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指定學生必修古文(8):《論語·衛靈公篇》原文、譯文

教育部指定學生必修古文(8):《論語·衛靈公篇》原文、譯文

衛靈公問陳於孔子。孔子對曰:“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明日遂行。

譯文:衛靈公向孔子詢問軍隊列陣(陳:通‘陣’)之法。孔子回答說:“祭祀方面的事情,我還聽說過;用兵打仗的事,從來沒學過。”第二天,孔子便離開了衛國。

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譯文:孔子在陳國沒有糧食充飢,跟隨他的人病倒了,沒有辦法起床。子路帶著怒氣來見孔子,說:“君子也有走投無路的時候嗎?”孔子說:“君子走投無路時仍然堅持原則,換了是小人,就胡作非為了。”

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

譯文:孔子說:“賜啊,你以為我是廣泛學習,並且記住各種知識的人嗎?”子貢回答說:“是啊,難道不是這樣的嗎?”孔子說:“不是的,我用一箇中心思想來貫穿所有的知識。”

子曰:“由!知德者鮮矣。”

譯文:孔子說:“由啊,懂得‘德’的人太少了。”

子曰:“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譯文:孔子說:“無所事事而治好天下的人,大概就是舜吧?他做了什麼呢?只是以端莊恭敬的態度,坐在王位罷了。”

子張問行。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立,則見其參於前也,在奧則見其倚于衡也,夫然後行。”子張書諸紳。

譯文:子張請教怎樣可以行得通。孔子說:“說話真誠而守信,做事踏實而認真,即使到了南蠻北狄這些外邦也可以行得通。說話不誠而無信,做事虛浮而草率,即使在自己本鄉本土,難道可以行得通嗎?站的時候,要好象看到這幾個字排列在眼前,坐在車中,要好象看到這幾個字展現在橫木上,這樣才能夠行得通。”子張把這句話寫在大衣帶上。

子曰:“直哉史魚!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

譯文:孔子說:“史魚真是正直啊!國家上軌道的時候,他的言行像箭一樣直;國家不上軌道的時候,他的言行也像箭一樣直。蘧伯玉也真是一位君子啊!國家上軌道的時候就出來做官,國家不上軌道就把自己的本領藏起來。”

子曰:“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譯文:孔子說:“可以同他談話,卻不去同他談話,這樣就錯過了人才;不可以同他談話,卻去同他談話,這樣就浪費了言詞。明智的人既不錯過人才,也不浪費言詞。”

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譯文:孔子說:“有志者與行仁者,不會為了活命而背棄人生理想,卻肯犧牲生命,來成全人生理想。”

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向,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譯文:子貢請教怎樣走上人生正途。孔子說:“工人想要做好他的工作,一定要先磨礪他的器具。你住在一個國家,要侍奉大夫之中賢良卓越的,要結交士人之中努力行仁的。”

顏淵問為邦。子曰:“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樂則韶舞。放鄭聲,遠佞人。鄭聲淫,佞人殆。”

譯文:顏淵向孔子請教怎樣治理國家。孔子說:“用夏朝的歷法,乘殷朝的車子,戴周朝的禮帽,奏韶和武樂。禁絕鄭國的樂曲,疏遠花言巧語的人。鄭國的樂曲浮靡不正派,花言巧語的人太危險。”

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譯文:孔子說:“一個人不做長遠的考慮,一定會有很快就來到的煩惱。”

子曰:“已矣乎!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譯文:孔子說:“算了吧!我還沒有見過喜歡美德如同喜歡美貌的人。”

子曰:“臧文仲其竊位者與!知柳下惠之賢而不與立也。”

譯文:孔子說:“臧文仲是一個竊取名位的人吧!明知柳下惠是個賢良的人,卻不舉薦他。”

子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也。”

譯文:孔子說:“責備自己多,而責備別人少,就可以遠離怨恨了。”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譯文:孔子說:“不說‘怎麼辦,怎麼辦’來提醒自己的人,我對他也不知道怎麼辦才好。”

子曰:“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

譯文:孔子說:“一群人整天相處在一起,說的是無關道義的話,又喜歡賣弄小聰明,實在很難走上人生正途。”

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譯文:孔子說:“君子以道義為內心堅持的原則,然後以合理的方式去實踐,用謙遜的言詞說出來,再以誠信的態度去完成,這樣做,真是個君子呀!”

