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二連三」鍛造金字招牌——四川達州市三產融合發展之路

位於大巴山南麓的四川省達州市,山地、丘陵佔比超過98%,最高處與最低處海拔高差達2000餘米,立體氣候特徵明顯。獨特的生態自然資源也孕育了豐富的農業資源。

達州農業在川內歷來舉足輕重:糧食產量位居全省第二,牛肉產量居省內農區第一,地標產品數量全省第一,休閒農業實體數量全省第一……

近年來,達州農產品加工業發展迅速,全市規模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已達148家,其中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4家,為全川僅有的三個全國農產品加工業示範基地之一。

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在達州也異軍突起,現代農業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勢頭十分強勁。不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產業佈局思路,都集中體現了“抓二帶一促三”的思路。開江縣成功打造兩萬畝“稻田+”田園綜合體,並計劃3-5年內擴大至12萬畝,農業產值達10億元,一二三產融合綜合產值達到50億元。

得天獨厚好環境,好山好水出好物

在宣漢縣毛壩鎮天平村,站在觀景平臺上放眼四望,莽莽蒼蒼的松柏林中,早年那一綹綹荒蕪坡地被一片片枝繁葉茂的李子樹覆蓋,這便是橫跨天平、冒尖、大堰灘等村的5000餘畝李子園。

天平村曾是毛壩鎮最窮的貧困村,幾乎所有的年輕人都外出務工。該村村民羅懷安早年在廣東打工,後來從事電商掙了些錢,2015年10月回到家鄉流轉了300餘畝荒地種青脆李。

2016年春節,已在深圳、上海等地頗有成就的鄰村村民饒猛來到羅懷安的李子園,商量一起幹,把高山青脆李做大做強,基地面積至少要擴大到5000畝。

2016年4月,兩人成立了四川松柏生態農業有限公司,逐步吸納返鄉年輕人到公司擔任骨幹,並廣泛發動群眾到公司務工。整個園區全部投產預計在2020年,到豐產期,每年產量將達1000萬斤以上,產值超過1億元。採摘季節預計每天用工量會超過千人。

“我們已成功拿到A級綠色食品認證,並註冊了‘勤巴脆李’商標,走綠色有機品牌之路;下一步,公司將帶動幾個村的農戶利用自家承包地種植,公司提供種苗、有機肥及技術指導幷包收購,再發展5000畝,保證每戶年收入5萬元左右。”羅懷安說。

來到大竹縣團壩鎮九龍潭一帶,這裡林木蔥鬱,飛瀑繞林,清溪環流,雲霧蒸騰,是一個種茶的好地方。這裡從2011年起,逐漸發展起一片6000餘畝的白茶基地。

“浙江安吉白茶早已馳名中外,四川大竹也產白茶,卻知者甚少;大竹白茶品質更優於安吉白茶,恐怕知者就更少了。”大竹縣茶葉(白茶)產業發展中心有關負責人說。

大竹白茶源於浙江安吉。這背後的一段佳話離不開一個重要人物,團壩鎮退伍軍人創業者廖紅軍。2010年,廖紅軍在杭州發現安吉白茶不僅價高而且搶手,就把白茶引回家鄉種植。

2011年春天,廖紅軍試種的1000多株白茶成功地冒出了新芽,於是他按照白茶的工藝製作了一點拿去檢測,不僅各項指標完全合格,而且大竹產的白茶氨基酸含量竟高達9%,高於安吉白茶7.7%的含量,採摘季節還要早於安吉10余天。

精明的浙江商人一個一個接踵而至,安吉白茶在大竹種植面積逐步擴大,目前已發展成覆蓋團壩等9個鄉鎮總面積達3.2萬畝的大產業,擁有龍頭企業7家、合作社16家。

達州目前已建成優質茶葉基地60萬畝,柑橘40萬畝,苧麻30餘萬畝,脆李15萬畝,香椿10萬畝,油橄欖10萬畝,青花椒10萬畝。全市肉類、禽蛋、奶、蜂蜜產量分別達到47.9萬噸、9.9萬噸、1.88萬噸、1467噸。全市共創建優質特色農業品牌100餘個,地理標誌產品50餘個,“巴山脆李”“大竹香椿”“蜀宣花牛”“舊院黑雞”等已成知名品牌。

理順體制機制,農產品加工塑品牌

2016年,在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程中,達州市在全國率先將歸經信局管的農產品加工業正式劃歸農業局管,同時還成立農產品加工產業推進辦公室。

“此改革有助於解決農產品賣難、滯銷等難題,農產品加工一頭帶基地,一頭連市場,產業佈局一開始就是全盤落子,而不是各自為陣。”達州市農業局副局長侯重成說。

於是,達州市在全市建起了農產品加工集中區,各縣市區也分別建立起了專門的農產品加工區。生產燈影牛肉的達州市宏隆肉類製品有限公司就位於達州市農產品加工集中區。

公司董事長鄧禮龍告訴記者,他們的產品已從燈影牛肉延伸到各類牛肉製品及豬肉罐頭,牛肉製品佔80%。儘管達州市牛肉產量在全省名列前茅,但仍然無法滿足企業對原料的需求。“本地牛肉提供的原材料只佔30%,50%需從藏區輸送,另還有20%需要進口。”

