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戰場上少見使用彈鼓供彈的槍嗎,爲什麼?

假惺惺記不得


因為一沒必要,二就是這種供彈具實在是過於雞肋,實際效果非常不佳。

首先說步槍,現在的突擊步槍大多數採用的是30發左右的彈匣供彈,而考慮到步槍射擊時主要是以半自動射擊為主,因此這樣的彈匣完全是足夠實戰使用的。而彈鼓這種供彈具,本身就是一種大容量供彈具,雖然會帶來更好的火力持續性,但是同時重量也上升了,這會極大的影響步兵的機動,同時彈鼓攜帶不便,實用性反而不如彈匣。

而對於機槍來說,彈鼓這種供彈具也很尷尬,首先就是彈鼓內部結構往往比較複雜,很容易出現各種故障,而這對於用於提供火力支援的機槍而言是要命的,甚至可能導致班組的作戰陷入困境。而且現代機槍最常使用的實際上是彈鏈,往往通過裝入彈箱便於攜帶,使用彈鏈不僅火力持續性更強,而且可靠性也更高。

不過也是有武器使用彈鼓的,比如我國的95式班用機槍,由於本身和95式步槍有很大的聯繫,所以不太適合使用彈匣,再加上需要更大的彈容量,因此就採用了彈鼓這種供彈具。再比如德國的MG36等槍族機槍,也更偏向於使用彈鼓這種供彈具。


戰爭之王


兄弟你提這個問題,是完全不知道彈鼓的痛苦啊。那我們就嘮嘮彈鼓供彈的問題吧。

1.彈鼓太過於沉重,結構複雜,死重太多

拿81班機做例子吧,81這類彈鼓太沉重了,佔地方,無意義的空間多,機構比較複雜,相信背過這玩意兒的戰友都有痛苦的感觸吧?

現在許多機槍都採用連接收納彈鏈的彈箱的方式,這樣結構更簡單,子彈更多更利於持續射擊。

目前比如美帝M249這類班機,大多采用這種方式,攜帶方便,死重少,帶彈多,裝彈也比彈鼓上彈快。

2.槍族化讓武器彈藥容器可以互換,無所謂是不是彈鼓

以81班機為例,走的是槍族化規範,故而槍械一些機構是可以互換的。81班機的彈鼓完全可以換給81突擊步槍使用,而對方的30發彈匣也可以換給81班使用。這是世界如今流行的做法。美軍的M249也一樣。

3.使用彈鼓容易造成槍管發熱

雖然突擊步槍可以換用班機的彈鼓,但實際上用了也沒多大意義。哪怕換上班用機槍,電影裡州長和蘭博那種挎著彈鼓猛掃的鏡頭現實裡幾乎很難出現。這是因為槍管散熱是個大問題。

班用機槍正常使用,是不會充當火力點的,它提供的是一定程度的壓制能力,短點射為主。所以往往掃幾槍就需要和步兵班組一起趕快轉移。這樣使用的話槍管是毫無問題的,但掛上彈鼓,就難免出現“突突突”的野心,往往不知不覺就把槍管打得發燙。我軍武器這方面尤其嚴重,還沒法換。這方面美國做的遠超過我們,M249並非浪得虛名。

如果把彈鼓交給突擊步槍,那麼問題就更嚴重了,把槍管打爆都有可能。所以我軍一般部隊是嚴禁士兵平時玩什麼彈鼓彈匣互換的把戲的,這也導致了彈鼓出場愈發稀少。

另外,不知別的部隊如何,老王的感覺是現在訓練班機都用彈匣了。畢竟揹著那仨彈鼓太難受。


就目前看來,彈鼓供彈問題主要就是:1.太重 2.太複雜 3.槍械沒必要都使用。而且雖然我國在設計彈鼓供彈方面參考了戰爭的經驗,有使用方便、上彈快速等優點,也考慮了戰場上的直接使用情況,但當前世界的潮流仍然是以彈鏈供彈的機槍為主,反倒是我國的彈鼓貌似一朵奇葩。


但是彈鼓供彈的槍少嗎?只是我們的思路出了問題,目前這種供彈形式可不算少,眼睛別總盯著機槍。

美軍為M16系推出了一款60發彈鼓的裝備,名為D60,是美國美國馬蓋普軍事工業公司(MagPul Military Industries Corp)開發的。這家公司做這種聚合物產品很在行,他們還做過iphone的防彈手機殼。

