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初三傑爲何只有韓信下場最慘?

我老大是美少女


漢五年,漢高帝劉邦置酒洛陽南宮,大宴群臣,並請群臣各抒己見,談談項羽失天下的原因,劉邦得天下的原因。這次探討中,劉邦將三位在楚漢之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的臣子歸納到一起,對他們給予極高的評價,稱他們仨為人傑,並稱,自己之所以能夠戰勝項羽,全靠三位人傑的幫襯。

劉邦歸納的三人傑被後世並稱為「漢初三傑」,他們分別是張良、蕭何、韓信。

張良、蕭何、韓信三人,最為漢高帝劉邦和漢高後呂雉信任的,是張良,其次是蕭何,但劉邦對蕭何的懷疑,也僅限於蕭何擁有謀反的客觀條件。張良和蕭何,也是「漢初三傑」中結局最好的,都平平安安地活到老,死後都哀榮備至,但韓信就沒這麼幸運了,先是被舉報謀反,由王而侯,而後又被舉報謀反,被漢高後呂雉殺於未央宮鍾室之中。

同樣是漢初三傑,為什麼張良和蕭何就能平安到老,韓信卻要被未來的女主斬殺於鍾室呢?

對於韓信的結局,早在兩千年前,太史公司馬遷撰寫傳世史學名著《史記》的時候,就給出了答案。在《史記·淮陰侯列傳》中,司馬遷飽含深情地寫道:

「假令韓信學道謙讓,不伐已功,不矜其能,則庶幾哉,於漢家勳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後世血食矣。」

在司馬遷看來,只要韓信能夠學會謙讓,不處處對自己的功勞進行誇耀,不 時時對自己的才能感到驕傲,就差不多可以像張良、蕭何等人那樣平平安安地渡過餘生,並把富貴幾十幾代地傳承下去。到那時,對於漢家天下來說,韓信的功名與聲望,完全可以周朝的周公、召公、太公相提並論。

應該說, 太史公的觀點比較公允,漢高帝劉邦並不是一個擅殺功臣的帝王,兔死狗烹的規律,在劉邦這裡並不適用,劉邦當上皇帝后,天下也沒有徹底安定,依舊需要他劉邦南征北戰,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年,劉邦征討英布後回到故鄉沛縣,仍舊憂心忡忡地問,「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對於劉邦來說,狡兔永遠在四方異動,走狗永遠不會被烹。

韓信這樣的軍事天才,倘若像蕭何一樣忠心耿耿,在關鍵時刻毫無保留地擁護劉邦,劉邦頂多是在他的周圍放些眼線,提防提防他,偶爾敲打敲打他,並不會削他的爵,要他的命。

可韓信從來就不夠忠心,甚至常常有待價而沽的心態,每當劉邦需要他的時候,他就表現拿出討價還價的姿態來,好像沒有他,劉邦就奪不了天下似的。以這種市井之心待人,難免不會被人秋後算賬。

當然,也不能說韓信的死,全是韓信自己的問題,這不夠客觀。

韓信的死,還跟那個時代有關,那樣一個時代,手握皇權的人,每時每刻都戰戰兢兢,他們每時每刻都在擔心,會有人要對自己不利,會有人想要取代自己,為了防止被取代,他們嚴密地監視著每一個有可能取代自己的人,而韓信,無論是個人能力還是威望上,都算是皇權強有力的競爭者,若是韓信成功了,曾經手握皇權的人,必然被屠戮,被斬草除根,被踏上一腳,永生永世不得翻身,被綁在歷史恥辱柱上,認人鞭撻。

劉邦和呂后,都不想重複秦始皇和胡亥的故事,都希望自己的江山可以永固,自己的兒孫能夠永遠手握權柄。正因為劉邦、呂后和韓信之間存在這種權力的衝突,所以劉邦和呂后才會時刻提防韓信,而韓信自己又作死,趁著長安只有孤兒寡母的時候,打算興兵造反,於是,孤兒寡母也使了陰招,結果了韓信。

你做初一,我做十五,說的便是韓信和呂后吧?

參考資料:《史記·高祖本紀》、《史記·留侯世家》、《蕭相國世家》、《史記·淮陰侯列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