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屈突通(公元557~628年待考),長安(今陝西西安)人,少數民族,屈突氏,隋末唐初大將,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屈突通的先世為庫莫奚種人,依附鮮卑慕容氏,徙居昌黎(今遼寧朝陽),後家長安。父親屈突長卿,北周時任邛州(治臨邛,今四川邛崍)刺史。屈突通“性剛毅,志尚忠愨,檢身清正,好武略,善騎射。”(《舊唐書·屈突通列傳》)

屈突通之父屈突長卿,是北周的刺史。屈突通自幼性格剛直、堅毅,擅長騎射,且頗好武略。年輕時仕隋為虎牙郎將,後任右親衛大都督。開皇十七年(597),是屈突通仕途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是年二月,隋文帝派遣屈突通到隴西去檢查當地放牧的情況,結果“得隱匿馬二萬餘匹”,文帝大怒,要將太僕卿和一千五百多名管事的官員處死。屈突通聽說後向文帝說:“人命至重,陛下奈何以畜產之故殺千餘人!臣敢以死請!”文帝怒視並且大聲斥責屈突通,屈突通繼續說:“臣一身分死,就陛下丐千餘人命!”文帝這才明白過來,說:“朕之不明,以至於此!賴有卿忠言耳!”從此,屈突通就因敢於直言而得到隋文帝的重任,不久便升任左武侯將軍。屈突通為官正直、嚴厲,即使是親戚犯法也不會寬容。屈突通有弟叫屈突蓋,當時是長安令,也以嚴厲著稱,長安人中流傳有“寧食三鬥艾,不見屈突蓋;寧服三鬥蔥,不逢屈突通。”之語。

大業年間,屈突通和將軍宇文述率部大破楊玄感,因功授左驍衛大將軍。當時隋朝統治殘暴,各地紛紛起兵,而尤以秦、隴一帶為最。煬帝任命屈突通為關內討捕大使。大業十年(614),延安人劉迦論起兵,自稱皇王,建元大世,其眾號稱十萬。屈突通急忙率兵前往鎮壓。兵臨安定稱,屈突通並不進軍,敵軍以為隋軍膽怯。屈突通則宣佈要撤兵,來放鬆敵人的警惕。同時,屈突通暗中率兵前往上郡。起義軍南下,大掠上郡,屈突通趁其不備,發精兵擊之,起義軍大潰。隋軍斬首萬餘,並殺劉迦論。十二年(616),煬帝前往江都,令屈突通率部隨代王楊侑鎮守長安。

李淵起兵後,代王楊侑立刻派屈突通前往駐守重鎮河東。十三年(617)八月,李淵率兵包圍河東。河東“城甚高峻,不易可攻。”屈突通自知不敵李淵,於是利用地利,堅守不出。李淵曾嘗試讓人從城南登城,由於突降大雨而沒有成功。李淵的起義軍久圍河東不下,自然就耽誤了他們進軍長安的計劃。於是,義軍內部便產生了不同意見。裴寂要先取河東,再進長安。李世民主張先攻長安,再克河東。李淵最終決定,自己領兵前往長安,而留下劉文靜等人繼續圍攻河東。

屈突通聽說李淵要攻打長安後,欲入衛長安,於是留下鷹揚郎將堯君素守河東,自己率部前往長安。但在途中遭到劉文靜的阻擊,屈突通只能據守潼關北城。他在此與劉文靜相持一月有餘,曾派部下桑顯和夜襲義軍軍營,被劉文靜、段志玄打退。屈突通的處境日漸困難,有人勸他投降,屈突通說:“吾歷事兩主,恩顧甚厚。食人之祿而違其難,吾不為也!”他常摸著自己的脖子說:“要當為國家受一刀。”李淵希望他能投降,便派他的家僕前往招降,不料被屈突通斬殺。不久,屈突通聽說長安已破,便留下桑顯和據守潼關北城,自己率兵到東都投奔越王楊侗。屈突通一走,桑顯和便以城投降了義軍。