還有比較兇殘的“打擊者”霰彈槍

打擊者擁有碩大的彈鼓,以及近距離兇殘霸道的殺傷力,那彈鼓為它帶來了超強的猛烈火力。

不幸的是美國法律機構將之定義為“毀滅性武器”,所以只好推出了縮小版。這個縮小版依然是彈鼓供彈,而且有個特別怨念的名字——“女性家庭伴侶”。

著名的大殺器“AA12”霰彈槍也可以採用彈鼓供彈,這個我就不介紹了,在《敢死隊2》和《新鐵血戰士》裡,都有喪病的表現。

另外我們熟悉的MP5也有彈鼓設計,還是雙彈鼓。寫到這兒,我想大家都明白了,所謂彈鼓供彈,只是一種提供給任務需要的供彈方式而已,它與彈匣沒有本質的不同,所以二者相容性非常高。另外一些需要大容量彈藥的霰彈槍、衝鋒槍也採取了這種方式增加火力持續性,畢竟衝鋒槍和霰彈槍不可能製造個機關槍那樣的彈鏈,彈鼓無疑方便很多。

所以說,彈鼓供彈其實還是很常見的,只是軍隊裡多采用制式裝備,可能曝光度不算高。


王司徒老百科


眾所周知,現代步兵班組在戰場上相遇後第一時間比拼的就是雙方的火力強度,哪邊火力強度高則那方勝利的可能性就會大大升高,甚至可能在第一時間就將對手打懵了,這無疑會對接下來的戰況帶來正面影響,並且能大大減少我方部隊的傷亡,所以在二戰期間各國都想方設法的給步兵班儘可能插入更多的衝鋒槍手,美國與蘇聯則讓衝鋒槍手可以選擇彈鼓供彈這種方式,以謀求更大的火力強度與壓制能力,像日本這種國內工業較差,不能為步兵提供大量彈藥的國家則只能使用彈匣供彈。

在現代戰場上為什麼難以找到彈鼓供彈的槍械?難道現在就不追求高火力強度了嗎?其實並不是這樣,原因只是因為彈鼓供彈的槍械故障率遠遠超過彈匣供彈,往往打了十幾發後便因故障不能繼續射擊,甚至需要士兵在戰場條件下清理並維修自己的槍械,這基本是給那位士兵判了死刑,他的步兵班組甚至也會因為缺少它的火力而遭到重創。

這點火力優勢與所帶來的巨大風選比較厚,各國都選擇了彈匣供彈,提高火力強度的任務轉交給了班組內的輕機槍來執行,普通步兵再也不用為了額外的彈藥而在戰場上負重過多。其實使用彈鼓供彈還有一個極大的弊端,就是會在戰場上增加步兵攜帶的彈藥,在現在這個追求輕量化的時代下是不被允許的,各國都在試圖減輕負重,自然不可能用彈鼓了。


水鏡曉先生


由於避免和諧,就不發圖了,希望能夠好好看內容,不要被一些所謂的軍事自媒體帶跑偏了。

實際上,絕大部分機槍都應當是彈鼓或者彈匣供彈,而並非彈鏈供彈。因為班用機槍作為步兵班的火力中堅,只要沒跑偏,都用的彈匣或者彈鼓供彈。

理由也是很簡單的,步兵班武器要形成“槍族化”,這樣的話從後勤保障、彈藥通用等等方面都更有優勢。像我國第一代步兵班武器“56三傑”那樣,雖然都用7.62的步槍彈,但是並未實現真正的槍族化,所以說甚至連供彈具都不能通用。

彈鏈供彈的輕機槍,優勢在於其火力持續性好,一個彈鏈有200發。但是缺點就是比較沉重,影響機動性。M249 SAW這種小口徑彈鏈機槍,就大約有15斤重,而我國的95式班用機槍不過8斤重而已。實際上,由於目前的機槍早就不是趴在一個地方打幾萬發子彈了,而是需要伴隨步兵班行動,雖然說班用輕機槍應當輕便一些,所以說彈鼓供彈的輕機槍往往才是“正道”。

那麼可能有條友要問了。別人俄羅斯的PKM通用機槍、美國的M249輕機槍怎麼是彈鏈供彈?接下來,戰甲菌給你們好好講講其中的緣由。

美軍目前的步兵班武器“槍族化”的程度上,仍然停留在我國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的水平,甚至還達不到。美軍目前步兵班採用的武器配置為M16A4/M4A1+M249 SAW/M27 IAR。這幾種武器中,除了都用5.56NATO,M27 IAR能與M16A4/M4A1通用彈匣之外,M249甚至連子彈都不能與M4A1通用。這是因為M4A1使用的是M855A1 5.56㎜北約標準彈,而M249 SAW由於槍管較長,M855A1是給短槍管的步槍使用的,所以說只能用傳統的M855 5.56㎜北約標準彈。

