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0年前的國寶重器,曾被農民當雞食盆,央視吐槽其造型:肌肉萌


陶鷹鼎,新石器時代後期仰韶文化,1957年被陝西省華縣太平莊農民殷思義在村東犁地時挖出,當時他並不知道自己挖到的是一件國寶,於是他隨手帶回家,做了雞食盆,1958年,北大師生考古隊在華州區發現了著名的泉護村仰韶文化遺址,在挖掘遺址時,聽村民殷思義說自己挖出一件陶器,便交給考古隊,這件6000年前的國寶級文物才得以保存,見於世人,現藏國家博物館

陶鷹鼎,出土於一座成年女性墓葬,通高35.8釐米,整體造型為一隻蹲踞的鷹,前胸為鼎腹,器口開在鷹的背部。體態豐肥,兩翼微微撐起,兩足敦實有力,寬扁的鷹尾下垂落地,與粗大的雙腿做成陶鼎的三個支足,構成“三足鼎立”。鷹的雙目圓睜,周身光潔未加紋飾,喙部呈有力的勾狀。鼎的腹部塑為鷹強壯的軀幹,器口開在鷹的背部,器身上部前段加塑鷹頭,其尖喙和雙目極形象。圓凸的眼睛正視前方,炯炯有神,增添了威猛之勢。

陶鷹鼎的整體象一隻練了健美混身是肌肉的鷹,胖胖的腿既可笑又威武,是中國遠古陶器中最特別的一個,它是六千年前,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的陶塑。仰韶文化以彩陶為最重要特色,器物多是生活用品,陶鷹鼎是唯一一件以鳥類為造型的,目前僅見此一件,是原始製陶工藝的傑作,以陶鷹鼎為首的動物造型陶塑開啟了商代鳥獸形青銅器造型之先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