經歷

隋開皇十七年(597年)三月,屈突通任親衛大都督,奉隋文帝楊堅之命到隴西一帶(今甘肅隴西)巡查直屬朝廷的牧群。屈突通秉公執法,共查出兩萬多匹隱馬。隋文帝聞訊後大為震怒,欲將罪臣太僕卿慕容悉達及諸監官一千五百人全部處斬,屈突通於心不忍,便向隋文帝求情:“人命至重,死不再生,陛下至仁至聖,子育群下,豈容以畜產之故,而戮千有餘人?愚臣狂狷,輒以死請。”隋文帝聞後,嗔目而叱之。屈突通再拜,說:“臣一身如死,望免千餘人命。”隋文帝此時方認識到屈突通的心意。於是說:“朕之不明,以至於是。感卿此意,良用惻然。今從所請,以旌諫諍。”(《舊唐書·屈突通列傳》)於是免除了眾人的死罪。

經過這件事,屈突通在隋文帝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日漸重用,升右武侯車騎將軍。屈突通為人正直,秉公辦事,即便是親屬犯法,也依法制裁,決不包庇寬容。當時他的弟弟屈突蓋任長安縣令,也以嚴整而知名。因此民間順口流傳:“寧食三鬥艾,不見屈突蓋,寧服三鬥蔥,不逢屈突通。”(《舊唐書·屈突通列傳》)由此可見人們對他們的敬畏心理。

仁壽四年(604年),隋文帝崩,太子楊廣即位,是為隋煬帝。隋煬帝深知自己的皇位是採取了種種手段奪來的,幾個弟兄對他當皇帝都不滿意。為防止意外,隋煬帝決定將他們分別召回京師,再做處理。隋煬帝便派屈突通持隋文帝璽書去晉陽(今太原市西南)徵漢王楊諒入朝。原來隋文帝曾與楊諒秘密約定:“若璽書召汝,於敕字之傍別加一點,又與玉麟符合者,當就徵。”(《舊唐書·屈突通列傳》)楊諒見到璽書與原約不能驗證,便知已經出事,於是盤問屈突通,屈突通閃爍其詞而不回答,楊諒只得將屈突通放回長安,不久楊諒便起兵造反(參見隋平楊諒之戰)。

大業中期(610年左右),屈突通轉任左驍衛大將軍。大業九年(613)六月,隋開國功臣楊素之子楊玄感趁隋煬帝第二次徵高麗之機,舉兵造反(參見隋平楊玄感之戰)。由於楊玄感不善用兵,錯誤地攻打東都洛陽,結果遭到政府軍的頑強反擊。這時,遠在遼東的隋煬帝已率隋軍主力回師,命虎賁郎將陳稜進攻據守黎陽的元務本,屈突通與左翊衛大將軍宇文述馳援東都。在東萊的來護兒也停止進攻高麗,還師西進,對包圍洛陽的楊玄感形成反包圍態勢。七月二十日,楊玄感接受李子雄、李密的建議,率軍西進,準備奪取關中。至弘農宮(在今河南陝縣)時,耽誤了寶貴的三天時間。待楊玄感軍到達閿鄉(今河南靈寶西北文鄉)時,耽誤了寶貴的三天時間。此時屈突通、宇文述、衛文升、來護兒等各路隋軍已經追上,隋軍且戰且進,一日內三勝。八月初一,隋軍在皇天原(即董杜原,在今河南靈寶縣西北)與楊玄感決戰,大勝,楊玄感僅率10餘騎逃往上洛(今陝西洛南東南)。楊玄感自知大勢已去,乃命楊積善將其殺死,起兵遂告失敗。屈突通以功遷左驍騎衛大將軍。

