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時代,校園也正逐步信息化

互聯網時代,校園也正逐步信息化

當前的信息化理念、信息化思路、信息化實踐正在轉變,“互聯網+”時代校園信息化工作的有效推進將圍繞著用戶、業務、數據、應用展開。

01、以用戶服務為中心

以用戶服務為中心,是校園信息化工作的要求,也是體現“以人為本”教育發展理念的要求,要充分考慮在極度扁平化的網絡環境下如何規劃信息化工作。以“用戶”為中心體現在兩個層面上:

以用戶的需求為中心

校園信息化的用戶群發生了由部門到個體、由局部到全部的變化,自然用戶的需求也由原來的單一到現在的多樣,由原來的“要我用”到現在的“我要用”,需要信息化工作者密切關注用戶需求、跟蹤分析用戶需求進而引導激發用戶需求,在尊重用戶需求的基礎上合理規劃需求。用戶需求是信息化工作的開始,也是衡量信息化工作是否“在軌”的重要指標。

互聯網時代,校園也正逐步信息化

以用戶的體驗為中心

用戶體驗良好的前提是對用戶的深刻理解和準確描述,在整個校園信息化工作中有各種角色的用戶,教職工、學生、校領導、管理人員、服務人員等,要考察用戶的全生命週期,建立針對角色用戶的節點模型,個性化的服務模型決定了用戶的體驗和服務的質量,也決定了信息化服務的生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02、以業務融合為主線

在信息化應用組織分割、條塊分割的狀況下,如何重新規劃業務流程、重新封裝業務功能是當下要解決的關鍵問題,業務是根本基礎,業務是主線牽引,應用建設要遵循業務的本質,採用面向服務的架構及相關技術進行業務融合。

原有業務應用碎片化

要拋開組織機制枷鎖,將原有業務系統功能進行碎片化、細粒度化,跨越部門職責權限,重新梳理業務處理的真正流程,將碎片化功能接入服務管理平臺轉變為“服務”的形式進行統一管理。

互聯網時代,校園也正逐步信息化

組建業務流程柔性化

根據梳理出來的業務流程建立靈活可變的流程模型,當事務處理過程發生變化時,流程模型可以快速地響應支持,將流程模型注入服務管理平臺,用於服務的審批和授權。

封裝業務功能輕型化

根據流程模型進行服務裝配,將裝配完成後的輕應用推送給個人用戶。當前業務流程規劃要保持適度適中原則,流程過於細緻會產生大量輕應用,流程過於粗獷又達不到業務融合的目的。

03、以數據分析為支撐

雲計算技術可以將校園中的結構化、半結構化以及非結構化數據組裝起來,通過大數據挖掘等分析技術,在網絡空間中建立校園的虛擬映像,以便從多個層面來把控學校的運行情況。

數據分析對教育教學有支撐作用

通過對學生圖書借閱、選課、考試成績等的分析,可以發現學生培養工作中的問題和不足,進而調整優化;通過對學生資源獲取、在線學習情況等情況的分析,可以發現教學中的重點、難點,進而改進教學內容。

數據分析對校園生活有引導作用

通過對教室、自習室等基礎設施熱力圖的分析,可以發現學生集中位置,從而避開熱點尋找合適的學習地點;通過對社團活動的分析,就可以發現熱點社團、冷門社團,從而根據自己興趣有目的地參與。

互聯網時代,校園也正逐步信息化

數據分析對管理服務有預測作用

通過對一卡通消費數據的分析,就可以發現生活有困難的學生,進而有目標有針對性地去幫助解決;通過對電力、熱力等基礎設施的數據分析,就可以發現學校的能源結構;通過對教師教學、科研等綜合情況的分析,就可以發現教師的發展方向,主動為教師提供急需的空間和資源。數據在學校的綜合利用,既可以影響學生、教師,也可以為管理層提供科學規劃和決策支持。

04、以提升應用為目標

信息化工作要拉近用戶與應用的距離,增加用戶與應用的親和度,提升用戶對校園信息化的黏性,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角色決定應用內容

當前用戶登錄應用系統看到的功能是一致的,只不過根據權限有的功能可以使用有的功能不能使用。要提升應用的信度和效度,不做“無用功”,就必須推送與用戶角色適配的輕應用。

互聯網化應用模式

移動互聯網時代,人的工作、學習、生活是實時“在線”的,要提升信息化應用效果,就要保證應用的實時響應,通過短信、郵件、推送、微信、釘釘等多種方式讓信息“零時差”直達用戶。

互聯網時代,校園也正逐步信息化

用戶參與應用評價

現有的信息化應用中少對應用本身以及應用提供者進行的評價,用戶在應用中的參與感差、積極性不高。要提升應用的深度和廣度,就要賦予用戶在業務應用中的“主人翁”地位,用戶可以發起一個事務處理流程,可以查看事務處理的過程,可以對辦事人員進行催促,可以對處理結果提出意見,還可以對業務應用進行評價,這樣才能切實衡量應用服務的質量,進而達到提升應用的目標。

互聯網時代,校園也正逐步信息化

總之,校園信息化工作是一項很接地氣的工作,一味地追時髦趕潮流炒作概念、過度包裝,只會造成外表的鮮亮、內裡的哀怨,也只會留下信息化是 “砸錢”這樣的負面印象。

信息化工作還是要從學校用戶出發、從現有業務出發、從已有應用出發,找尋用戶需求與應用服務之間的差距,理解用戶的行為與體驗,借力新理念、新技術、新平臺觸達傳統信息化服務痛點,激發用戶積極性,建立用戶與應用間的密切關係,形成信息化有效推進的正向合力,最終提升校園信息化工作的品質和效率。

互聯網時代,校園也正逐步信息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