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俄羅斯的有哪個國家混得好?

最恨無恥皇家海軍


前蘇聯解體解體以前,國際社會呈現美蘇兩極格局,世界上也有大量的國家跟隨這兩個超級大國。隨著蘇聯大廈砰然倒塌,樹倒猢猻散,那個超級大國不在了,分的遺產最多的俄羅斯繼承了蘇聯大部分經濟、軍事和政治實力,前蘇聯的盟國至今仍有不少和俄羅斯處於結盟狀態,如中亞五國和東歐幾個國家。有個別混的甚至比俄羅斯還滋潤的國家,但也有混的很慘的。



我們來說如今跟在俄羅斯後面混的還算不錯的國家,哈薩克斯坦。其他跟在俄羅斯後面的國家基本混的都不咋地。和俄羅斯關係友好的國家不算其中,因為都不跟著俄羅斯後面。

獨聯體之中包含了前蘇聯大部分加盟共和國,但是直到現在,發展起來的也只有哈薩克斯坦一國。哈薩克斯坦總統納扎爾巴耶夫是一個十分睿智的領導人,自蘇聯解體之後就一直擔任哈薩克斯坦的領導人。在蘇聯解體初時,哈薩克斯坦風雨飄搖,經濟結構畸形,十分貧困,在蘇聯時代就是全仰仗莫斯科的輸血來維持國民經濟。蘇聯一旦解體,哈薩克斯坦無異於陷入萬丈深淵,所以納扎爾巴耶夫曾竭力挽救,但最終也沒有阻攔住蘇聯的解體。

納扎爾巴耶夫毅然獨立建國,大力推進國民經濟私有化進程,將很多礦產、森林、石油資源交由外國公司管理,人稱“賤賣祖國”,曾招致痛罵。但是顯然其有著常人沒有的戰略眼光,當時哈國內的技術和人員、資金等各方面的問題層出不窮,根本無力打理這些資源礦產,私有化進程不僅刺激了經濟的蓬勃發展,還帶來大量的就業機會和國民收入的提升。納扎爾巴耶夫的精明之處在於國家經濟強大之後又將那些事關國民經濟的核心部門收歸國有,既實現了經濟快速發展,又牢牢控制住了國家發展的方向。同時,納扎爾巴耶夫深知哈薩克斯坦雖然國土面積龐大,但始終是個人口不過千萬而已的內陸國,國家的全面發展還得依靠兩個最大陸上鄰國中國和俄羅斯,因此毅然銷燬前蘇聯遺留在哈境內的大量核武器,實現遷都,不僅讓周邊鄰國安心,還得到了他們的安全問題上的保障;允許俄羅斯衛星在哈境內發射,也是深化兩國戰略合作關係的表現;與中國建立石油運輸管道,不僅讓國內大量石油資源可以源源不斷的出口,還可以大大推動基礎設施建設。
近年來哈國GDP總量更是大幅趕超烏克蘭,躍居原蘇聯地區第二位,2017年人均GDP8769美元,是獨聯體內的第二大經濟體。可以說,哈薩克斯坦真的是中亞地區起死回生的一個經濟奇蹟,是目前跟在俄羅斯後面唯一一個發展現況和前景均十分良好的國家 。


西涼宣撫使


現在還跟著俄羅斯混的國家本來就不多,混得好的就更談不上了。

蘇聯解體之後,獨聯體的加盟國作鳥獸散,俄羅斯雖然是諸多獨立國家中實力最強的一個,但獨立之初的俄羅斯經濟非常不景氣。

除了白俄羅斯、亞美尼亞、哈薩克斯坦等幾個國家跟著俄羅斯外,其他國家能跟著北約跑的就跟北約跑了,比如俄羅斯跟前的東歐三國羅馬尼亞、立陶宛和拉脫維亞,就連“二毛子”烏克蘭也轉向美國,和俄羅斯徹底決裂,俄羅斯現在在歐洲和中亞的影響力非常小,一眼望過去幾乎全是對手,難尋幫手。

眼下,俄羅斯正經歷西方的全方位制裁,本就萎靡不振的經濟狀況更是雪上加霜,自身都難保了,哪裡來的閒錢拉攏小弟?沒有經濟援助又沒有強有力的國際影響力,有哪個國家會願意跟著這樣一個俄羅斯?

