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格桑花一樣戍守邊關

中國西藏網訊 十月的玉麥層林盡染,和雪白的日拉雪山交相呼應,奔騰的玉門曲和著山間工地的轟鳴,奏唱著幸福玉麥的頌歌,一座新型小康示範村正在拔地而起。

像格桑花一样戍守边关

圖為玉麥邊防派出所官兵邀請新玉麥建設者和央宗來到所裡和官兵們一同升起五星紅旗。攝影:何宇恆

10月1日一大早,央宗穿著藏裝,帶著兒子索朗頓珠,與新老玉麥的建設者和守護者一同來到邊防派出所參加升旗儀式。國旗伴著山間拂曉的氤氳,和叢林中迴盪的國歌,冉冉升起。

2017年10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給卓嘎、央宗姐妹倆回信:“你們父女兩代人幾十年如一日,默默守護著祖國的領土,這種精神令人欽佩。”“希望你們傳承愛國守邊的精神,帶動更多牧民群眾像格桑花一樣,紮根雪域邊陲,做神聖國土的守護者,幸福家園的建設者。”

習總書記回信即將一年了,玉麥鄉黨委書記達瓦親眼見證了玉麥鄉翻天覆地的鉅變,看著迎風招展的國旗,達瓦的眼睛噙滿淚水。

達瓦說:“在此之前,雖然早在70年代就有武裝民兵,但是除了砍柴刀之外毫無震懾性的武器,老百姓在巡邊和放牧的路程中會底氣不足。”

像格桑花一样戍守边关

圖為玉麥邊防派出所官兵在密林中巡邏。攝影:趙二召

在邊防派出所和解放軍相繼進駐以來,這些情況得到了極大地改善。2011年,玉麥邊防派出所正式掛牌,公安邊防官兵成為了進駐玉麥鄉的一支常駐武裝力量,站在了維主權、反蠶食鬥爭的最前線,這些“最可愛的人”也成為了玉麥鄉群眾的底氣和腰桿。

玉麥是我國人口最少的行政鄉,方圓數千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目前只有9戶人家共31名戶籍人口。這裡地處峽谷高原地帶,邊境線長近百公里,有多條通外山口。由於獨有的氣候環境和地理特點,長期以來,玉麥基本屬於進出全靠手腳並用、生活保障全靠馱的“世外桃源”。

玉麥邊防派出所徐楊剛已經在此工作6年了,期間的酸澀苦楚早已和戍邊守土化為一體,甚至還成為了生活中的樂趣。他說:“因為這些事情說給旁人沒人會信,大多數情況說了反倒成了個段子,哈哈一笑也就過去了。”

像格桑花一样戍守边关

圖為官兵在山泉處飲水(為了減輕巡邏負擔,官兵們一般不會帶水在身上,渴了就趴在泉水流下的地方喝幾口)。攝影:何宇恆

從營地到執勤點,短短十幾公里山路,常常要走上6、7個小時,甚至一整天。期間為了保持戰鬥力,需要時常補給,在嚼完壓縮乾糧後就以山泉解渴。“這裡水質清冽,我們經常在此飲水,然後繼續走上巡邊路。”去年剛到玉麥邊防派出所的官兵彭維熙說,他們條件艱苦但不怕吃苦的樂觀精神也感染著每一個人。

彭維熙畢業於中國人民警察大學,在校期間學習成績優異。初來時常斷電斷網的玉麥鄉,他心裡難免會有落差和委屈,尤其是看到路途艱險時,這種情緒更為強烈,至今心有餘悸。彭維熙說:“生活的苦並不算啥,主要是一旦有巡邏任務,就意味著長時間沒法和家人取得聯繫。”

有一次,彭維熙和戰友巡邏回來後,開機就接到了母親的電話,可是剛一接通母親便將電話掛了。後來彭維熙才得知:每次出去巡邏,家中母親便定時打電話,一旦電話接通,就證明自己是安全的,母親也就放下心來。儘管每次巡邏之前他都會給家人打電話告知失聯時間,但還是擋不住家人的思念。

和彭維熙一樣有家不能回的年輕官兵還有很多,這樣的體會也是每個人心照不宣的隱秘。

玉麥鄉邊防派出所教導員陳光武從甘肅政法學院畢業後就進入西藏邊防工作,作為一名常年堅守邊防一線的35歲老兵,他對官兵們的心事瞭如指掌。提及業務能力,陳光武對於如何帶好一支隊伍,怎樣讓戰士們保持高昂的鬥志胸有成竹。

像格桑花一样戍守边关

圖為玉麥邊防派出所官兵給蔬菜澆水。攝影:趙二召

陳光武來到玉麥後,就和每一個戰士分別談心,瞭解戰士訴求,全面掌握工作情況,最終找到了一個絕佳的工作切入點。他說:“之前由於道路不暢,玉麥鄉物資比較缺乏,經常需要儲備半年的蔬菜糧食,由於不能久存,在後三個月戰士們經常一天三頓海帶和土豆,非常惱火。”

像格桑花一样戍守边关

圖為溫室大棚種植的水蘿蔔。攝影:趙二召

鑑於此,陳光武帶領戰士們積極開荒拓土,種植溫室大棚,找來鋸末、牛糞、沙土將大棚內土壤改良,經過精心培育,現已種出20多種蔬菜、瓜果,營地的綠色蔬菜也成了玉麥冬日的新景象。“看到了綠色也就看到了生機和活力,這不僅是生活必需品,更是戰士們的寄託。”陳光武說道。

像格桑花一样戍守边关

圖為邊防派出所養殖的家禽。攝影:趙二召

由於成績突出,玉麥邊防派出所於2017年榮獲西藏邊防總隊綜合整治先進單位,於2018年先後榮獲公安部公安邊防部隊基層建設標兵單位並記集體三等功、西藏邊防總隊穩邊固防先進集體、西藏五四紅旗團支部等榮譽稱號。(中國西藏網 記者/趙二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