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路上的「一線城市」——梅爾夫

絲路上的“一線城市”

曾經烜赫一時的梅爾夫,坐擁12座圖書館,大小堡壘數十座,拜火教神廟、佛教寺廟、清真寺雲集,在史學界、考古學界早已是名揚四海。

在此次實地探訪之前,對這座世遺名城的理解也僅限於“從撒馬爾到巴格達的絲路重鎮”這樣泛泛而談的印象,現在看來,我之前的理解太流於表面了。

解構梅爾夫

梅爾夫,《後漢書》稱“小安息(即小帕提亞)”,《梁書》稱“木鹿”,是整個陸上絲綢之路中,面積最大的古蹟群(像西安、伊斯坦布爾這樣的城市,雖然在古代就比梅爾夫大,但它們延續至今,沒有被遺棄,故不在此列),它也是土庫曼斯坦第一個入選世遺名錄的文化遺產。

即使是在今天,陸路橫穿卡拉庫姆沙漠也是個漫長的苦差事,而公元前6世紀——13世紀,矗立在綠洲與沙漠邊沿的梅爾夫,是走過漫漫沙海前,最大、最堅固、也是最後的補給、貿易城市。

1800年間,梅爾夫見證了阿契美尼德的大一統、亞歷山大的傳奇東征、塞琉古的曇花一現、帕提亞的兼容幷蓄、薩珊的強勢復興、塞爾柱的突厥興起......最後終結於蒙古的屠刀。

絲路上的“一線城市”——梅爾夫

▲梅爾夫古城概覽

絲路上的“一線城市”——梅爾夫

▲鳥瞰梅爾夫,外圍紅線標出的是梅爾夫的城牆,即古城的範圍(圖中所示約為梅爾夫面積的一半),對照上一張黑白草圖更加一目瞭然。

大紅圈是梅爾夫最古老的城區埃爾克·卡拉,始建於阿契美尼德王朝,小紅圈是全城的制高點,曾經拜火教神廟的所在,虛線和箭頭標出的是登頂路線和古城曾經的主幹道。

絲路上的“一線城市”——梅爾夫

▲遠眺梅爾夫,從左向右依次是:扎伊達墓地、桑賈爾蘇丹陵寢、主城堡“克茲卡拉”(意為“姑娘城堡”)、國庫“小夥城堡”。筆者的拍攝位置雖然距離城中心還很遠,但其實已經進入古城範圍了。

那“姑娘城堡”“小夥城堡”的名字怎麼來的呢?

相傳在塞爾柱時期,蘇丹把年輕女子關在克茲卡拉,而命令年輕男子去守衛國庫。守衛國庫的男青年們想盡了一切辦法試圖進入要塞來和自己相愛的人見面,但都未成功。有一天蘇丹下令說,如果有人能把蘋果從國庫扔到要塞,他就可以從要塞中選一名女子為妻。衛兵中一位聰明的青年發明了彈弓,成功的實現了夙願,據說這也是彈弓的由來。

絲路上的“一線城市”——梅爾夫

▲從國庫眺望克茲卡拉,亦是小夥在眺望姑娘。

梅爾夫城牆厚達2米,主城堡的城牆高度超過15米。為來往的商隊和定居在此的市民提供了強有力的保護,薩珊時期的梅爾夫,其人口保守估計超過20萬,在當時是個不折不扣的“一線城市”,論國際地位,可能僅遜於長安、巴格達、君士坦丁堡等首都城市。

絲路上的“一線城市”——梅爾夫

▲外圍城牆每隔約20米,就設有一座塔樓。


絲路上的“一線城市”——梅爾夫

▲夕陽下的克茲卡拉,更顯雄偉。

梅爾夫城牆厚達2米,主城堡的城牆高度超過15米。為來往的商隊和定居在此的市民提供了強有力的保護,薩珊時期的梅爾夫,其人口保守估計超過20萬,在當時是個不折不扣的“一線城市”,論國際地位,可能僅遜於長安、巴格達、君士坦丁堡等首都城市。

說到梅爾夫的克茲卡拉,最具標誌性的特色當屬它那柱狀、如波浪般起伏的城牆,對此,當年的工程師們,是基於3個方面考慮的:

1.排水。

羅馬工程師有句名言“水是工程師的敵人”,以土木磚石結構為主的古代建築,排水性能的優劣往往決定了工程的壽命。克茲卡拉的牆體結構在表面形成溝渠,讓雨水快速沿著既定的路徑從城牆頂端排下。類似的結構你可以在現代的雨棚上看到。

絲路上的“一線城市”——梅爾夫

▲形似現代雨棚的牆體結構,利於排水。

2. 射擊角度。

對於弓箭手、投石手而言,在戰場上的射擊角度不可調整是極大的不利,梅爾夫的克茲卡拉把城牆做成連續彎曲的弧行,使得站在城牆上的遠程步兵,可以根據敵人的方位,更靈活的選擇射擊方向和角度,這就好比普通的城牆是固定炮塔,而梅爾夫擁有旋轉炮塔。

3. 結構強度與防禦力。

俗話說“拐彎的城牆厚”,在古代戰爭中,城牆的高度和厚度往往決定了全城人的生死。既然城牆在拐彎處最堅不可摧,那何不把整面城牆都設計成“拐彎”的呢?