大業七年(611年)起,在全國各地相繼爆發了部分農民起義(參見隋末農民起義)。在此期間,屈突通作為維護封建統治階級的人,也鎮壓了一些農民起義。大業十年(614年)五月,延安(郡治膚施,今陝西延安東)人劉迦論據雕陰(郡治上縣,今陝西綏德)起兵反隋。自稱皇王,建元大世,有義軍10餘萬,與稽胡劉鷂子義軍呼應。隋煬帝詔屈突通領關內討捕大使,發關中兵進討劉迦論。屈突通率軍進至延安,按兵不動,贏形示弱,並揚言回師,即而潛入上郡(治洛交,今陝西富縣)。劉迦論不明敵情,率部南進,距屈突通軍70裡紮營,分兵絢地。屈突通乘其無備,夜簡精甲襲之,斬殺劉迦論並起義軍萬餘。虜老弱數萬口,並於上郡南山築京觀,起義失敗。此後隋廷政治日益腐敗,各地農民不斷揭幹而起,而隋軍則軍無鬥志,很多將領皆戰死。惟屈突通與農民軍作戰時非常慎重,所以雖然沒有大捷,但是從沒戰敗過。

大業十二年(616年),隋煬帝南下江都宮,屈突通奉命鎮守長安。

在全國農民起義的打擊下,隋王朝的統治已名存實亡。一些貴族豪強、地方官吏乘機起兵,割州據郡,稱公稱王,企圖利用農民戰爭戰果,取隋而代之。在這種形勢下,早有代隋之意的太原留守李淵及其子李世民亦起兵造反。義寧元年(617年)五月,李淵在太原宣告起兵(參見李淵太原起兵)。七月初四,以四子李元吉為鎮北將軍、太原太守,留守晉陽宮,負責太原事宜。初五,李淵統甲士3萬於晉陽誓師出發,併發布檄文,告諭尊立隋代王楊侑之意。爾後沿汾水南下,經雀鼠谷(今山西介休西南、霍縣以北汾河河谷),於十四日進屯賈胡堡(在今山西靈石西南)。隋西京留守、代王楊侑派虎牙郎將宋老生率精兵2萬駐守霍邑(今山西霍縣),另派屈突通率驍果數萬駐河東郡城(今山西永濟西南蒲州鎮),與宋老生遙相呼應,以拒李淵。八月初三,李淵計誘宋老生出城,兩路夾擊,大敗隋軍,佔領霍邑,打開了進軍關中通道(參見霍邑之戰)。

李淵軍攻取霍邑後,沿汾水南下,佔臨汾,克絳郡(治正平,今山西新絳),於十五日進至龍門(今山西河津西北)。屈突通率軍數萬屯守河東(郡治河東,今山西永濟西南),準備阻止李淵軍入關。時李淵軍司馬劉文靜引突厥大將康鞘利率兵500馬2000匹趕到,使李淵兵力大增。十八日,李淵軍到汾陰(今山西萬榮西南),招撫關中農民軍首領孫華。二十四日,命其先行渡過黃河,並派左、右統軍王長諧、劉弘基及左領軍長史陳演壽、金紫光祿大夫史大柰率步騎兵6000渡河至梁山(今陝西韓城西北)紮營,以待大軍。

此時屈突通的處境非常艱難,正如李淵所分析的那樣:“屈突通精兵不少,相去五十餘里,不敢來戰,足明其眾不為之用。然通畏罪,不敢不出。若自濟河擊卿等,則我進攻河東,必不能守;若全軍守城,則卿等絕其河梁:前扼其喉,後拊其背,彼不走必為擒矣。”(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八十四》)九月初,屈突通派虎牙郎將桑顯和率數千名士卒乘夜襲擊王長諧等軍,起初進展順利。但孫華、史大柰率輕騎從側後襲擊桑顯和軍,桑軍敗回河東。初十,李淵率諸軍包圍河東。但河東城高險峻,加上屈突通又善於守城,使李淵軍難以很快攻下。李淵只好留一部兵力繼續圍城,親率主力於十二日渡河西進,威逼關中。

