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遵義:紅色熱土孕育綠色發展

“紅色旅遊在遵義的價值遠遠超過了旅遊本身,已經成為孕育整個城市科學發展的原動力之一。”貴州省遵義市旅遊發展委員會主任令狐紹輝對記者說,遵義的紅色旅遊接待人數持續呈現井噴式增長,但由於公益性強,從經濟數據上看並不突出,綜合收入也只佔全市旅遊收入的12.78%。“這不是一筆簡單的經濟賬,紅色旅遊的發展對於遵義提升城市軟實力、轉變增長方式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做足紅色文章

近日,在遵義土城鎮紅軍一渡赤水的渡口,來自廣東第二師範學院的40多位中層幹部冒著酷暑,身著紅軍裝,聚精會神地聆聽講解員講述毛澤東同志用兵如神、指揮四渡赤水戰役的史實。成人教育學院院長黃文一邊聽一邊記,他說:“我們是慕名而來,遵義的紅色遺蹟十分豐富,我們都打算再來一趟。”

遵義是中國革命轉折之地,與井岡山、瑞金、延安、西柏坡並稱五大革命聖地,紅色旅遊資源數量多、品質高、分佈廣,以遵義會議為代表的紅色文化是遵義旅遊業發展的基石。目前,遵義共有紅色旅遊資源單體299個,紅色旅遊景區16個,今年上半年共接待紅色旅遊遊客1888.48萬人次。遵義在紅色旅遊產品的開發中,除了看遺址、看照片展覽等傳統項目外,高效整合市內相關旅遊資源,將紅色旅遊、民俗旅遊、自然觀光等有機結合起來,完善旅遊產業鏈條,滿足遊客多層次的旅遊需求。藉助遵義會議、四渡赤水、婁山大捷、苟壩會議等一批紅色旅遊品牌的歷史影響,先後建起了婁山關紅色旅遊區、習水土城紅色文化旅遊景區、遵義苟壩紅色文化旅遊產業創新區、1935紅色旅遊綜合體、1964文化創意園等一大批旅遊項目及基礎設施,《紅色經典·醉美遵義》《婁山關》實景演出等紅色之旅文藝節目廣受歡迎,全市紅色旅遊遊客接待人次和旅遊綜合收入連續3年實現35%以上的增長。紅色旅遊在推動文化建設、彰顯文化自信中發揮的作用日益明顯,在助推脫貧攻堅、全面小康建設中的貢獻越來越大。

習水縣依託四渡赤水發軔地、主戰場,“長征”稱謂提出地等革命文化資源,建成了四渡赤水紀念館、女紅軍紀念館、紅軍醫院紀念館、紅軍總司令部駐地等展館。同時,依託厚重的文化資源,沿著土城古街、建起千年古鎮土城博物館、十八幫文化體驗館、土城國際藝術中心等陳列館。截至目前,土城古鎮共建館17處,成為中國建館最多的小鎮。3年來,共推出了紅色記憶、會飛的魚、愛情慢車道等16個系列2000餘款文創產品,吸引了339.32萬名遊客,實現綜合收入34.09億元。

貴州省委常委、遵義市委書記龍長春說,紅色是遵義旅遊的核心和靈魂,紅色文化資源為旅遊業發展提供了深厚、持久的動力。遵義市大力推動紅色文化與旅遊的融合互動,把“紅色”這篇文章做深做透,把“旅遊”這個市場做實做強,通過發展紅色旅遊加速紅色文化體系的形成,通過挖掘、塑造獨特的紅色文化內涵增強紅色旅遊的吸引力,使之成為促進地方文化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資源。

帶動全域旅遊

遵義市播州區花茂村村民王治強最近笑得合不攏嘴。入夏以來,他的“紅色之家”農家樂每天都客流不斷,最多的時候達上千人。據介紹,近年來,花茂村先後建起了40多戶農家樂、非遺文化一條街、農旅產業園,實現了合作社村民全覆蓋,戶戶都有脫貧門路,家家都有增收項目,成了名副其實的小康村。