即便遭遇了蒙古人1221年的屠城,整座城市被夷為平地,但曾經作為宮殿的克茲卡拉,憑藉皮實的結構,依然屹立不倒。

絲路上的“一線城市”——梅爾夫

▲站在制高點拜火教神廟,俯瞰埃爾克·卡拉。

豪傑、藝術與友誼的見證——桑賈爾蘇丹陵墓

艾哈邁德·桑賈爾,這位縱橫中亞57載的塞爾柱帝國的蘇丹,他曾經驅逐喀拉汗王朝的入侵、吞併古爾王朝,也曾在卡萬特之戰中大敗而逃,他曾經一統伊朗,也曾被巴克特里亞人囚禁,直至72歲去世。

絲路上的“一線城市”——梅爾夫

▲被印在土庫曼紙幣上的桑賈爾

桑賈爾死後葬於梅爾夫,修建了今天我們看到的桑賈爾蘇丹陵寢。1221年,蒙古人在搗毀梅爾夫的同時,也試圖搗毀陵寢,但他們失敗了——蒙古人動用各種手段一通亂砸,陵寢表面雖然受損嚴重,但整體結構卻堅不可摧,最後蒙古人只得作罷。

桑賈爾蘇丹陵寢是世界上第一座雙層穹頂建築,在羅馬的聖彼得大教堂建立之前,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雙層穹頂建築。

絲路上的“一線城市”——梅爾夫

▲遭到蒙古人蹂躪,修復前的桑賈爾蘇丹陵寢

絲路上的“一線城市”——梅爾夫

▲由土庫曼斯坦、土耳其兩國聯合修復後的陵寢

絲路上的“一線城市”——梅爾夫

▲土庫曼與土耳其同宗同源,修復陵也是兩國友誼的見證

當筆者一行人走入陵寢內部,被它的精巧與宏偉所深深震撼——細膩的牆繪,精緻的瓷磚,華美的鏤空雕窗,高聳的穹頂。並且,雖然其四面牆壁相對粗糙,但內部迴響效果比我們在土庫曼拜訪過的所有現代清真寺都要好,Bava和我們在裡面儘量以最輕的聲音交流,但仍然產生了巨大的迴音。

絲路上的“一線城市”——梅爾夫

▲陵寢內部竟可能少地架設現代設施,保持原貌。

絲路上的“一線城市”——梅爾夫

▲頂部藍白相間的紋飾,是穹頂支撐結構的所在。

為什麼桑扎爾蘇丹陵寢頂部留有小洞呢:傳說桑扎爾,愛上了一位天女並向其求婚,天女向桑札爾提出了3個條件:你不能看我梳頭,不能看我的腳,不能攬我的腰。桑扎爾答應後求婚成功,可婚後卻毀約了,同時發現天女沒有頭髮,沒有腰身,腳是鳥兒的爪子。這些秘密被桑扎爾發現後,天女一怒之下飛上天去再也不回來了。但為了疏解蘇丹相思之苦,每年只有一次會從天窗來探望桑扎爾。

絲路上的“一線城市”——梅爾夫

▲這是英國考古團隊拍攝的,陵寢內部修復前的樣貌。

絲路上的“一線城市”——梅爾夫

▲整座陵寢的線框圖

桑賈爾的陵寢現在是梅爾夫國家公園的一部分,待到夜幕降臨,在開闊的遺蹟平原上,你很遠就能看見燈火通明的陵寢,如悠悠燭火,亦如土庫曼人堅韌不屈的意志一般,為黑夜所不可浸沒。

絲路上的“一線城市”——梅爾夫

▲暮色下,回望桑賈爾蘇丹陵寢。

千年古城化為齏粉——梅爾夫的轟塌

1220年,成吉思汗要求當時屬於花剌子模的梅爾夫稱臣納貢、進獻美女,梅爾夫拒絕後直接斬殺了蒙古使者。成吉思汗隨即回應道:“很好,你(們)既激怒了我,也取悅了我,因為我現在可以名正言順地毀滅你(們)了。”

成吉思汗派出他的四兒子託雷,率領7萬大軍圍困梅爾夫近一年。破城後,託雷命令手下士兵,每人每天必須屠殺300人以上,據說有100萬人口遭到屠殺,這100萬的數字即便有虛高,但確鑿無疑的是,巔峰時期人口超過20萬的梅爾夫,短短几天就被屠為空城,只有400名工匠被當做奴隸留了活口。梅爾夫的繁榮與盛名永遠定格在了1221年。

一座名城的轟然倒塌,不是一聲巨響,而是一聲唏噓,它既是被浸漬於血泊中,亦是被堙沒在沙土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