再說到跟著俄羅斯的國家,白俄羅斯、亞美尼亞、哈薩克斯坦這幾個國家,自身的基礎本來就很一般,經濟和科技發展水平很普通,沒有特別強勁的經濟增長點,像白俄羅斯2017年的GDP總值還不到600億美元,還不如中國發達一點的二線城市GDP總值。這樣的經濟水平,俄羅斯又沒法在經濟上拉一把,發展水平自然也就上不去了。既然如此,這些國家為什麼還要跟著俄羅斯呢?主要原因還是俄羅斯能夠為這些國家提供強有力的保護,比如上面提到的白俄羅斯、亞美尼亞和哈薩克斯坦,都處在俄羅斯的核保護傘之下,經濟上雖然得不到什麼好處,但是至少安全不成問題。


軍機圖


作為世界數一數二的軍事強國,俄羅斯憑藉豐富的油氣資源,得以在國際社會擁有一片立足之地。不過,由於遭受美國和歐盟的排擠,俄羅斯在國際社會上愈發陷入窘境。換句話說,俄羅斯連自己的發展問題都沒解決好,更別說有哪個國家能跟著“漸入佳境”。

1、美國拼命搞垮俄羅斯,現在連韓國都不如

2014年,俄羅斯因克里米亞和烏克蘭局勢惡與西方關係“鬧僵”。面對世界經濟和軍事實力雄厚的兩大經濟體美國和歐盟,俄羅斯很難與其抗衡,這樣的後果就是俄羅斯慘遭嚴厲的制裁,而且時間長達四年,制裁領域涉及對俄金融、能源、防務和軍民兩用產品等多個方面,例如限制俄獲取涉及石油勘探和生產等領域的技術或服務。

結果可想而知,俄羅斯付出了沉重的代價,進入嚴重的衰退期,3年時間GDP倒退40%以上。2013年,俄羅斯GDP曾高達到2.3萬億美元,而且發展得很迅速;而2016年只剩下1.28萬億美元,連韓國的經濟都不如。儘管到了現在,俄羅斯還沒走“困境”。最近,俄經濟發展部對外稱,將今明兩年的經濟增長預期都做了下調,看來俄羅斯的經濟發展仍然不利。

2、交好俄羅斯,換來的是“國破家亡”?

俄羅斯提前做出悲觀預判,並非沒有道理。在6月28~29日舉行的歐盟峰會期間,歐盟在一份聲明公佈,決定繼續延長對俄羅斯經濟制裁的決定。這樣一來,俄羅斯還將陷入低增長的發展軌道。比俄羅斯更慘的是,視其為“大佬”的敘利亞,近些年陷入持久的戰亂之中,國家支離破碎,人民苦不堪言。

作為中東地區的重要十字路口,敘利亞具有重要的戰略作用。然而敘利亞政府採取“親俄”的政策,俄羅斯也想通過敘利亞滲透中東地區。這樣一來,敘利亞政府就成了歐美國家的“眼中釘肉中刺”。在西方國家的施加影響下,敘利亞發生了政局動盪,戰事長達7年。由此看來,敘利亞“混得更糟”。

3、鄰國安全倚賴俄羅斯,俄羅斯成地區“大佬”?

這就使得幾乎很多國家都靠緊西方,與俄羅斯保持距離,唯有那些近鄰國家才會密切發展和俄羅斯的外交軍事關係,例如白俄羅斯、亞美尼亞、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等等。對於周邊鄰國而言,軍事安全大於一切,俄羅斯就是它們的強大保護傘。

俄羅斯也深知唇亡齒寒的道理,不僅與它們簽訂了獨聯體集體安全條約,還經常參與集體軍事演練和出訪各國重要儀式。儘管這些國家的經濟沒有明顯受益於俄羅斯,但對俄羅斯給予的各種幫助已經很滿足。在“大夥”眼裡,俄羅斯的發展已然不易,本國的經濟也不應該依靠他國,與其依賴別人,倒不如自己“爭氣”。

2018年再度連任的普京能否挽救俄羅斯經濟?幾百萬印度女犯人為何與男子關在一起?關注“金十數據”,我們給您提供更專業的解答!