屈突通聞知李淵入關,大懼,乃命鷹揚郎將堯君素代理河東通守,親率幾萬人自武關(今陝西丹鳳東南)出藍田(今陝西蘭田)回救長安,至潼關(今潼關東北黃河南岸)附近,被劉文靜部阻遏,不得進。時隋將劉綱守衛潼關,屯軍都尉南城,屈突通欲與劉綱合兵,李淵軍左統軍王長諧率部搶先襲佔都尉南城,斬殺劉綱,屈突通被迫退守都尉北城。李淵又派部將呂紹宗等人進攻河東,未能攻克。

屈突通在此與劉文靜相持月餘,急於進軍,便派桑顯和夜襲劉文靜軍營。桑顯和率軍攻破二柵,惟劉文靜一柵久攻不下。桑顯和率軍再戰,李淵軍死數千人,並箭射劉文靜,使其士氣大減,已露敗相。此時桑顯和卻因軍士疲憊,停止進攻,就地開飯。劉文靜抓住戰機,派兵重起營柵。時有遊軍數百騎自南山擊隋軍背,三柵之兵也吶喊而出,前後夾擊,桑部全軍覆沒,桑顯和僅以身免。

此戰後,屈突通的處境愈加窘迫。有人勸屈突通投降,屈突通哭道:“吾蒙國重恩,歷事兩主,受人厚祿,安可逃難?有死而已 !”有時屈突通還摸著自己的脖子說:“要當為國家受人一刀耳!”屈突通慰勞勉勵將士時,沒有不痛哭流涕的,大家對此也很感動。此時已李淵攻佔長安,並派其家僮去招降屈突通,屈突通當即將家僮殺死。屈突通聞長安已失,家屬都被李淵所俘,便命桑顯和鎮守潼關,自率主力東去,準備去洛陽投奔王世充。屈突通剛走,桑顯和便獻潼關降於劉文靜。劉文靜派副將竇琮、段志玄等率精騎與桑顯和去追擊屈突通。屈突通在稠桑(今河南靈寶北黃河南岸)為劉文靜軍追上。屈突通遂結陣自守。竇琮派屈突通的兒子屈突壽去勸說他,屈突通罵道:“昔與汝為父子,今與汝為仇讎 。”並命左右射之。此時桑顯和對屈突通的部眾說:“京師陷矣,汝並關西人,欲何所去?”眾人聞聽此言,皆扔掉兵器投降。屈突通見大勢已去,下馬向東南方向(指揚州)再三跪拜,並號哭道:“臣力屈兵敗,不負陛下,天地神祗,實所鑑察 。”遂被迫歸降,擒送長安。與李淵見面後,李淵問道:“何相見晚耶?”屈突通哭道 :“通不能盡人臣之節,力屈而至,為本朝之辱,以愧代王。”李淵對他的行為讚賞不已:“隋室忠臣也。”(《舊唐書·屈突通列傳》)下令將屈突通釋放,並授兵部尚書,封蔣國公,為秦王李世民行軍元帥長史。

屈突通歸降後,即奉命到河東城下招降堯君素歸降,堯君素看到屈突通,欷不自勝,屈突通也淚溼衣襟。他對堯君素說:“吾軍已敗,義旗所指,莫不響應,事勢如此,卿宜早降。”但堯君素態度堅決:“公為國大臣,主上委公以關中,代王付公以社稷,柰何負國生降,乃更為人作說客邪!公所乘馬,即代王所賜也,公何面目乘之哉!”屈突通嘆息道:“籲,君素,我力屈而來!”但堯君素不聽,說道:“方今力猶未屈,何用多言!”(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八十四》)屈突通無奈,只好退走。後堯君素堅守河東郡至唐武德元年(618年)十二月,河東城因糧食乏絕,人不聊生,男女相食,眾心離散,堯君素為手下所殺,其眾降唐。

