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防洪紀念塔

防洪紀念塔 記下的是哈爾濱自己的歷史

哈爾濱防洪紀念塔

在哈爾濱中央大街的盡頭,流淌不息的松花江邊,矗立著不算太高,也不算太大的建築,它就是記錄自己歷史,真正屬於自己的建築---------哈爾濱防洪紀念塔。

哈爾濱防洪紀念塔

防洪紀念塔紀念的是解放後哈爾濱人民偉大的抗洪鬥爭,紀念碑文是這樣寫的:“新中國成立後,1953年、1956年和1957年,哈爾濱又連續遭受洪水的侵害,特別是1957年發生的特大洪水,最高水位達120.30米,比1953年的最高水位高出0.58米,超出市區地面4米左右,水勢兇猛,風雨交加,大水持續月餘,沿江堤壩險象環生。英勇的哈爾濱市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頑強與洪水搏鬥,終於戰勝了百年未有的特大洪水。為確保哈爾濱市的社會主義建設和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1957年11月,黨和政府決定修築市區永久性江堤。哈爾濱市人民,在天寒地凍、風雪交加零下三十多攝氏度的嚴冬,又發揚戰勝洪水的光榮傳統,任勞任怨,不計報酬,總出工2427萬個,完成461萬立方米土石工程,提前巧個月完成了原定兩年完成的工程計劃,築起了堅固的百里長堤。百里長堤建成後,為紀念防洪鬥爭和築堤的偉大勝利,表彰全市人民的豐功偉績,修築了這座“哈爾濱市人民防洪紀念塔”’以志不忘。1958年10月”。

哈爾濱防洪紀念塔

防洪紀念塔其實是一座建築群,由圓柱體的塔身、工農兵雕塑塔頂和半圓形迴廊組成。由堅硬的花崗岩石砌築的塔體不算太高,由20根園柱圍成的迴廊也不算太長,塔頂上工農兵形象也不多,但它卻是上世紀50年代哈爾濱人民面對狂暴的特大洪水,捨生忘死,奮勇當先,在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取得了抗洪全面勝利的永久紀念。

哈爾濱防洪紀念塔

哈爾濱的歐式建築眾多,所以哈爾濱有了“東方莫斯科”別稱,哈爾濱人民胸懷的寬廣那是無與倫比。解放後還以外國人名命名了不少的街道公園,比如果戈裡大街,斯大林公園等。雖然它從來都不是那個國家的殖民地,但卻是外國人在中國領土上建造的城市。所以哈爾濱有了太多的外國建築,唯獨缺少的是中國自己的著名建築。而建於1958年的防洪紀念塔,則成了新中國成立後自己的地標意義的建築物。

哈爾濱防洪紀念塔

每當傍晚,彩燈初放,鴿哨掠過天空,人們流連忘返於防洪紀念塔廣場前,盡情地享受生活的快樂與幸福感。防洪紀念塔前的廣場也成為市民遊人休閒旅遊的勝地。親朋好友相聚,要在這裡留影紀念,情侶婚慶,也要請高高的紀念塔為他們的愛情作證。因為它代表的是當代哈爾濱人民自己創造的歷史。

哈爾濱防洪紀念塔

哈爾濱防洪紀念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