金十數據


跟著俄羅斯混得的國家,沒一個混得好的!一個都沒有

1945年,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曾經如膠似漆的盟友美國和蘇聯開始分道揚鑣,緊接著蘇聯就在歐洲降下“鐵幕”。

隨著第一次柏林危機的爆發,美國和蘇聯徹底撕破了臉,東西方兩大陣營開始對立。

1949年在華府的倡議下美國的一票死忠粉:加拿大、英國、法國、意大利、荷蘭、比利時、盧森堡、丹麥、挪威、冰島、葡萄牙在華盛頓簽署了《北大西洋公約》,北約正式建立。

面對著美國的拉幫結派,蘇聯也不甘示弱,糾集自己的一眾小弟組建了華約。美蘇就此帶領著自己的小弟開了為期半個世界的鬥爭。

在二戰結束後,歐洲無論是戰勝國的英法、還是戰敗國的德意,基本都是一片廢墟。由於歐美之間的血緣和文化感情,美國決定復興歐洲。

對與美國來講,一個富有的歐洲可以很好的阻擋共產主義的傳播,並且也能夠成為一個極具潛力的消費市場。

為此,美國推出了“馬歇爾計劃”,開始對西歐盟國進行大規模的經濟和物資援助。

(圖中藍色國家為馬歇爾計劃受益國)

該計劃於1947年7月正式啟動,並整整持續了4個財政年度之久。在這段時期內,西歐各國通過參加歐洲經濟合作組織總共接受了美國包括金融、技術、設備等各種形式的援助合計131.5億美元。

其中90%是無償贈予,10%為低息貸款。在美國的幫助下,西歐成功的實現了復興。西歐的英、法、西德、荷蘭、比利時、奧地利、意大利等國在戰後二十年內重新成為發達國家,人民生活水平再度躋身世界前列。

而相比之下,東歐國家的命運就比較悲慘了。像是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等國在二戰前都是工業十分發達的國家。尤其是捷克,戰前是全球第七大工業國,工業實力比日本都強。

結果在蘇聯的控制下,私有經濟被完全廢除,對外貿易受到嚴重製約,國民生產總值是一路狂飆直下,人民生活水平與西歐國家迅速拉開了差距。

這裡面,東德和西德就是最好的例證。

(西德和東德地圖,德國在二戰後損失的領土全部都是蘇聯肢解的)

二戰後,德國被蘇聯和西方分區佔領。在雙方關係惡化後,西方在其佔領區成立了聯邦德國,簡稱“西德”。而蘇聯也僅跟著在自己佔領區內成了民主德國,簡稱“東德”。

德國於是就這樣被一分二了,西邊的聯邦德國跟著美國混,東邊的民主德國跟著蘇聯混。

出來混最怕的就是跟錯大哥。很顯然,東德跟錯了。

西德在美帝的支援下僅僅花了5年時間工業產值就超過了戰前,德國的精密機械製出口造迅速成為其經濟增長的主要拉動力,在戰後僅用了十幾年的功夫經濟就超過了法國、英國,成為歐洲第一經濟強國。

而反觀東德,雖然在舉國體制的努力下,經濟也取得了不小的發展。但是跟西德相比,簡直是差了十萬八千里。

東德建立的40多年中,重工業粗放,輕工業落後,生活物資匱乏。為此有大量的東德人越境逃亡西德。

在整個東西德對立期間,共有近300萬東德人逃往西德,至於原因就不必多說了。

(為阻止國民出逃,1961年在蘇聯的要求下東德當局在東柏林與西柏林的邊界修築了一堵牆。而這堵對內不對外的牆就是著名的柏林牆)

