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復人工耳蝸患者的「完美」聽力

一、人工耳蝸的功能結構:

通過人工耳蝸代替人耳功能要經歷三個階段

(一)信息傳輸:聲學模式 (將聲音信息傳入設備)

(二)信息接收:神經模式 (設備將聲音信息轉化成電信號,刺激大腦的聽神經)

(三)信息感知:模式匹配 (大腦識別傳入的信號,翻譯理解其中的具體意義,比如將“滴滴--”聲感知為汽車喇叭的聲音)

二、聲音傳輸部分的挑戰:怎樣傳輸更多信息的同時減少噪聲的影響

解決辦法及進展:

利用虛擬通道和精細結構來傳輸更多的言語信息;

利用一些特殊的言語處理方法,如耳語模式和音樂模式,來增強特殊聲音信號的傳輸;

或者利用特殊的言語處理方式來增強聲調;

利用信號預處理方法來去除環境中的噪聲信號,從而增加信息傳輸;

利用雙耳植入和聲電聯合刺激的方法來增加言語信息的傳輸。

常見的誤解

通道數/電極數越多,言語識別效果越好------錯誤的,通道/電極多隻能說明可以傳輸更多信息,識別效果還要看信息接收和感知。

三、信息接收部分的挑戰: 電極之間的干擾

解決辦法及進展:

利用特殊的刺激方式來增加信息的接受;

利用新的刺激方法和新的電極設計來減少電極之間的干擾以及保留殘餘聽力;

利用神經植入的方法來直接刺激聽神經,從而減少電極之間的干擾。

四、信息感知

注意:我們是用大腦『不是耳朵』來解釋和理解聽到的聲音!

對許多人工耳蝸患者來說,學習由人工耳蝸電刺激所產生的語音模式是一個嶄新而且比較困難的經歷;

一般來說,新的人工耳蝸患者需要3-6個月的時間來適應人工耳蝸。已有的人工耳蝸患者也需要同樣的時間來適應新的言語處理策略;

以前的研究表明,日常生活中的一般交流(句子上的被動學習)並不能有效地提高語音識別。-----積極主動的康復措施非常必要!

信息傳輸,信息接受和信息感知都達到最佳化才能恢復人工耳蝸患者的“完美”聽力;

信息傳輸和接受的最佳化需要各類專家和學者(包括工程師和電極專家等等)的繼續努力;

信息感知的最佳化則需要患者本人的努力和家長或者康復老師對小孩的監督和幫助。

恢復人工耳蝸患者的“完美”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