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陵政變時,曹爽應該怎樣做才能破局?

傳說--白鬍子


不行的。任何的統治必須藉助一定的人和組織,魏晉南北朝時的最大問題是門閥士族對中下層的把控已經固化,皇權沒有權威性,曹魏無論如何高平陵之變時已經沒有任何統治力量了。這不是我是皇帝我發個聖旨就會有人聽的時代。

高平陵之變發生在公元249年,是司馬懿對曹魏的一次絕地反擊。此事變之後,曹魏勢力雖有幾次反擊,但於事無補。終於在公元266年,被司馬家代魏而立。在此期間,263年滅蜀漢。代魏後,280年滅東吳,三家終歸晉。但僅僅37年後,西晉八王之亂後就滅亡了。

魏晉南北朝的這種城頭變換大王旗的事情特別多,這現實背後有著不同於表面的東西在起著作用。高平陵之變看似司馬懿與曹爽的對決。事情發生時但曹爽和曹芳在外,居然沒有一點辦法,灰溜溜回來投降;這充分顯示出曹魏勢力已經失去對局勢的控制。已經不是所謂的好人壞人什麼的故事,也不是什麼曹爽排擠大臣、眾叛親離的故事。這背後的故事是中國統一之難。君主專制和皇權的單薄的矛盾,自秦始皇統一六國開始,廢除分封實行郡縣制開始,集權裡於中央已是趨勢,但這之中的道路卻迂迴曲折。

皇權看似威嚴不容侵犯,但實際上呢?君主是一個人而已,他必須依靠一定的人去管理。具體到中國,中國太大,實際上依靠的就不是個別的人,想長時間、有效力管理這個大國家,就必須依靠一大批人,這一大批人就是中間層次的人。皇權控制的只能是管理這中間層次的人,皇帝不可能去直接管理一個村莊。皇帝依靠什麼人?這就是中國朝代變換的核心問題。秦二世而亡,依靠僅僅是秦始皇的個人威力,始皇一沒而秦亡,時間短很多事情沒有暴露。而西漢開國到東漢滅亡前後有四百年,在這長時間跨度裡,充分暴露了皇權的單薄,西漢初年,劉邦一死,皇權就落入呂后和諸呂之手先後達十多年。後在西漢開國元勳抵抗下,才得以滅掉諸呂,開拓出西漢初年文景之治。在這之就是雄才大略的漢武帝,漢武帝時期就已經開始突顯出地方豪強勢力對中央的威脅。經漢初的文景之治,輕徭薄役、休養生息後,財富積累過程中,地方經濟勢力逐步做大。部分商業勢力開始影響帝國政治形態,漢武帝時期的鹽鐵論,遷豪強於邊塞等措施,有打擊匈奴的作用,也有限制地方豪強的目的。但這些僅僅治標不治本,經濟的總是發展,財富總歸要積累,地方的勢力一定會抬頭的。漢朝是中國第一個大統一、長時間的大王朝,應付這些問題是歷史上沒有的。可以說沒有任何經驗,也不知道如何控制這些地方勢力。漢武帝后,西漢多有幼帝登基,這不免又增加了皇帝的不穩定性。西漢統一的王朝在這時還沒有太好辦法去管理這些,從官吏來說,自然而然直接採取了薦舉法,以及以後的察舉法,這類辦法太依賴於當事人的操行了。最後這些都受制於地方豪強勢力,被門閥士族把持。等於帝國被這些人控制了。漢武帝獨尊儒術策略是對的,錯的是方法,應該是如何利用儒家形成思想上統一,保證意識形態的上的統一,來維護國家統一。但在實行過程中,儒家有其道德上追求,一直有想恢復周禮,以德治國等不切實際理念。王莽篡漢的理論基礎就是禪讓和以德治國的理論。這也是曹魏代漢,司馬代曹魏的理論基礎。

但高平陵事變已是玄學興起,玄學興起的主要原因就是儒家治國理政的虛幻性和不切實際,在經過西漢東漢的獨尊儒術後,士大夫們思考中感覺到了儒家的道德的虛幻性,反思中,走到另一個極端,玄學興起背後經濟原因是門閥士族的興起和穩固。這一切的都表示從思想上,政治上,經濟上,帝國均處於分裂的事態中。皇權此事只是一個符號,被迫依附於某個勢力。從西漢漢武帝后,匈奴等外患消失後,地方勢力開始興起後,皇權就開始受制於,外戚、宦官、太后。其背後的原因就是皇帝沒有依靠,依靠任何一個勢力,這個勢力最後都會在宮廷鬥爭中壓制皇帝。東漢更不要提,除光武帝和他兒子漢明帝還能控制一下,以後諸帝大多幼齡登基,受制於太后外戚,為反抗不得已重用宦官。東漢就這這樣連皇帝都無法平衡,地方豪強就逐步和儒家大族合一形成了門閥士族。完完全全控制了中層以下地方政治形態。

高平陵事變時,有人說曹爽幹嘛不帶著曹芳脅天子以令諸侯啊,幹嘛投降啊。這是高看曹爽了,當時曹魏勢力為防止出現漢朝的弊病。防宗室、外戚、太后、宦官等,弄的曹魏才從220年到249年才三十年時間裡,曹魏勢力沒有了任何助力和依靠,只能被騙投降,然後司馬懿為絕後患,只有誅殺曹魏勢力。誅殺曹魏勢力只是漏出司馬家的膽怯,司馬家也是沒有依靠的。

從當時的政治形態看影響統一的是門閥士族勢力,任何一個朝代想長時間統一,必須要想法剷除門閥士族對地方政治形態的把持,不如此則國不可久也,司馬家沒看到這一點,僅僅37年後,西晉就滅亡了。東晉也是在,南下士族和本地士族的爭鬥中搖搖晃晃維持了一百多年,最後滅於北府兵的劉裕。


沙中土大溪水


步驟一:以皇帝的名義宣誓天下,定性司馬氏為叛逆,佔據輿論制高點。

步驟二:大軍入許昌,號召天下勤王,聚集兵力優勢。

步驟三:偽造皇太后衣帶詔,說明自己被司馬氏軟禁,時時刻刻屠刀懸頸。特別說明,太后以大義宣誓天下不必以太后生命安全為念,報國救國。

前三個步驟,同時進行,不分先後。然後全軍縞素,誓師出征,入京師,誅滅司馬氏全族——最好讓司馬氏在所有人面前被迫挾持太后,然後司馬氏殺太后,曹爽殺司馬氏定鼎大局。或者,司馬氏不殺太后,則只誅殺司馬懿父子,其餘不論。


蒼瀾鴻烈


聽從桓範的建議,一是讓曹芳下旨宣佈司馬懿父子為叛逆。二是護送曹芳移師許昌,下詔起天下兵馬討伐司馬叛軍。三是為分化瓦解叛軍,宣佈只嚴懲司馬父子,餘皆不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