平心而論,東德還是東歐蘇聯陣營中過的最好的。畢竟是在冷戰最前沿,直面西方,莫斯科就算是打腫臉充胖子也不能讓西方人看笑話。

而至於其他的國家.........別提了。

(喜歡車的朋友應該知道有個品牌叫斯柯達,這是一個捷克的平民品牌,車子的價格也不高。但是這個品牌在成立之初可是要和勞斯萊斯比肩的豪華車!只可惜後來捷克被蘇聯佔領,這個牌子算是廢了)

到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東歐鉅變、蘇聯解體。掙脫莫斯科枷鎖的一票東歐國家全部轉投美國大哥旗下,紛紛加入北約和歐盟。

之後,這些東歐國家迎來了經濟的飛速增長。截止2017年,原先屬於蘇聯旗下的捷克、斯洛伐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斯洛文尼亞已成為世界銀行承認的新晉發達國家。

而波蘭、克羅地亞、匈牙利三國的人均GDP也都超過1.2萬美元,時刻準備著成為發達國家。

至於俄羅斯自己,自從2015年油價下跌之後,如今的人均GDP還不到9000美元!可憐啊。

自己過的這麼慘,還怎麼帶著小弟致富!小弟都跑光啦。

當今的世界,不得不承認,所有的發達國家都跟美國關係不錯。歐洲不必說了,以美國為支撐的北約可是歐洲,特別是東歐各國的安全基石。

而亞洲和太平洋的以色列、日本、韓國、新加坡、澳大利亞、新西蘭,也基本都是美國的軍事盟友。

即便是盛產石油的國家,也因為和美國關係的遠近而天差地別。

像是和美國親近的沙特、阿聯酋、科威特、卡塔爾、巴林都很有錢。而跟美國不對付的伊朗、委內瑞拉,石油再多也是廢!

委內瑞拉更是作為世界第一大石油儲備國,日子過的都快揭不開鍋啦。

可以負責任的說,二戰後跟著美國混的,不一定混得好。

但是跟著俄羅斯混得,一定混的不好。


千佛山車神


美國總統尼克松曾說過:“判斷社會制度的優劣,不用進行意識形態論證,看同一個民族建立的兩個國家,人們往哪裡跑,就一清二楚了!”



拿不同國家、人種作對比可能會有爭議,那我們就用同一個民族來作對比,同文同宗同一種人,這總沒差距,沒話說了吧!

最好的例子就是東德西德、南韓北朝。

二戰之前並沒有東德西德之分,如果拿戰後東西德的地理範圍去套戰前的德國土地,你會發現兩地之間差距並不大。

而經過了45年的發展,到了德國統一前夕,差距已經是一目瞭然。

以1988年為例,東德人均GDP僅為西德的4/1,勞動生產率僅為西德的30%,外貿總額僅為西德的10/1,科技水平落後於西德約20年。

東德工人的平均月工資收入為1270東德馬克,而西德為3850西德馬克。就算按照1: 1的匯率計算,東德平均工資只有西德的3/1。

而德國統一至今已經28年,目前仍難以完全消除東西德的差距。

德國《圖片報》曾撰文指出,從1991年至2013年,在人口方面東德地區人口減少約200萬,而西部地區人口增加了250萬。為什麼會這樣?因為東部居民持續出現“移民西部潮”。

在薪酬收入方面,西部民眾的收入比東部地區要高。東部地區工人的平均收入為2800歐元,只是西部地區的4/3。

在個人財富方面,西部每戶家庭平均淨資產為15.3萬歐元,東部家庭為11萬歐元。德國平均每500個富人中僅6個生活在東部地區。西部的多數地區都處於富庶地區,相比較之下東部經濟總體狀況比西部要遜色不少。

德國統一的28年,實際上就是西部對東部輸血的28年,結果差距仍在,可想而知東德跟著蘇聯混成什麼樣了。



再看南北朝鮮,差距更是觸目驚心!