武德元年五月二十日,李淵在長安稱帝,建立唐朝,是為唐高祖。唐朝當時勢力已超過當時任何一個割據集團,但由於政權初立,其他勢力並不聽從於唐廷。割據隴西的薛舉即於六月攻唐涇州(治安定,今甘肅涇川北涇河北岸),威脅關中。七月,薛舉突然病亡,其子薛仁杲繼位。八月,李淵命李世民率軍進攻薛仁杲(參見李世民擊滅薛舉父子之戰),屈突通作為李世民的行軍元帥長史,也隨軍出戰。李世民於十一月在淺水原大敗薛仁杲軍,斬首數千級,並乘勝追擊,包圍折摭城,迫降薛仁杲(參見淺水原之戰)。時珍寶堆積如山,諸將皆爭相奪取之,而屈突通卻秋毫不犯。唐高祖聞知此事後,對屈突通說:“公清正奉國,著自終始,名下定不虛也。”(《舊唐書·屈突通列傳》)特賜金銀六百兩、彩物一千段。

正當唐謀進兵中原,劉武周在突厥支持下向唐河東發動進攻。武德二年(619年)四月至九月,劉武周攻城略地,多次擊敗唐朝援軍,關中震駭。十一月,李世民率兵征討劉武周(參見柏壁之戰),屈突通也隨軍前往。至武德三年(620年)四月,劉武周軍戰敗,李世民率軍追擊,數次大敗其軍,徹底消滅劉武周割據勢力。此時劉武周大將尉遲敬德前來歸降,尉遲敬德作戰勇猛,多次戰敗唐軍,李世民對尉遲敬德的歸降非常高興。但屈突通怕尉遲敬德會反覆,所以出於李世民的安全,多次向李世民提起此事。後來劉武周部將大多又叛唐而去。唐軍諸將懷疑尉遲敬德也會叛離,將他囚禁在軍中,屈突通與尚書殷開山又向李世民進言道:“敬德初歸國家,情志未附。此人勇健非常,縶之又久,既被猜貳,怨望必生。留之恐貽後悔,請即殺之。”(《舊唐書·尉遲敬德列傳》)雖說李世民未聽屈突通之言,但對屈突通的忠心還是非常感動的。

唐軍在河東作戰期間,東方局勢不斷變化。洛陽王世充於武德二年四月稱帝,國號鄭,利用唐軍無暇東顧之機,奪取了唐在河南的部分州縣;河北竇建德實力增強,多次擊敗在河北的隋、唐軍(參見竇建德起義)。於是唐高祖決定進兵中原,採用先鄭後夏(竇建德已稱夏王)、各個擊破的方略,於七月命李世民領8總管25將,統兵8萬餘東擊王世充(參見洛陽、虎牢之戰)。屈突通以本官判陝東道行臺僕射,從李世民討王世充。當時屈突通的兩個兒子們都在洛陽,唐高祖想探時他的心意,便函對他:“東征之事,今以相屬,其如兩子何?”屈突通回答說通對曰 :“臣以老朽,誠不足以當重任。但自惟疇昔,執就軍門,至尊釋其縲囚,加之恩禮,既不能死,實荷再生。當此之時,心口相誓,暗以身命奉許國家久矣。今此行臣願先驅,兩兒若死,自是其命,終不以私害義 。”唐高祖嘆息道 :“徇義之夫,一至於此 !”(《舊唐書·屈突通列傳》)

七月二十九日,李世民攻佔東都外圍重地慈澗(在,今河南洛陽市西),王世充退保東都。李世民決定先掃清洛陽外圍然後攻城。九月二十一日,李世民率500騎兵巡視戰場,至魏宣武帝陵(洛陽北邙山上)時,被突然而至的王世充所率萬餘(一說數萬)步騎兵包圍。王世充驍將單雄信挺槊直逼李世民,唐將尉遲敬德及時躍馬大呼,橫刺單雄信落馬,王世充軍稍退。尉遲敬德護衛李世民殺出重圍。此時屈突通已聞訊率大隊唐軍趕到,大敗王世充軍,活捉其冠軍大將軍陳智略,斬首1000餘級(一說3000餘級),俘排稍兵6000,王世充隻身逃脫。

