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16個少數民族的最終去向——蒙古

蒙古族是東北亞主要民族之一,也是蒙古國的主體民族。除蒙古國外,蒙古族人口主要集中在中國的內蒙古自治區和新疆及臨近省份以及俄羅斯聯邦。全世界蒙古族人約為1000萬人,一半以上居住在中國境內。鄂溫克族(2萬7千人)和土族(24萬人)也有時被認為是蒙古人的分支。為先秦時東胡的一部分,由鮮卑演化而來,一直生存到現在

中國歷史上16個少數民族的最終去向——蒙古

漢朝時期,東胡被匈奴的冒頓單于擊敗後,退居烏桓山和鮮卑山,分為烏桓和鮮卑二族。烏桓在被曹操征伐之後衰落,鮮卑一族崛起,在西晉時期鮮卑主要分為段部、慕容部、拓拔部、柔然部等。其中柔然與南北朝時期統治中原北方的北魏拓拔氏多次交戰。柔然被突厥系民族擊敗後,分為南北兩支。柔然的南支逃到遼河上游,成為契丹人的祖先。北支逃到雅布洛諾夫山脈以東、外興安嶺以南的地區,是室韋的祖先。

《舊唐書》有“蒙兀室韋”,“蒙兀” 與“蒙古”是同名異譯,在蒙古語中意為“永恆的火焰”。蒙古諸部中,東蒙古來自室韋諸部,是成吉思汗家族的嫡系後裔。宋朝時期,在蒙古高原上的突厥系民族的統治逐漸衰落,東邊的包括成吉思汗祖先的室韋諸部開始西遷至蒙古高原內部的。室韋諸部在突厥語中稱作韃靼。西部蒙古諸部則在同一時期在由突厥或突厥化的部落的基礎上形成。明朝時東、西蒙古分稱為韃靼和瓦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