上面簡單談了談美軍步兵班武器目前的混亂情況,接下來咱們聊聊為什麼美軍要用M249 SAW這種彈鏈供彈的機槍作為班用機槍。

大家都應該知道美軍用的“布萊德利”步戰車。這種步戰車有一大特點,就是在進出士兵是,車屁股背後那個門不像蘇聯BMP步戰車那樣,而是採用的大型運輸機那樣把艙門當跳板似的門。

如圖1,隨便在網上搜索了一張圖,就是這樣的門。

如圖2,BMP步戰車的艙門。

這樣也就意味著,布萊德利步戰車並不能在戰鬥時隨便上下人,而BMP步戰車就可以。BMP步戰車只需要降低車速,車上搭載的步兵就可以跳下來,伴隨步戰車一起衝擊敵陣地。

而布萊德利步戰車實際上只是一種火力加強的裝甲運輸車。在戰鬥時,只會下來一半的步兵,掩護步戰車前進,另外一半的人則留在車上。這樣一來,步兵的掩護火力勢必就會降低。怎麼辦呢?M249 SAW這種彈鏈供彈的輕機槍就特別合適了。

所以說,美軍用M249 SAW,完全是被其觀念落後的步戰車所拖累的。實際上,從前幾年開始,美國海軍陸戰隊就在採購M27 IAR來替換M249 SAW。M27 IAR作為彈匣供彈的輕機槍,實際上更能滿足現代化戰爭的需求。

那麼可能有條友還會問,為啥俄軍還在用彈鏈供彈的PKM機槍?而且美軍中的M249 SAW明明還保有很大的數量嘛。嘿嘿,其實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原因——治安戰。

上個世紀六十年代,PKM通用機槍的前身——PK兩用機槍進入蘇軍服役。但是僅僅裝備蘇軍幾年之後,就被撤裝了。理由很簡單,在當時蘇軍的觀念中,冷戰如果一旦變成“熱戰”,頃刻間百萬蘇聯紅軍就會與北約交戰。而在當時蘇軍的步兵班中,無論是BMP步戰車的73㎜滑膛炮,還是上面的機槍,都比PK兩用機槍的火力與射程強的多,為什麼步兵分隊還要裝備這種“雞肋”?所以說被淘汰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而在八十年代,蘇軍悍然入侵阿富汗,在很短的時間內,蘇軍就控制了阿富汗的大中城市與交通樞紐。但是在接下來幾年內,蘇軍陷入了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中。治安戰是看不見、摸不著的,蘇軍步兵班很難在作戰時就正好在步戰車中,而且炮兵、空軍等也能為其提供支援。那怎麼辦?原來步兵班中的RPK/RPK74火力又不夠強大,那就把PKM通用機槍下放唄。

而美軍這幾年,也一直在中東和阿富汗打治安戰。而以前“跑偏了”的M249 SAW,似乎又有點兒“歪打正著”的感覺。但是實際上,現代化戰爭不是治安戰,而是高度信息化下的機械化部隊之間的作戰,所以說這也與戰甲菌在最開始下的結論一樣,用彈鼓或者彈匣的機槍,應當是戰場上的主流。而彈鏈供彈的機槍,則應安裝在車輛、裝甲車、武裝直升機上,作為移動的火力點,對敵進行火力壓制。

戰甲網是全網最專業的單兵裝備與輕武方面的網站。如果各位喜歡的話,記得多多點贊並關注我們




戰甲裝研菌


突擊步槍用不著,本身就要以輕便容易做戰術為主。你突出辣麼大個鼓讓別的槍娘(步槍)看到太羞恥了。

好了我不是這個意思,我的意思是步槍本身不適合用彈鼓,而且而且步槍的薄槍管也承受不了那麼多子彈連射。

那麼機槍呢?實際上現代絕大多數機槍看起來是用彈箱(M249之類),實際上是彈鏈,包括MG42看著有彈鼓,而實際上是彈鏈。

那麼為什麼現代用彈鼓的機槍那麼少?(95班算一個)