武德四年(621年)正月,屈突通與贊皇公竇軌帶兵巡營,猝與王世充軍遭遇,交戰不利,李世民即率玄甲隊(由李世民選千餘精銳騎兵,皆著黑衣黑甲,分左右隊,由驍將秦叔寶、程知節、尉遲敬德、翟長孫統領,號稱玄甲隊。每次衝鋒陷陣,李世民都披上黑甲親率玄甲隊作為先鋒,伺機進擊,所向披靡,敵人畏懼。)馳赴救援,大敗王世充軍,俘其騎將葛彥璋,斬俘6000餘人,王世充逃回洛陽。

二月十三日,李世民移軍青城宮(今洛陽市西北),營壘未就好,壬世充即率軍2萬出洛陽方諸門,憑藉舊馬坊牆垣溝塹,依託谷水抵禦唐軍。唐諸將皆懼。李世民登北魏宣武帝陵觀察敵情,見王世充悉眾而出,遂抓住戰機,命屈突通率步卒5000渡谷水進擊,並令其“兵交則縱煙”。交兵後,屈突通令部下放煙,李世民見煙起,親率騎兵南下,與屈突通合力奮擊。王世充也率部殊死抵抗,其部多次被唐軍衝散,又迅即聚合。雙方激戰半日,王世充被迫退兵。李世民縱兵追擊,直到城下,斬俘7000人(一說斬俘8000人;一說斬數千人,俘5000餘人),趁勢包圍洛陽。王世充只得據城自守。

在三年十一月,唐軍將要圍攻洛陽時,王世充便派使者向竇建德求救。竇建德遂於四年三月率10餘萬大軍西援洛陽,進屯虎牢(今河南滎陽西北汜水鎮西)東廣武山,並在板渚(今河南滎陽高村西北牛口峪附近黃河南岸)築宮,與王世充相呼應,威脅唐軍側背。面對洛陽堅城未下、竇軍驟至的危急情況,李世民召集眾將商議對策。屈突通、和蕭璃、封德彝等多數人認為:“吾兵疲老,世充憑守堅城,未易猝拔,建德席勝而來,鋒銳氣盛,吾腹背受敵,非完策也,不若退保新安,以承其弊。”(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八十九》)但李世民最終採納了宋州刺史郭孝恪、記室薛收的建議,決定擴大戰役範圍,採用圍城打援的戰法,以求“一舉兩克”。命屈突通隨齊王李元吉繼續圍困洛陽,親率精兵步騎3500人進駐虎牢。同時李世民還將自己的衛兵半數兵力分給屈突通,以保護李元吉。

五月,李世民在虎牢之戰中全殲竇建德援鄭大軍,唐軍主力旋即回師洛陽,王世充見大勢已去,被迫於五月初九率太子、群臣等2000餘人投降。此戰的勝利,為唐最終統一全國取得了關鍵性的勝利。屈突通-第一,不久拜陝東大行臺右僕射,鎮守洛陽。

幾年後,召屈突通回朝拜為刑部尚書。屈突通以不熟悉法律條文為由,再三辭謝,後轉為工部尚書。

從太原起兵到統一全國過程中,李世民屢建奇勳,威望很高,並形成了以秦王府謀士和勇將為核心的實力雄厚的政治集團,屈突通即為其中一員,對太子李建成構成嚴重威脅。李建成為保住太子地位及皇位繼承權,與齊王李元吉結交,共同反對李世民。李世民得知李建成欲於為李元吉餞行時殺害他,遂與文臣武將商議,決定先發制人。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四日清晨,李世民率屈突通、長孫無忌、尉遲敬德、房玄齡、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侯君集、程知節、秦叔寶、段志玄、張士貴等發動玄武門(長安太極宮北面正門)政變(參見玄武門事變),伏殺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初七,李淵立李世民為皇太子。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擔心洛陽發生-,派屈突通馳赴洛陽,以檢校行臺僕射之職鎮守洛陽。

