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能,截癱患者也能站起來了!

作者丨慢慢

來源丨醫學界

近期,全美排名第一的梅奧診所和加州大學一起在Nature子刊《Nature Medicine》上發表了一篇研究,重點講了他們是如何讓一名癱了3年的脊髓損傷患者重新站立並恢復行走功能的,並稱這可能是首例“物理治療+脊髓刺激”恢復下肢運動功能的幸運兒。

高能,截癱患者也能站起來了!

巧合的是,最新一期的《新英格蘭雜誌(NEJM)》同樣發表了一篇完全性脊髓損傷患者恢復行走功能的文章,稱四名接受硬膜外電刺激和康復訓練的患者均成功站起來了,其中兩位甚至實現了地面行走。

高能,截癱患者也能站起來了!

癱瘓3年,65周後站起來了

nature子刊中的幸運兒,是一名29歲的男子。3年前,因車禍導致脊髓損傷,第六胸椎以下完全性癱瘓。經過22周運動訓練後,梅奧診所的神經外科團隊將刺激電極植入他硬膜外腔受傷區域下方的特定位置,以刺激脊髓,使神經元能夠接收站立或步行的信號。

不得不說,成果是顯而易見的。

在植入電極的4周後,患者需要在訓練員以及減重設備幫助下在跑步機上行走;而在持續硬膜外電刺激43周後,患者已經不需要訓練員和減重設備,僅靠手扶支撐杆就能在跑步機上行走。

高能,截癱患者也能站起來了!

在治療16周後,患者需要助行架以及訓練員協助其膝蓋和臀部發力進行下地行走;到了43周,僅需要訓練員給予輔助減重支持就能使用助行架行走。

高能,截癱患者也能站起來了!

硬膜外電刺激治療16周VS治療43周

到最後,患者幾乎不需要任何訓練員的幫助,就能夠在跑步機上獨自站立或行走,只需要助行架和訓練員偶爾的幫助。65周內,患者在梅奧診所進行了113次康復治療,並在一些訓練期中取得了里程碑式的成績:總距離:111碼(102米);總步數:331;在協助下步行的總分鐘數:16分鐘;步速:每分鐘13碼(每秒0.20米)。

高能,截癱患者也能站起來了!

在跑步機上獨立站立和行走

4人都站起來了,2人還可以下地走路

相比之下,NEJM上發表的研究不同之處在於,其納入的4名患者平均創傷時間約為2.5-3年,屬於完全運動性脊髓損傷,即損傷水平以下的運動功能喪失但仍保留一些感覺功能。

一般來說,脊髓損傷的患者是具有強大的恢復潛能的,癱瘓部位有感覺者,運動功能恢復的機會較大;感覺正常的部位,運動能力恢復的可能性超過50%。但遺憾的是,這4名患者僅靠運動訓練並沒有改善病情,恢復運動功能。

因此,研究者對這些患者制定了減重強化活動平板訓練的同時,還採取了脊髓硬膜外刺激治療。每位患者每天訓練2小時,每週5天,在8、9周後植入硬膜外刺激器。經過一段時間治療後,全部患者都能夠站起來了,其中,有2例患者分別在85週期間的278次硬膜外刺激和步態訓練治療以及15週期間的81次硬膜外刺激和步態訓練治療後,實現了地面行走。

高能,截癱患者也能站起來了!

脊髓損傷為什麼這麼受關注?意義呢?

要知道,脊髓是連接中樞神經和外周神經的橋樑,是將大腦的命令傳遞到人身體各個部分的關鍵環節。一旦受到外力打擊,導致脊髓骨折,往往會造成損傷部位以下肢體的運動感覺功能障礙,同時會伴有大小便失禁、疼痛、肌肉痙攣等症狀。

況且,對於患者而言,有時脊髓損傷帶來的心理創傷要遠遠大於機體創傷。突如其來的肢體癱瘓,以及大小便失禁,時刻需要人照顧。這很可能會導致患者性情改變,暴躁、焦慮、抑鬱甚至悲觀厭世。

這兩項研究提示我們,也許硬膜外刺激配合每日運動訓練,脊髓損傷患者是有能力恢復站立、甚至是行走能力的。重新站立,對每位癱瘓患者都是仿若新生。

每個患者都要為1%的希望而做出100%的努力。更何況,這希望可能不止1%。

參考文獻:

[1]Gill ML, Grahn PJ, Calvert JS, Linde MB, Lavrov IA, Strommen JA, Beck LA, Sayenko DG, Van Straaten MG, Drubach DI, Veith DD, Thoreson AR, Lopez C, Gerasimenko YP, Edgerton etal. Neuromodulation of lumbosacral spinal networks enables independent stepping after completeparaplegia.Nat Med. 2018 Sep 24. doi: 10.1038/s41591-018-0175-7.

[2]https://mp.weixin.qq.com/s/T4QpPmLsJoX3j7PtpvI1BQ

[3]Angeli CA, Boakye M, Morton RA etal. Recovery of Over-Ground Walking after Chronic Motor Complete Spinal Cord Injury.N Engl J Med. 2018 Sep 27;379(13):1244-1250. doi: 10.1056/NEJMoa1803588.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