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方在思維方式上有哪些差異?



認知維度


東西方思維上的差異主要集中在對“雞”和“蛋”的認識不同上(原創)。


東西方思維通過對“蛋”和“雞”的來源不同,分別把“蛋”的形成過程描述為“道”的變易;把“雞”的形成過程描述為“神”的旨意。這樣,就將“蛋”與“雞”之間的無解性問題轉化成了對“道”和“神”的不同認識上了。


東方人的思維主要集中在 “陰陽合抱謂之道,陰陽不測謂之神”上。“陰陽”之道雖然解釋了“道”的本質,但這個世界上還有一個更加神秘的問題沒有得到解決,即,“神”。


而西方人雖然沒有完全解釋清楚“神”,但卻認識到了神的作用,而恰恰西方人就是從“神”出發,並將“神”作為指引世間一切的指南,而非中國人的“敬鬼神而遠之”。


因此,東西方思維差距的根源,不僅在於科學的創舉,而更在於對科學意義的認識。科學之前,東西方都同時處於農耕時代,思想雖然有差距,但生活並不差別。只是在牛頓科學之後開創了歷史的新紀元。


可以簡單的歸納為:這個世界上,除了“道”之外,還有“神”的存在。東方人信“道”,西方人信“神”,由此而開創了兩個平行世界。


可見,東方人看世界,天地為神;西方人看世界,神為天地。由於兩者之間假想的參照物不同,即,假設的前提不同,所以,產生了兩種看待世界的不同看。


再回過頭來看,在世界上,人類的思維方法其實只有最基礎、最原始的兩種:一種是“雞思維”;另一種是“蛋思維”。世界本來就是一個“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未知話題。


西方人認為先有雞;東方人認為先有蛋。其中,“蛋”在這裡代表了天地宇宙;“雞”在這裡代表了人生性命。


東方人認為,蛋是與生俱來的,所以,東方人對“蛋”是如何變為“雞”(人)的“雞”很感興趣;相反,西方人認為,“雞”(人)是上帝賜予的,所以,西方人對“雞”是如何生“蛋”(天地)的“蛋”很感興趣。


西方人認為,世界是一隻雞,人類主要的任務是研究這隻雞是如何生蛋的。即,世界是神的(雞的),神(雞)賜予了這個世界(蛋)太多的未知,人類更需要追根求緣,才可能馬到成功。



東方人認為,世界是一顆蛋,人類的主要任務是研究這個蛋如何能夠變成雞的。即,世界是道的(蛋的),道(蛋)開闢了這個世界(雞)很多的已知,人生只需要循規蹈矩,就可以心想事成。


於是,西方人通過研究“雞”而產生了“科學”;而東方人通過研究“蛋”而堅守“易學”。這就是東西方文化差異的本質所在!

關注“定慧堂”,可獲得更多的人生智慧!


定慧堂


東西方的思維差異主要在於: 西方人是邏輯思維的祖師爺, 中國人則是形象思維的開創者。

邏輯(logic)這個詞本身就是舶來品。而中國的傳統文化似乎從來就欠缺這個東西。比如《論語》《中庸》《大學》和《孟子》這四本被中國古人奉為經典,當成仕途敲門磚的四本書,就和邏輯沒有什麼關係。而由孔子幾乎同一個時代的亞里士多德創立,並且經德國古典哲學家們創立的邏輯學使西方的邏輯進入了一個新的領域。黑格爾把思維形式的發展與人的認識的各個階段緊密結合起來進行研究,這些思維形式彼此聯繫、相互轉化,又具有新的意義。中國文化注重教化,西方文化注重邏輯推理。

西方盛產哲學家,動輒幾萬字,十幾萬或者百萬字的哲學論文不同,中國很少會就某一個“虛無縹緲”的論題耗費口舌或者筆墨。說“白馬非馬”的公孫龍算是提出了一個邏輯問題。他的一些哲學命題向人們在認識方面的常識挑戰,經他那麼一挑戰,本來習焉而不察的一些問題引起眾人的注視。不過可惜,公孫龍應者寥寥, 最後落得個詭辯家的“美名”。

與西方的邏輯思維不一樣,中國人主意的是形象思維。從文字上的區別就可以看出端倪。西方的邏輯思維催生出曲折變化(詞尾變化)需要推理分析的拼音文字,而中國人的形象思維產生出東方的可以望文生義的象形文字。

中國人的思維當中充滿了形象思維。無論是詩歌還是成語無處不在的誇張也是西方文化中鮮見的。妙筆生花,蜻蜓點水,隔岸觀火,畫龍點睛都被中國人用在了燦爛輝煌的文學作品中。從古至今,中國的政治家很少同時也是哲學家;中國的政治家卻往往是富有想象力的詩人。中國孩子剛剛學會說話,爹媽或者爺爺奶奶就會教他背唐詩。


閒看秋風999


本文談留學,但文中也涉及東西方思維習慣的差異,算是旁敲側擊

多少年來,我們大多數人,都生活在一個無形的卻無處不在的評價體系之中,如何在這個體系之中,掙得上風是我們一直以來就這麼做的,但是卻並非是我們每一個人,發自內心想要的,在國內因為要比較,所以出國,結果出了國發現還是在一個圈子裡比,可是就在這樣的比較之中,有沒有人發覺自己在無意之中,掏空了自己, 哪怕自己成功了,反而更加迷茫了,無論成敗,到頭來就是一種更加深入的茫然和疲倦。