韓國從1995年起,每年都會統計併發布朝鮮的經濟、社會等主要指標,以幫助韓國民眾瞭解他們的北方親戚。

就拿韓國2015年發佈的統計數據說吧,韓國統計廳統計了雙方自然環境、經濟總量、韓朝交流等14個領域的131個統計表,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

在人口方面,朝鮮總人口為2466.2萬人,為韓國人口5042.4萬人的約一半;

在收入方面,朝鮮名義國民總收入(GNI)為34.2360萬億韓元,僅為韓國的44/1,人均GNI為139萬韓元,僅為韓國的21/1;

在外貿方面,朝鮮貿易總額為76億美元,是韓國10982億美元的144/1;

在增長方面,韓國經濟增長率為3.3%,朝鮮經濟增長率為1.0%;

在產能方面,朝鮮水泥生產量為667.5萬噸,為韓國4704.8萬噸的7/1,發電裝機容量為725.3萬千瓦,為韓國9321.6萬瓦的13/1;

在農業方面,朝鮮大米產量為215.6萬噸,為韓國424.1萬噸的約一半;

在基建方面,朝鮮全境公路全長為2.6164萬公里,為韓國的4/1;

在電信方面,朝鮮移動電話用戶為280萬人,即每100人有11.19人使用手機,僅為韓國115.54名的10/1。

更可怕的是差距還在不斷拉大,比如說2012年韓國人均GNI是朝鮮的18倍,到了2014年,差距擴大到了20倍。



可能會有人說,朝鮮經濟以前並不差,長期強於韓國,80年代後才開始落後韓國,實際上朝鮮落後韓國是必然的!

蘇俄那一套粗放式經濟發展的道路,是不可持續的,是缺乏後勁的必輸模式,長期來看根本競爭不過西方陣營的自由經濟模式。

且就算是東德、朝鮮經濟發展相對較好的時期,從中真正享受到經濟紅利的也只是少數的政府高層們,同時期普通百姓的生活水平遠低於他們在西方陣營的同胞們。

這些蘇俄陣營的國家權貴們,享受著各種各樣合法的特權,享受著特殊的醫療服務。而權為上級所授的官僚體制,導致溜鬚拍馬、賄賂盛行、腐敗成風,還導致裙帶關係之風的階級固化。

他們本是同一個民族,東德西德都是日耳曼人,朝鮮韓國都是朝鮮族人,他們也只不過分離了2、3代人的時間,可最終天差地別、不啻天淵。

本貓覺得再豐富的文字在如此鐵一般的貧富差距面前,都是蒼白無力的,事實說明跟著蘇聯混的,沒有一個有好下場。

再看看今日之俄羅斯,與其為伍的都是些什麼貨色?伊朗、阿薩德、委內瑞拉、哈馬斯、塔利班……


九維貓


混的最好的是委內瑞拉。其次是烏克蘭。再次是敘利亞。最後是中亞。

湧向哥倫比亞、巴西和墨西哥的委內瑞拉難民

先說委內瑞拉。雖然委內瑞拉離俄羅斯十萬八千里,但是人家歷史上和蘇聯、俄羅斯關係密切。委內瑞拉不僅經濟制度上學完蘇俄,收入全靠能源,而且制度上學完俄羅斯,總統當著當著就改憲法延長任期,任期完了再連任,實在不好意思連任了,就找個和自己同穿一條褲子的馬杜羅之流接自己的衣缽,繼續使勁的“反美”,讓國民把目光聚焦在“外敵”身上,以掩蓋了自己國家本身的嚴重隱患。終於,俄羅斯2014年入侵烏克蘭被制裁,油價暴跌引發了委內瑞拉的經濟危機。聽說現在委內瑞拉的紙巾比同重量的鈔票還值錢,大量難民逃往墨西哥邊境。可以預見的是,委內瑞拉免不了一場翻天覆地的社會革命,假如委內瑞拉革命成功了,委內瑞拉一定會建立一套完全擺脫獨裁、腐敗、愚民政策的制度,前途不可限量。