花茂村是遵義實施紅色旅遊帶動全域旅遊戰略的一個成功案例。紅色旅遊是遵義旅遊發展的引擎,但要實現旅遊持續井噴式增長,還必須把紅色旅遊與生態旅遊、鄉村旅遊等有機結合,使紅色旅遊擁有綜合性、多樣性和永久不衰的魅力。他們積極探索“紅色+綠色生態”“紅色+多彩民俗”等融合的旅遊業態,整體打造知名旅遊品牌,使遵義成為山水風情映襯下的紅色旅遊景點。

桐梓縣的杉坪村遵循區域山地特點,引進特色種養殖產業,通過大力發展山地旅遊,實現了荒山變花園、村莊變景區、農房變旅館、農民變工人,獲得了貴州最美鄉村、農業觀光示範園等榮譽。今年上半年,桐梓杉坪旅遊景區接待遊客96495人,景區收入4843萬元,直接帶動脫貧220人,間接帶動脫貧300人。

擁有世界自然遺產丹霞地貌的赤水市充分發揮自身優勢,近三年投資100億元打造赤水生態旅遊度假區,以旅遊發展為抓手改善人居環境,發展旅遊商品,帶動貧困群眾就業,建設了赤水河谷綠道、赤水市餐飲一條街、中國恐龍島等項目,完成村莊整治和黔北民居改造。天島湖、天鵝堡等7個山地休閒度假旅遊區以及紅石野谷等集體經濟項目,帶動20個貧困村“出列”,累計幫助減少貧困人口3.17萬人,30個村集體經濟平均達40萬元。據統計,今年上半年,赤水旅遊度假區接待遊客930.9萬人次,綜合收入93.46億元,直接和間接帶動近1萬人脫貧致富及鞏固脫貧。

推動綠色發展

“遵義的紅色旅遊點大多集中在農村,非常適合實施農業與旅遊融合發展的農旅一體化,走綠色發展的路子。”令狐紹輝告訴記者,圍繞紅色旅遊的原點,農業公園、家庭農場、古村古鎮呈現出圈層式佈局,帶動作用十分突出。

仁懷市的魯班場,扼守通往茅臺渡口的咽喉,三面環山,地勢險要。當年,紅軍三渡赤水途中在這裡展開了著名的魯班場戰鬥。如今,站在魯班場南面的摩天嶺上,一幅赤水河邊的美麗畫卷徐徐鋪開,近處壩子裡的“八卦田”,遠處赤水河谷的“紅高粱”,冒沙井、琵琶湖和魯班場戰鬥指揮所等景點相互映襯,讓人流連忘返。據介紹,仁懷市在發展釀酒工業的同時,注重多種業態科學協同發展,魯班場的農業園是“壇(場)魯(班場)農旅一體化園區”的一部分,兩年來,園區引進12家企業合計投資2.5億元發展旅遊產業,為當地農民提供了1100多個就業崗位,群眾就地打工,有了穩定的經濟來源。

在新蒲新區的十里荷塘鴛鴦湖畔,拍攝新婚照的年輕人和金婚照的老人成了兩道美麗的風景。3年前,這裡卻是荒坡荒草。自從引資2.5億元進行農旅一體化開發,相繼建成臥龍湖、櫻香長廊、兒童樂園等30個景點後,這裡成了市民休閒度假的首選之地。

據介紹,近年來,遵義市充分發揮紅色旅遊優勢,結合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以紅為魂、依山造景、就地取材、農旅結合,打造了近百個休閒觀光農業園區。融合紅色精神傳承、生態環境保護、傳承鄉土文化、完善基礎設施,逐步走出了一條“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農旅一體化”的綠色發展模式,成為繁榮農村、富裕農民的新興支柱產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