了好幾員大將,這讓本就缺少將才的袁紹軍雪上加霜。曹軍是接二連三的勝利了,但是曹操很聰明,他沒有被勝利衝昏頭腦,大軍不但沒有進攻,反而退回了官渡。這麼做的目的無非說明一個,曹操的兵力少,不能分散作戰,所以只有集中兵力,才能和袁紹大軍爭一高下。

此人向袁紹提出3條策略,足可扭轉官渡之戰敗局,可以沒有采納!

沮授在得知曹軍退回官渡,又趕緊對袁紹說:“將軍,我們的大軍雖說是兵強馬壯,但是呢!我們的兵在作戰方面是不如曹軍的,曹操的軍隊打戰太勇猛了。現在據我所知曹軍的物資是非常緊缺的,但是我們有啊!所以我們現在應該和曹軍對壘,和他打持久戰,拖延時間,到時候曹軍必定大亂。”結果是沮授又失望了,袁紹還是不聽,命令大軍繼續前進,和曹軍在官渡交戰。雙方僵持了很長的時間。

此人向袁紹提出3條策略,足可扭轉官渡之戰敗局,可以沒有采納!

這當中還發生一件事情,百姓脫離曹操,響應袁紹,這事讓袁紹很高興,勝利是屬於我們的。趕緊派出部將淳于瓊調離了一萬士兵去接應運糧食的車隊。深知糧食對大軍重要性的沮授又是再一次對袁紹說:“將軍,現在戰爭已經是到了最為關鍵的時刻了,我敢斷定曹軍現在糧食已是不多,現在我軍運糧,曹軍肯定會有所動作,我建議將軍在派蔣奇率領一隊輕奇兵護在糧食的外圍,以防不測。”

此人向袁紹提出3條策略,足可扭轉官渡之戰敗局,可以沒有采納!

這次袁紹聽了沒有,肯定沒有,要不然袁紹哪裡會敗。在曹操得知消息後,就馬上親自領了五千人連夜攻打淳于瓊。這時候的袁紹才急急忙忙的派出部隊去支援,人家曹操卻早已算到你會前來,又打了一個埋伏,慘敗!剩下的幾個大將高覽、張郃乾脆領著自己的兵馬前去投降,後來據說沮授也被俘虜了。

此人向袁紹提出3條策略,足可扭轉官渡之戰敗局,可以沒有采納!

當然這中間許攸的叛逃也有一定的原因,因為這攻打運糧隊、火燒烏巢的主意就是許攸這傢伙出的。但是如果袁紹要是能聽從沮授的意見,派出了騎兵前去護送運糧隊,曹操的這5000人能不能成功,還不一定。袁紹一而再、再而三的一意孤行,不聽勸諫,最後終究為自己的剛愎自用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差點全軍覆沒,這也就是袁紹終究失敗的根本原因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