曾經的委內瑞拉白領

再說烏克蘭。烏克蘭之所以“混的不錯”,是因為他被分裂了。分裂的烏克蘭遠離俄羅斯是必然的。遠離俄羅斯,代表了遠離強權政治,這是國家命運實現轉變的第一步。不要看烏克蘭現在局勢動盪,但是正如黎明前的黑暗一樣,烏克蘭會比白俄、中亞等幾十年只有一個總統的國家更早的步入民主進程。這個過程雖然困難重重,但是畢竟踏出了第一步。好過原地踏步的那些國家。



烏克蘭

再說敘利亞。敘利亞可以說是和俄羅斯綁得最牢靠的一個國家。敘利亞的阿薩德家族執掌敘利亞已經有55年,從哈菲茨·阿薩德1963年政變上臺至今,敘利亞沒有換過姓。這也是他陷入戰亂的重要原因,因為獨佔資源意味著腐敗,也意味著對其他階層利益訴求的漠視,甚至打壓。戰亂之後的敘利亞,和委內瑞拉一樣,有望更快的步入民主進程。並不是說民主萬能,但是獨裁統治對一個國家的傷害是顯而易見,他能讓整個國家民眾長期被某個家族挾持,當這個家族和周邊國家樹敵的時候,意味著這個國家的民眾會被動捲入戰爭。



等待救濟的敘利亞兒童

最後的中亞地區,政治還算穩定。但是他們只是在獨裁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而已。就以哈薩克斯坦總統納扎爾巴耶夫為例,這傢伙從1991年哈薩克斯坦獨立至今,一直是總統!人民愛戴也好,天下無敵也罷,歷史的方向是由專制走向民主的。而這些國家無一例外都是逆潮流而動的。眼前的穩定反而是民主意識的止步不前。因此中亞地區,還有白俄等國家,他們在面對烏克蘭、敘利亞等國家的動亂之時,是不應該有什麼優越感的,因為發生動亂的國家至少知道了自己國家的問題所在,而他們還在“諱病忌醫”。


獨釣寒江


冷戰結束後,美國絲毫沒有放鬆,而是著力加強北約軍事力量在歐洲的存在,利用俄羅斯在蘇聯最後幾年的“政治浪漫主義”的思想指導下對美國及其西方的盲目信任,快速進行北約東擴,將原蘇聯勢力範圍內的波蘭、捷克、匈牙利、羅馬尼亞等國都收為北約成員。直到南聯盟事件爆發,俄羅斯才赫然發現這些年都在西方世界的甜言蜜語的欺騙中度過。北約將導彈都已經部署在家門口,還在格魯吉亞和烏克蘭煽動顏色革命,要將戰略前沿擺在距離莫斯科400公里的烏克蘭平原上。

(烏克蘭的北約之路:俄羅斯腹心之患)

美國這一番操作猛如虎,俄羅斯回頭一看傻眼了,所有的小弟全都改了姓了,如今能說得上跟俄羅斯混的,也就敘利亞和白羅斯,這是俄羅斯最後的兩個鐵桿了。至於這兩個國家的狀況,一個是戰亂頻仍,一個是小國寡民,很難說的上好。

換做是曾經跟著蘇聯混的國家,有幾個混的好?畢竟蘇聯作為意識形態和經濟體制都完全不同於西方世界的國家,而且曾經還有許多小弟,與美國針鋒相對,這才好有比較。

二戰結束後,美國國內立刻掀起了“麥卡錫主義”,反共防共成為美國及西方的當時的主流意識形態,鐵幕徐徐降下,冷戰爆發。面對美國發起的北約組織,蘇聯也被迫組織了華約集團進行對抗。

這裡有必要說明一下北約與華約的國家的發展情況。

北約國家基本上是歐共體國家,這些國家在二戰前就是發達地區,工業基礎、人力資源、社會意識形態基本一致,因此在“馬歇爾計劃”開始後,經濟發展迅速,很快就超過了戰前水平。