一個是這麼個圓滾滾的東西攜帶不方便,點名批評二戰時候的毛子大盤雞的彈盤,長得和反坦克雷似的

二個是結構複雜,容易卡彈,不像彈鏈那麼絲滑。

三個是重裝費勁的一pi

四是人家M249的彈箱式彈鏈供彈可以裝200發,彈鼓是不可能裝那麼多的,這輩子都裝不了那麼多


瘋狗的輕武


彈鼓因為其容彈量大,可以長時間保持火力持續性。因此非常適合機槍這類的支援武器使用。但是因為裝彈量多,導致其體積也大,重量自然也要比標準的彈匣要重。過大過重,就會給日常攜行時帶來困難。

比如,早年在部隊進行5公里的武裝越野時,就很痛恨81式班用機槍的彈鼓。由於個頭大因此必須使專用的彈袋,跑起來的時候一旦無法有效的固定彈鼓,很容易有節奏的把彈鼓甩出去然後再被彈袋的束縛力拽回來正砸在髖骨上,一次兩次還行,5公里的路得砸多少次,不光影響跑步的正常動作,還很疼。所以帶著彈鼓跑步就要想法方固定住,不然就只能拿手按著,一隻手無法順利的外擺,自然影響跑步的協調性,結果就是會很累。


另外由於彈鼓的個頭大,因此一般步槍能夠進行臥倒射擊的空間,可能裝彈鼓的機槍就不行。不得不採用可能會暴露的姿勢射擊,這在戰時容易被重點照顧。同時現代的士兵多會乘車船機動,比如乘裝甲車時空間有限,挎幾個彈鼓的話確實在狹小的車內會讓人很難受,容易被擠到或磕到碰到,彈鼓體積大攜帶人需要的空間也要大,這正好與戰車內小空間正相反。

彈匣確實裝彈量多,打起來是真過癮。但是如果一旦把彈匣內的子彈打光,補充起來也很耗時。普通的30發彈匣裝彈,只要把一發一發的子彈壓進行就好。81式機槍彈鼓裝彈,要把整個後蓋打開,再把子彈一個一個裝進去,81式機槍彈鼓容量為71發子彈,裝滿子彈後蓋上後蓋,還需要上弦,就像發音盒一樣你得擰幾圈,一般是7圈半左右,不然沒有向前供彈的推力。這樣整個過程下來,要比普通彈匣重新裝彈浪費時間多一些。當然,一般戰時都會抽時間補充彈藥,但是總有個特殊情況,一旦打光不及時補彈,可能幾秒鐘的時間,就決定了射手的生死。


雖然,有這樣那樣的小問題,但是彈鼓的作用仍然是相當大,不可缺少。因此會給每個班組的機槍組配備,而不是每個人都要配備。當然,系列化比較好的槍族是可以通用彈匣和彈鼓的,因此在機槍如果有問題時,自動步槍可以使用彈鼓來代替機槍的火力支援角色,從而騰出時間來讓機槍手排除故障。自然,當機槍手在補給彈藥時,步槍手們也可以提供掩護來保證彈藥的正常補充。


在特種部隊中由於作戰任務特殊,經常需要持續火力的支援。因此配備彈鼓的情況會比較普遍一些。還有就是民間的槍械愛好者們由於不存在作戰問題,只是為了體驗刺激的快感,因此他們會更多的配備彈鼓,來滿足長時間連續射擊的需求。但是在實戰中,確實彈鼓的便利性要遠不如普通的30發彈匣。


陶德中士


歷史上使用彈鼓供彈的槍也有不少的。二戰時蘇聯的一代名槍——

PPSh41波波沙衝鋒槍。使用7.62mm託卡列夫手槍彈,71發彈鼓,火力兇猛,一共生產了600多萬枝,為二戰的勝利立下了汗馬功勞。

還有卡拉什尼科夫(PPK)班用輕機槍,也有使用75發彈鼓供彈方式。

美製的AR系列自動步槍,也推出了100發鞍形彈鼓的供彈方式,彈鼓後面是透明的,可以很方便的觀察剩餘子彈數量。

相對於彈匣,彈鼓的優點是裝彈量大,火力持續性好。但是彈鼓的缺點也很明顯:

1、彈鼓尺寸太大,重量重,而且是圓滾滾的形狀,空間利用率低,不方便攜帶。而彈匣就不一樣了,長長的一條,形狀規整,往單兵攜具裡一插就行了。

2、戰場上磕磕碰碰很正常,彈鼓結構相對複雜,受衝擊變形容易產生供彈故障,而且還很不容易排除故障。

3、如果是機槍,從彈藥的供給和排除故障等方面來看,彈鼓不如彈鏈。而且彈鼓的成本要比彈鏈高得多。

4、大號彈鼓的裝彈時間也比較長,不如彈鏈方便。

所以,單兵使用時,彈鼓不如彈匣。機槍使用時,彈鼓又不如彈鏈實用。彈鼓的使用範圍慢慢變窄,但在某些的時候,彈鼓還是有一定優勢的。


和風漫談


因為中國沒參戰,所以戰場上少見彈鼓?開玩笑,現在全球幾個熱點都大量使用當年中國的出口裝備,81輕機槍是很多第三世界國家的標配,哪隻眼睛看見戰場上少見彈鼓了?