牛肉的供不應求,註定肉牛養殖業還有非常廣闊的空間。達州市農業局正與相關企業醞釀“公司+合作社+養殖戶”的產業發展模式,通過第二產業帶動第一產業發展壯大。

“由我們出資建立一個優質種牛繁育基地,然後將牛犢提供給合作社,合作社將農戶組織起來,實行技術、防疫、飼料、回購等標準化統一管理,肉牛回購公司後統一宰殺,最後是拉通整個環節結算。一個家庭養10頭牛,一年穩保五六萬元純收入。”鄧禮龍說。

鄧禮龍認為,達州多山多丘陵,不適合大規模集中養殖。“大規模集中養殖,不僅汙染大,而且難以讓農民真正致富;我們要搞的是,在公司、合作社的標準化運作下,發動以家庭為單位10頭以內的小規模養殖。”目前肉牛品種已選定,方案將於明年推行。

四川玉竹麻業有限公司是大竹縣一家苧麻加工企業。長期以來,苧麻織品存在質硬起皺、色牢度差、刺癢感強且不親膚的問題,成為制約產業發展壯大的瓶頸。在縣委、縣政府的引導下,該企業建立院士專家工作站,並與中國工程院院士姚穆教授等專家團隊簽訂戰略合作協議。

技術團隊圍繞苧麻優良品種選擇、收割模式創新、纖維細度柔韌度提高等進行攻關試驗,隨即,苧麻脫膠工藝、緊密紡技術應用、大圓機針織專紗線技術等取得重大突破,共研發出86個新產品,4個通過省級科技成果鑑定,共誕生專利22項,其中發明專利8項。

“科技創新讓企業迎來V型反轉,我們的苧麻纖維售價高於國內市場價30%,苧麻紗售價高於同規格一線品牌亞麻紗市場價15%,企業產值迅速躍升到兩億元。”玉竹麻業公司董事長張小祝說。

目前,達州市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達171家,2017年農產品加工業集群產值達228億元,年均增長率達15%以上。幾年來,鑄就了巴山雀舌、宕府黃花、綠升牌橄欖油、東漢醪糟等4個全國知名品牌,省級名優品牌達29個。2016年,達州市被評為“全國製造業區域品牌30強”和“2016年區域品牌價值百強榜”,品牌價值評估達141.64億元。

農業往休閒上靠,農村朝旅遊上引

達川區萬家鎮五洞橋村,一條不算很大的河流在這裡繞了個“Ω”字形灣,半島上的250畝土地多年前就被梁遠芳、蔣啟芬夫婦流轉,併成立了芬芳家庭農場。後來,農場將河流改道直行,原來的弧形河道便成了一個月亮形湖,因此這裡也叫月亮灣休閒農莊。

別看這裡小,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島上養了1000多頭豬,種了各個品種的桃李梨柚,還有枇杷、柿子等水果,月亮湖裡養了各種魚。“園子裡的草用來餵魚和豬,豬糞和沼液用來作肥料,爛果及次果也用來餵魚和餵豬,從而實現有機循環。”梁遠芳說。

四季有花、四季有果,四季都有遊客來垂釣、採果和吃飯。梁遠芳保守地估計,“年遊客量上萬人次,毛收入500餘萬元”。如今,萬家鎮正在打造一個萬畝銀杏康養中心,目前已栽植銀杏1.7萬多畝。

在開江縣甘棠鎮、靖安鄉境內,生態農業經濟學博士明星霖的稻法自然農業有限公司在這裡打造了萬畝“稻田+”田園綜合體,成為省內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的典範。

“我的方法就是將稻田用網子隔離成一個個單元,使之成為相對獨立的生態系統,然後將水稻種植與大閘蟹、龍蝦、青蛙以及各種魚類養殖結合,使單產效益能突破1.5萬元左右,然後再通過植入‘稻田+文化’元素,做活鄉村旅遊,並不斷複製擴展。”明星霖說。

園區內,年加工10萬噸精深加工大米加工廠、20萬噸糧食倉庫、2000噸水產品加工廠,年產3萬-5萬噸大閘蟹、小龍蝦飼料加工廠正在緊張建設,包裝、機具、交易市場等配套企業也正在聚集,今年稻蛙香米已全部提前訂購,大閘蟹、小龍蝦等水產品供不應求。同時,以農耕體驗園、生態體驗餐廳、鄉村公寓為載體,創新發展產業型共享農莊,把農事體驗、鄉村旅遊、農產品營銷進行跨界整合,引導城市消費者參與產業型農莊和農場建設,變後端消費為前端眾籌,目前已建成共享農莊樣板1個,發展會員130餘人。

據開江縣委常委何先如介紹,全縣“稻田+”田園綜合體總體規劃已經報到省農業廳,“我們的目的是要掀起一場稻田經濟的綠色革命,打造一處尋覓鄉愁的夢中田園,並開闢一片長江上游的生態溼地。”何先如說,開江縣地勢平坦,有30萬畝稻田,完全具備這個條件。

近年來,達州市大力發展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創建了中國美麗休閒鄉村1個、省級休閒農業主題公園4個、省級示範休閒農莊15個、市級休閒農業示範園區10個、市級農業主題公園6個、市級休閒農業專業村4個,各類休閒農業經營主體達1100餘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