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爾以物聯網「三生」體系打造新動能生態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青島財經日報/青島財經網訊 (記者 尹為鑑)9月28日至30日,儒商大會2018在濟南召開。 本次大會被看作是山東推進新舊動能轉換的一項重要舉措,受到業界和海內外關注。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首席執行官張瑞敏受邀參加並做主旨演講,闡述海爾如何在人單合一模式下搶佔新舊動能轉換的制高點,率先實現物聯網的引爆。

人單合一模式賦能每個人新動能

加里·哈默認為“人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力量。”技術、設備、軟件僅僅是創新驅動的外在工具,新動能始終來自於創新主體——人的內生動力。然而100多年的工業革命以來,對人的假設不論是經濟人、社會人,都將人視為管理的工具,一個執行者,人的創新力被壓抑,只能被動的等待。

而海爾創業三十多年來,始終堅持的是“人的價值第一”這一主線。尊重員工,激發員工創新創業活力,海爾一定不是第一個也不是唯一一個喊過這樣口號的企業,但它是真正從理念到機制真正做到的企業。張瑞敏提出每個人都是自主人的假設,認為每個人的潛力是無限的,每個人都能夠自主創造價值。人始終是價值創造的源泉。海爾通過人單合一模式的組織機制、薪酬機制等顛覆性的創新機制真正的為每個人新動能的激發提供了保障。

在組織上,海爾把科層制顛覆為網絡化組織,沒有領導,徹底把用人權、薪酬權、分配權還給了創客,小微成為企業創新創業基本單元,員工由被動執行者轉為圍繞用戶需求自創業、自組織、自驅動的創客。在薪酬上,海爾把企業定薪變為用戶付薪,根據滿足用戶需求、創造用戶的價值分享相應的價值。這種基於價值創造的薪酬機制也從根本上保障了創客創新激情。

首創物聯網“三生”體系 賦能產業升級

物聯網時代,基於人單合一模式的驅動機制,海爾率先出擊,首創物聯網“三生”體系:生態圈、生態收入、生態品牌,“三生”之間具有遞進優化的邏輯關係,其中,生態圈是必要條件,生態收入是充分條件,生態品牌是追求目標。與電商“交易”平臺屬性不同,海爾物聯網“三生”生態體系是各方共創共贏的生態體系,實現了利益有關各方共創共贏,各方在生態圈中能夠實現增值分享,並不斷的根據用戶需求迭代出新需求,並滿足用戶新需求,由此迭代出新“物種”。生態品牌能夠創造用戶體驗升級,直至終身用戶。

三生”之間同樣具備遞進優化的邏輯。張瑞敏表示,生態圈是必要條件,生態收入是充分條件,生態品牌是追求目標。生態圈作為基礎,承載獲取用戶需求與創新用戶體驗的任務;生態收入則通過生態圈的資源共享,讓體驗增值持續迭代;而生態圈與生態收入創造出的生態價值,將成為一種持續性、規模化的狀態,最終形成生態品牌,運用到物聯網時代的各個角落。

在“三生”體系的商業模式下,海爾構建了衣聯生態、食聯生態、血聯生態、COSMOPlat等生態圈。海爾洗衣機打破單個洗衣機硬件產品,而是圍繞用戶對一件乾淨衣物的需求,將洗衣機、洗滌劑、服裝行業等都聯合到一起,構建衣聯生態,共同滿足用戶與衣物有關的各種需求。目前,海爾衣聯網生態已經聚集了超過2400家資源方,截至2018年8月31日,衣聯網平臺累計生態收入9.47億。COSMOPlat工業互聯網生態品牌平臺,作為海爾人單合一模式以及“三生”體系在製造領域的落地,是全球首個用戶全流程參與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實現了以用戶需求驅實現大規模定製,現在產品不入庫率達到了71%。

“三生”體系跨行業、跨文化打造新動能生態

以海爾衣聯生態為例,打破了企業間、行業間的邊界,構建起一個涵蓋洗衣機、服裝品牌、洗滌劑品牌等能夠全方位滿足用戶衣物需求的廠、店、家互聯互通的平臺。通過RFID物聯網技術的應用,打通了服裝生產、門店管理、服裝穿搭護等全生態,帶動了服裝企業升級,使服裝企業的庫存降低了30%,服裝門店的銷量提升了18%,生態資源方訂單提升18%。而以往,衣服賣給用戶後,就與用戶沒有關係了。接入COSMOPlat平臺後,用戶的服裝體驗數據、交互需求都可以及時反饋給服裝製造商,從而實現服裝行業的大規模定製,減少無效供給,降低對資源的浪費,帶動服裝行業的升級。

已經構建了衣聯、食聯、農業、房車、建陶等15個產業新生態,覆蓋了60個細分行業,讓中小企業上平臺、用平臺,成為中小企業新舊動能轉換的載體,轉型升級的加速器。淄博建陶產業園,在COSMOPlat上可實現企業成本降低 7%~10%,產能提升20%;威海房車企業在COSMOPlat上實現訂單增幅67%,綜合採購成本降低7.3%;在農業領域,通過物聯網技術實現了農產品全流程物聯溯源,在山東金鄉,在今年蒜農普遍虧損的情況下,使用COSMOPla種植的大蒜賣價提升25%,穩定了大蒜市場,保障了蒜農收益。

海爾人單合一同樣具有跨文化的普適性,在GEA落地後,GEA從傳統的線性管理轉型為為以用戶為中心的非線性管理,在美國家電業今年1至8月份下降1.1%的情況下,實現增長1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