毛子ak集團剛賣出RPK-16班機,95發大彈鼓!美國人打治安戰,基本上不用挪地方,強調火力壓制,空炮支援,當然用彈鏈了。

下面很多關於彈鼓缺點,彈鏈優勢的回答都是扯淡了,屬於光看賊吃肉,不見賊捱打。

彈鼓重,彈鏈輕?撥彈機構的重量算上了嗎?m249空重快7公斤了,好意思和4公斤的95比重量?就算加上一公斤的空彈鼓(實際肯定不到),95也比m249輕兩公斤。75發彈比200發彈輕將近兩公斤。也就是說,遭遇戰中頭75發對射,中方在用6公斤級的武器對美方10公斤級的武器,靈活性差多少?沒概念的話去超市拎兩袋面不付錢就跑,對比拎一袋面,看看保安逮住你的距離差多少。

打了150發彈雙方交換場地,補給上來了彈鼓秒速裝滿,你剩50發的彈鏈是要接在新來的200發彈鏈上嗎?

就6公斤重量而言,機槍手甚至可以快速在多個射口轉移射擊,顯隱目標不好打知道吧。10公斤的裝備,也許更適合美軍的體型。

你再看看7.62口徑的年代,史泰龍身披一身彈鏈一把m60機槍,很威猛是吧?真打起來沒人託著彈鏈就等著卡彈吧。所以史泰龍的經典動作是一手持槍,一手託彈鏈!單手持機槍射擊!實戰中有幾個能做到的?81式單兵操作可是一點兒問題沒有的,95式更是因為無託槍重心靠後的關係,單手夾持射擊很多人都可以做到。

彈鏈可靠性高?印象中伊拉克美軍反饋信息是m249的200發彈鏈經常斷裂,可靠性不如100發彈鏈。這玩意和彈藥關係也很大,印象中有個視頻,m2重機槍訓練,可能是彈藥年頭長了,打幾發就拉一次大栓。

更噁心的是,m249是可以配75或100發C-Mag彈鼓的!萬一作戰環境變化美軍大規模配發彈鼓,跟風吹彈鏈的還要不要臉。




味冷


少,現在只要國家制式軍用武器使用彈鼓的似乎就95槍族的機槍。

彈夾和彈鼓都是自帶動力(彈簧或發條)完成上彈,因此射擊時槍膛是封閉的,可靠性比較好

95班機為了能通過黃河泥沙實驗和與步槍通用彈夾,只能使用彈鼓

通用機槍沒這個要求,開膛射擊,利用後坐力把彈鏈扯進去上彈


ASD趙硯銘


這個話說的不對,現在的戰場上的確是使用彈鼓的武器比較少見了,但是在歷史上,使用彈鼓的武器並不少見。著名的武器就是波波莎衝鋒槍,它的71發大彈鼓成為了它最著名的標誌,而同期英國進口的湯姆森衝鋒槍也是使用100發大彈鼓,包括芬蘭的蘇米衝鋒槍都是使用彈鼓的。

不過現在的戰場上,的確是很少見到大彈鼓了。這個原因可以從志願軍不使用彈鼓的原因來看這個問題,志願軍當時使用的51式衝鋒槍就是波波莎的仿製品。而志願軍在戰鬥中很少使用彈鼓,而且大量使用35發彈匣。

志願軍不使用彈鼓的原因有幾個原因,一個是彈鼓的重量比較大,同時彈鼓的機構比較複雜,容易因為磕碰完成彈鼓變形從而影響輸彈動作,還有就是彈鼓生產對當時的中國來說太複雜了,中國還無法生產,用的彈鼓都是蘇聯的原裝貨,而彈鼓和彈匣都是耗材,用量很大,不能完全依靠進口。

現在來看,彈鼓不常使用的原因就是重量太大,而且由於結構複雜,容易出故障,所以現在使用彈鼓的步槍使用到比較少了。不過對於班用機槍,尤其是中國俄國,中國俄國的班用機槍都是使用重槍管的自動步槍。在這種情況下,班用機槍還是使用彈鼓供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