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度假區有漁村,賓館林立還有「配套」服務,大學生成消費主體


雲南滇池,高原上的明珠。數千年滄海桑田,五百里奔流澎湃,是春城旅遊的標誌性景點

隨著歷史的變遷,旅遊的發展,原先滇池邊上的溼地草海,水田漁村,早已被鋼筋水泥,公路樓盤取代了。1992年,滇池海埂街道和大漁街道建成了國家旅遊度假區

在光鮮亮麗的度假區主街道後面,一個簡陋的小村隱匿其中。幾十年前靠打漁種田為主的漁戶村,現在已無漁可打,無田可種,成為城市的一個社區了

和許多城市裡的村子一樣,漁戶村街道狹小,單車和摩的是主要的交通工具

雖然已經社區化管理,但村裡少數居民還保留著原先的鄉村習慣,在空地室外架爐升灶

整個村子,本地村民很少看得見。倒是有很多大學生模樣的年青人三五成群,遊弋在街頭

原來,和村子馬路之隔的就是雲南大學海埂校區。便利的城市小村,吸引著大學生紛湧而至,儼然已成為大學校區的一部分

飯店、賓館、網吧、培訓機構隨處可見。村子裡的生意經,無不圍繞著大學生的學習生活

年青人對各項技能的需求不斷增長,連照像沖印店都開始兼業駕校報名,生意十分火爆

吃,是不可或缺的。沙縣小吃、黃燜雞、拉麵、雲南煮品,各地美食小吃應有盡有,充分滿足學生們千變萬化的味口

餐館飯店,經常被學生佔滿。熱熱鬧鬧,直至深夜

和飯店相比,更能產生效益的卻是住宿行業。街道小巷,各種賓館酒店,層壘屋疊,令人眼花瞭亂

酒店的目標群體主要是大學生。推出了各種各樣,價格不一的房間。有的是提供給單個學生的備考房

更多的是面向情投意合年青學子的獨立空間

經常可以看到,男生在酒店門口左顧右盼,小心翼翼等待辦理入住。而害羞的女生就遠遠躲在別處,緊張而期待。這也許是新生特有的舉動吧

當然,細心的經營者也會在酒店邊,小巷裡見縫插針,提供“配套”服務。儘可能多賺大學生一些

大學生旺盛的消費能力,帶動了整個漁戶村的商業。原先的當地村民,因為舊有的改造補償,或多或少都已富裕。現在更是樂得將房屋租給外地人經營酒店飯館。自己悠哉遊哉,打牌閒聊,坐收租利

和當地村民普遍閒散無憂相比,作為消費者的大學生們,卻呈現出不同的生活軌跡。有的學生樂於休閒,直到清晨,才睡眼惺鬆,提溜著早點趕回學校

而有的大學生卻利用課餘時間,早早精神抖擻從學生宿舍趕到漁戶村的早點店勤工儉學,為日後積累經驗

物換星移,人來人往,大學生活四年即逝。那些大學生活的記憶,是否也將隨著歲月長河而漸漸消逝呢?讀者朋友,有哪些求學的經歷仍能讓你記憶猶新,請分享在評讓區,讓我們一起懷舊那青春年月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