與之相比,華約集團國家,在戰前基本都是弱國、窮國,除了捷克有一定的工業基礎外,其他國家基本都屬於農業國。唯一有發達工業基礎的蘇聯,也在二戰中損失慘重,自己恢復發展尚有不足,也難以提供資金支持給到他們。出於對蘇聯解放的感激和相近的意識形態,這些東歐國家基本都選擇了與蘇聯模式恢復和發展經濟,這幾乎是落後國家發展經濟必須要進行的階段。

因為這樣的先天條件的劣勢,華約集團的經濟規模,從始至終,都沒有超過北約集團的1/3,但就是靠著這樣的經濟規模,卻與美國為首的北約集團針鋒相對地進行了長時間的鬥爭,阻止了西方文明勢力快速遍佈全球。

(北約與華約的國家分佈圖)

華約集團國家的經濟發展,在起初階段,發展的相當迅速,但沒有多久就都遇到了蘇聯模式的體制化弊端。計劃經濟下,重工業優先發展原則,使得重工業獲得了大量的資源配置。可是重工業生產出來的坦克、飛機、大炮、艦船的消費途徑非常有限,如果世界上不發生戰爭,蘇聯像生產罐頭一樣的生產出來的坦克只能將資源毫無效用地浪費在這些軍事裝備上。這些不像輕工業,如服裝、食品、消費電子等產業,甚至是服務業,這些產業可供消費並繼續擴大再生產,可以實現經濟良性循環。

可是在計劃經濟體制下,重工業為主的國營企業,並不會有市場經濟下的優勝劣汰的壓力。即使生產需求已經飽和了,重工業生產部門還是不斷地在生產軍事裝備,將有限的社會資源都浪費掉了。蘇聯時期,重工業生產的已經不是產品,而是國家的虛榮。生產出來的數量龐大的武器數量,缺少用武之地,只能在基地、港口裡風吹日曬,維護成本又是一筆很大的費用。在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甚至都沒有錢來拆解核彈頭,最後是美國提供了一部分資金才完成的拆解這些定時炸彈的工作。在這種體制下,忽視人的價值而重視礦產資源、機器設備等實物資源,這成為計劃經濟體制下的通病。

(蘇聯像生產罐頭一樣生產坦克)

同樣的情況還出現在計劃經濟體制下龐大臃腫的官僚集團,他們利用手中的權力分配社會生產資源,自然會將更多的資源匹配到國營部門,而重工業是最容易壟斷經營的。只有在赫魯曉夫時期,蘇聯一度將輕工業作為優先發展目標,但是很快又回到了重工業的老路上來,因為重工業需要有龐大的啟動資金,更容易體現權力意志和資源壟斷,官僚集團的經濟基礎才會越來越穩固。這樣,蘇聯模式體制下的經濟體,普遍都擁有龐大、臃腫的官僚集團。

由於這些官僚集團掌握著社會資源分配的權力,當社會經濟獲得發展時,他們會將更多的發展成果化為階層的福利;當社會經濟下滑時,他們則會阻止階層福利的下滑。長期如此,就形成了貧富懸殊——底層人們始終掙不到錢,生活水平提升很慢。按理說,這種掙不到錢,而生活物資又奇缺的經濟體,通貨膨脹該會非常厲害。可是,由於蘇聯實行了價格管控,用行政命令使得通貨膨脹被控制住了。不然,以俄羅斯暴民的傳統,既掙不到錢,麵包還貴的要死,蘇聯不會在1980年代末才開始人心浮動。

這種經濟體制下,使得社會經濟發展活力逐漸降低,社會創造財富的能力也逐漸降低,最終經濟發展停滯,隱藏經濟發展下的社會矛盾開始凸顯,最終釀成了蘇東劇變。

(蘇聯官僚集團)

