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姚明不在2001年大運會的決賽中受傷,你覺得中國男籃能不能拿到歷史上第一個世界冠軍?爲什麼?

你水平有限


即便拿到又如何?有什麼值得驕傲的嗎?提這樣的問題,說明題主的思維還停留在十多年前,唯金牌論,唯成績論。

2001年的北京大運會,印象最深刻的,不是決賽男籃慘敗給南斯拉夫,而是在電視機前見證了男籃在那一屆大運會上贏了美國大學生男籃。當時,解說員興奮異常,自己也被帶動得有些心潮澎湃,畢竟真刀真槍贏了美國,卻完全沒有狂喜之情。

因為,看一眼代表中國出戰2001年大運會的12名球員,相信,你一定不會高興得起來:姚明、王治郅、巴特爾、莫科、馬玉坤、杜鋒、張勁松、朱芳雨、張成、郭士強、陳可、遇俊鍇。

這些人中,姚明、王治郅、巴特爾三大中鋒早就是揚名海外,郭士強更是在09年當起了教練。在大學生運動會的賽場上看到他們,心情自然五味雜陳。

不要說現在,哪怕是在遙遠的2001年,他們的參賽資格也曾經引發了質疑。

實際上,他們參賽是符合賽會規則的。因為,大運會只限定參賽運動員為在校大學生和畢業不超過兩年的大學生。眾所周知,我國運動員讀大學和一般學生考大學差別非常大,舉國體制培養的運動員,其身份屬於在體育院校掛職學習,擁有相關學籍即可參賽。而退役後的運動員,也可以比較輕鬆地重返校園彌補當年拉下的功課。如此一來,哪怕是鄧亞萍參加大運會也不足為奇。

中國男籃的對手,美國大學生男籃,是實打實地由來自NCAA聯盟的球員組成,儘管這群人中後來有不少也打了NBA。這樣一支美國大學生男籃,實力依然強勁,從小組賽到淘汰賽,單場最小贏球分差23分、場均淨勝對手39.8分,但是,不可否認,他們和中國派出的大學生男籃相比,是業餘隊和職業隊的鴻溝。

最終,男籃依靠姚明的關鍵一蓋,83-82守住了勝果。哨響一刻,當球員們振臂高呼,電視機前的我聽著解說員黃健翔式的煽情慶祝,也有些激動。然而,很快,也就平靜下來。一支完全以職業球員組成的中國大學生男籃,叫中國男籃都不為過,卻在對抗美國NCAA班底的大學生男籃中,打得如此艱難,可見中國籃球和世界頂尖的差距如何巨大。

當然,2001年,距離2008年,還有整整的7年時間。那個年代,奉行金牌之上的理念,在弱勢項目,派出最強陣容謀求突破,也是情理之中。那一年,在獎牌榜上,中國54枚金牌,第二的美國僅有21枚,總獎牌103枚,第二的俄羅斯僅有53枚。

08北京奧運以後,金牌熱降溫,對於很多項目不再一味地追求成績而是迴歸項目初衷。雖然此後沒有再關注過大學生運動會,尤其是2011年的深圳大運會,但是,已經感受到這股風潮,反而真心覺得,這才是真正屬於大學生的運動會。交流的盛會,而非追求成績的名利場。


知閒君


中國男籃歷史上,唯一一次在世界級的比賽中打到總決賽的,就是在2001年北京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上。當時由姚明、王治郅、巴特爾領銜的中國男籃,在半決賽中憑藉著姚明的蓋帽絕殺,中國隊終結了美國隊大學生運動會上的46連勝,昂首挺進了總決賽。在總決賽中,中國隊被南斯拉夫隊狂虐40分,最後屈居亞軍。那麼,為什麼能夠戰勝美國隊,卻被南斯拉夫隊狂虐呢?請諸位聽我慢慢道來。

當時的南斯拉夫隊正處於上升期,但是並不比美國隊強大。

當時的南斯拉夫隊中並沒有迪瓦茨、斯托賈科維奇這樣的籃球巨星,在他們的球隊大名單中,最後能夠入選南斯拉夫國家隊的也僅僅有2名小後衛。可以說,當時的南斯拉夫隊整體實力遠不及美國。

在姚明蓋帽絕殺了美國隊之後,幾乎所有的人都認為,中國男籃要拿到自己的第一個世界冠軍了。姚明在後來接受採訪的時候也表示:自己在那一晚是輾轉難眠,因為擊敗美國隊之後總是有一種感覺,好像冠軍已經拿到手了。畢竟這是中國男籃有史以來第一次在正式比賽中,扳倒了美國這個籃壇霸主。

姚明、王治郅傷退,中國隊遭南斯拉夫隊狂虐

在總決賽中,中國隊的開局打的不錯,很快就取得了9-4的領先。此後南斯拉夫隊的後衛線開始發威,尤其是在三分線外的手感火燙,南斯拉夫隊開始迫近比分,並取得領先。

如果中國隊能夠僵持下去,最後鹿死誰手還很難說。但是彷彿所有的運氣都在中國隊蓋帽絕殺美國隊的比賽中用完了,先是王治郅受傷離場,然後第三節姚明又腳踝扭傷。中國隊的內線優勢不在,讓名不見經傳的南斯拉夫內線也開始發威,三節戰罷中國隊以54-70落後16分,第四節更是單節輸了24分。最終61-101,以40分的巨大劣勢輸給了南斯拉夫隊。

在當時的籃球環境下,得內線者得天下還是真理。如果不是姚明和王治郅的受傷,越打到最後,中國隊的優勢越明顯。因為作為外線你很難保持一整場手感火燙。而姚明和王治郅,當時在南斯拉夫的內線可以說是予取予求。如果姚明和王治郅不受傷,可能中國隊會真的拿到第一個世界級賽事的冠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