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譯文:孔子說:“君子只怕自己沒才能,不怕別人不知道自己。”

子曰:“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譯文:孔子說:“君子擔憂的是,過世以後自己的名聲與作為不相稱(名氣大於作為,有名無實)。”

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譯文:孔子說:“君子要求的是自己,小人要求的是別人。”

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譯文:孔子說:“君子自重而不與人爭鬥,合群而不成幫結派。”

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譯文:孔子說:“君子不因為一個人話說得好就提拔他,也不因為一個人操守不好就漠視他的話。”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教育部特別指定)

譯文:子貢向孔子請教:“有沒有一個字可以讓人終身奉行的呢?”孔子說:“應該是恕吧!自己所不想要的一切,就不去加在別人身上。”

子曰:“吾之於人也,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譯文:孔子說:“我對於別人,詆譭過誰?讚美過誰?如果有所讚美的,必定是曾經考驗過他的。這樣的人,就是使夏、商、週三代能夠直道而行的原因。”

子曰:“吾猶及史之闕文也。有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

譯文:孔子說:“我還能夠看到史書存疑的地方。有馬的人先借給別人使用,這種精神,今天沒有了吧?”

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譯文:孔子說:“動聽的言詞,足以混淆道德判斷。小事情不能忍耐,就會攪亂大的計劃。”

子曰:“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

譯文:

孔子說:“大家都厭惡他,我一定要考察他;大家都喜歡他,我也一定要考察他。”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譯文:孔子說:“人,可以弘揚人生理想,而不是靠人生理想來弘揚人。”

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譯文:孔子說:“有了過錯卻不改正,那才叫做過錯呀。”

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譯文:孔子說:“我曾經整天不吃,整夜不睡,全部時間用於思考,可是沒有什麼益處,還不如去學習。”

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

譯文:孔子說:“君子追求的是人生理想而不是衣食無缺。認真耕田自然得到了食物,認真學習自然得到了俸祿。君子掛念的是人生理想,而不是貧困生活。”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莊以涖之,則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莊以涖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

譯文:孔子說:“憑藉聰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但仁德不能保持它;就是得到了,也一定會失去。憑藉聰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仁德可以保持它。不用嚴肅態度來治理百姓,百姓就不會恭敬。聰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仁德可以保持它,能用嚴肅態度來治理百姓,但動員百姓時不照禮的要求,那也是不完善的。”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譯文:

孔子說:“君子不能讓他們做那些小事,但可以讓他們承擔重大的使命;小人不能讓他們承擔重大的使命,但可以讓他們做那些小事。”

子曰:“民之仁也,甚於水火。水火,吾見蹈而死者矣,未見蹈仁而死者也。”

譯文:孔子說:“百姓需要走上人生正途,勝過需要水與火。為了得到水與火,我見過有人犧牲了生命,但是卻不曾見過有人為了人生正途而死的。”

子曰:“當仁,不讓於師。”

譯文:孔子說:“遇到人生正途上該做的事,即使對老師,也不必謙讓。”

子曰:“君子貞而不諒。”

譯文:孔子說:“君子固守正道,而不拘泥於小信。”

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後其食。”

譯文:孔子說:“事奉君主,先認真辦事而把所得報酬的事放在後面。”

子曰:“有教無類。”

譯文:孔子說:“我在教學時一視同仁,不會區分學生的類別。”

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

譯文:孔子說:“人生理想不同的話,不必互相商議。”

子曰:“辭達而已矣。”

譯文:孔子說:“言辭能清楚地表達就可以了。”

師冕見,及階,子曰:“階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師冕出,子張問曰:“與師言之道與?”子曰:“然;固相師之道也。”

譯文:一個叫冕的樂師(盲人)來拜見孔子,走到臺階前,孔子說:“這是臺階。”走到坐席旁,孔子說:“這是坐席。”大家坐定之後,孔子告訴他說:“某人在這裡,某人在這裡。”師冕告辭走了,子張請教說:“這是與盲者(樂師)說話的方式嗎?”孔子說:“對的,這確實是與盲者說話的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