所以,並不能說跟著俄羅斯混的國家沒有一個發展的好,而是俄羅斯(蘇聯)的經濟發展模式只適用於落後國家的追趕階段。當完成工業化,具備了自保能力後,就需要進行經濟體制改革,使得經濟佈局和財富分配更為合理,才能使得經濟體更為健康的發展。顯然,華約集團國家在北約的對峙壓力下,以1/3的經濟產能來支撐應對,已經沒有更多的餘力進行經濟體制改革了。

當華約集團解體後,這些小弟在美國等西方盟國的勸說下,進行了“民主化”改革。美國承諾:只要有民主,就會有面包。結果,折騰了很多年,很多東歐國家已經被“去工業化”了,成為了西歐國家的農產品基地、有色產業(和諧了)服務基地,這與這些國家當初設想的富國強民的民主化改革已經相去甚遠。

(東歐國家現狀)

可能在這個意義上,普京才會說這麼一句話:“誰不為蘇聯解體而惋惜,誰就沒有良心;誰想恢復過去的蘇聯,誰就沒有頭腦。”蘇聯解體,是一個獨立自主的超級大國自我了斷,因此應該惋惜;恢復過去的蘇聯,意味著恢復過去的經濟體制,這不是智者所為。


而知而行


不要靠跟這誰混好知道嗎傻逼,照你說美國是跟著誰混好的!


奮鬥69451931


普京:俄羅斯只有兩個盟友,陸軍和海軍。


目前跟著俄羅斯的國家是白俄羅斯(gdp475億美元,人均5600美元),哈薩克斯坦(gdp1373億美元,人均8810美元),敘利亞(gdp404億美元,1535美元),亞美尼亞(gdp106億美元,人均3606美元),吉爾吉斯斯坦(gdp66億美元,人均1077美元),塔吉克斯坦(gdp70億美元,人均796美元),烏茲別克斯坦(gdp672億美元,人均2111美元)。


看看就知道,只有白俄羅斯和哈薩克斯坦經濟上稍微好一點點,而且和俄羅斯是關稅同盟,基本上也是軍事同盟的關係,白俄羅斯在蘇聯時期分配了很多工業在那裡,工業基礎還可以,哈薩克斯坦收入基本上也是靠石油收入,而其它沒什麼資源只能苦哈哈了。


不過美國已經開始染指中亞,中亞國家還能跟俄羅斯多久還真不好說。

敘利亞是爛攤子一個,不知道還能撐多久。


俄羅斯以前闊的時候還是很照顧小弟的,不過現在是俄羅斯地主家也沒糧,基本上是幫不上什麼忙了,而且俄羅斯的強項是軍事,經濟上也不是很在行,以前經濟好的時候基本上靠的也是石油天然氣等等資源的收入。

所以這些小弟還能跟俄羅斯多久還真不好說,就像普京說的一樣,俄羅斯的盟友只有兩個:陸軍和海軍。其實這是引用以前的沙皇的話,如果要普京自己說,估計會說俄羅斯的盟友只有核武器!


國輝影視劇


中國算是跟著俄羅斯混的比較好的。

當年孫中山就依靠蘇俄,得到了大量的軍事、政治援助。在蘇聯幫助下,孫中山改組了國民黨、建立了黃埔軍校。這就是孫中山的“聯俄容共”政策。

孫中山前大半生挺失敗的,他一直以美國為師,想建立民主共和制度,但是一事無成。他晚年學習、聯合俄國,事業才逐漸走向正軌。國民黨聯俄之後,不到五年的時間,就從廣東一隅之地,發展到全中國。

蔣介石也跟蘇聯保持著不錯的關係。抗戰初期,中國抗日主要就是依賴蘇聯援助。蔣介石好幾個主力部隊都是在蘇聯援助下建立的。

咱們新中國的建立、發展,也得到了蘇聯的大量援助。蘇聯是第一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沒有蘇聯的軍事援助,我們的抗美援朝會傷亡更慘重,甚至會失敗。新中國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就是以蘇聯支援的156個工程項目為中心。中國的工業基礎,就是蘇聯幫助我們建立的。今天的經濟成就,也是依賴這個基礎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