八月初八,李淵退位。初九,李世民即皇帝位,是為唐太宗。十月,唐太宗大封功臣,屈突通因功賜封食邑六百戶。

貞觀元年(627年),行臺制度被廢除,屈突通為洛州都督,進左光祿大夫。貞觀二年(628年),屈突通病逝,享年七十二歲。唐太宗痛惜良久,贈予尚書右僕射,諡忠。屈突通有二子:屈突壽、屈突詮,屈突壽襲爵。後唐太宗至洛陽,想起屈突通的忠節之事,拜屈突詮為果毅都尉,並賜予糧食布帛表示撫卹。屈突詮後官至瀛州(治河間,今屬河北)刺史。屈突詮子屈突仲翔,唐中宗神龍年間(705—707年)亦為瀛州刺史。

貞觀十七年(643年)二月二十八日,唐太宗命人畫二十四功臣圖於凌煙閣,皆真人大小,屈突通名列其中,位於第十二名。

貞觀二十三(649年)年,屈突通與房玄齡配列太宗廟庭;唐高宗永徽五年(654年)三月十四日,高宗李治重新追贈屈突通為司空。

屈突通仕隋為虎賁郎將。(隋)文帝命覆隴西牧簿,得隱馬二萬匹,帝怒,收太僕卿慕容悉達、監牧官史千五百人,將悉殊死。通日:“人命至重,死不復生。陛下以至仁育四海,豈容以畜產一日而戮千五百士?”帝叱之,通進頓首日:“臣願身就戮,以挺眾死。”帝寤,日:“朕不明,乃至是。今當免悉達等,旌爾善言。”遂皆以減論。擢左武衛將軍。蒞官勁正,有犯法者,雖親無所回縱。其弟蓋為長安令,亦以方嚴顯。時為語曰:“寧食三鬥艾,不見屈突蓋;寧食三鬥蔥,不逢屈突通。”

秦、隴盜起,授關內討捕大使。安定人劉迦論反,眾十餘萬據雕陰。通發關中兵擊之,次安定,初不與戰,軍中意其怯。通陽言旋師,而潛入上郡。賊未之覺,引而南,去通七十里舍,分兵徇地。通候其無備,夜簡精甲襲破之。後隋政益亂,盜賊多,士無鬥志,諸將多覆。通每向必持重,雖不大克,亦不敗負。

高祖(唐高祖李淵)起,代王遺通守河東,戰久不下,高祖留兵圍之,遂濟河,破其將桑顯和於飲馬泉。通勢蹙,或說之降,日:“吾蒙國厚恩,事二主,安可逃難?獨有死報爾f,'每自摩其頸日:“要當為國家受人一刀!”俄聞京師平,家盡沒,乃留顯和保潼關,率兵將如洛。既行。而顯和來降。.劉文靜遺竇琮、段志玄精騎追及於稠桑,通結陣拒之。琮縱其子壽往諭使降,通大呼日:“昔與汝父子,今則仇也!”命左右射之,顯和呼其眾日:“京師陷,諸君皆家關西,何為復東?”眾皆舍兵。通知不免,遂下馬東南向,再拜號哭日:“臣力屈兵敗,不負陛下。”遂被禽,送長安。帝勞日:“何相見晚邪?”泣曰:“通不能盡人臣之節,故至此.為,本朝羞。”帝日:“忠臣也!”釋之,授兵部尚書、蔣國公,為秦王行軍元帥長史。

從平薛仁果,時賊珍用山積,諸將爭得之,通獨無所取。帝聞,日:“清以奉國,名定不虛。”判陝東道行臺左僕射。從討王世充。時通二子在洛,帝日:“今以東略屬公,如二子何?”通日:“臣老矣,不足當重任。然疇昔陛下釋俘累,加恩禮,以蒙更生,是時口與心誓,以死許國。今日之行,正當先驅,二兒死自其分,終不以私害義。”帝太息曰:“烈士徇節,吾今見之。”

贊日:屈突通盡節於隋,而為唐忠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