我接觸過一些法國人和比利時人,不能說他們有什麼深刻的思想,但是個個的行動能力非常強,而且個性,又是這個要命的個性,他們重視的就是這個個性,他們有時是在我們看來非常膚淺的堅持著自己個性,與他們的一些交談之中,發現他們各有自己的人生規劃,卻鮮有什麼統一的評價體系,比如收入,或是學業事業上的成功,他們比較清楚自己想要做的是什麼,他們中有的熱愛飛行,早幾年就在非洲開著小飛機負責運輸一些人道物資。我覺得他們的人生壓力,來自於自己專注於做一件事,如果不成功怎麼向自己交代,而不會太在意別人怎麼看,實際上在他們中間,似乎也不存在這個所謂的“別人”。

我們也留學,他們也留學,可是我們留學言必去歐美,他們卻可以來中國,而為什麼鮮有人聽說有中國人去非洲南美留學呢。所以,不知是否有人體味到這同樣的行為之中,很不一樣的意識根源。每當聽到有人為拒籤而哭鼻子時,我想那是不是,過於坦誠的暴露了自己的潛意識。一種具有代表性的潛意識。

我想到過國外的同學,都體會過什麼是多元化的自由社會,我想我們的身體出了國,意識心態更應該出國,簡單地說,最首要的事並不是不假思考的努力學習,努力畢業,努力找工,而是應該努力發現,在一個多元環境之中如何作出適合自己的選擇,真正找到自己想要的東西,能使自己真心投入並獲得快樂的東西。這才是在國外一個人經歷所有失敗後,應當也可以收穫的財富。不少人出國後,有意躲開國人的圈子,可是這又反過來更加強化了自己的國人心態,結果是身子離得越遠,心卻陷的越深。我想這些是我們出國最應該拋棄的東西,不能在自由的世界裡,又從內心束縛自己。

人生是不斷的攀登,當然可以以此來勵志,可是就在我接觸幾個西方人之中,幾乎聽不到有相似語境的話,意思相近的因該是人生就是發現不同,或是一個求知的過程。我想當我們在攀登的過程裡,每每發現一山還有一山高的時候,當我們陷入茫然的循環的時候,停下來思考,比繼續行動來得更為實際一些。

我想出國,是不是因為國外的生活方式,吸引了我們,可是當能夠近距離的,靠近這種生活方式時,是不是發現自己反而離這種生活更遠了。很多人會說以上這些都是不必要的思考,可是在我看來,這些恰恰是出國留學和出國後,自我調整的必須的思想前提,也是非常必要的所謂個人軟實力。這決定著個人出國的最深層的動機,是發自內心的追求理想,還是不自知的被表象所迷惑而跟風。

還得說一句俗不可耐的話,如果在金錢與功利方面極有報負的,就千萬不要出國,要趁早把握好“關係”,如此發達之後,就可以出國瀟灑了,那時必有一番不同的見地。

一個朋友的小弟,大三中斷學業,去了德國留學,之後一直沒有聯繫,直到後來,很偶然地聯繫上了,他就表示很後悔,沒能在國內讀完本科再出國,他說。他現在這種情況,是不可能獲得他期待的文憑的,我勸他不要悲觀,他卻說,他很現實的明白了這一點。

在德國拿到本科碩士文憑的比例不高,外國人就更低。而拿到文憑的人是很受尊敬的,想見這對本國人都絕不是一件易事。也許是鬱悶了很多年,他說前兩年家裡還供他生活,但以後家裡就沒錢了,只能靠自己打工,這苦倒還其次,就是對拿不到文憑的恐懼感,讓他備受折磨,那次以後我和他就失去了聯繫,到現在也不知道他的情況。

我想浪漫的理想和現實的理性是生活的兩翼,應儘量尋求兩者的平衡,任何斷翅的動作都是不可取的。

“是以馬德里大學文哲學院的結業證書申請進入西柏林自由大學哲學系就讀的。在與學校當局面談之後,一切都似可通過了,只有語文一項的條件是零。學校要求我快速的去進“歌德語文學院”,如果在一年內能夠層層考上去,拿到高級德文班畢業證明書,便可進入自由大學開始念哲學。而宿舍,是先分配給我了。 “歌德學院”在德國境外的世界各地都有分校,那種性質,大半以文化交流為主,當然也可學習德文。在德國境內的“歌德”,不但學費極為昂貴,同時教學也採取密集快速方法,每日上課五六小時之外,回家的功課與背誦,在別的同學要花多少時間並不曉得,起碼我個人大約得釘在書桌前十小時。一天上課加夜讀的時間大約在十六、七個鐘點以上。當然,是極為用功的那種。別的同學念語文目的不及我來得沉重,而我是依靠父親伏案工作來讀書的孩子。在這種壓力之下,心裡急著一個交代,而且,內心也是好強的人,不肯在班上拿第二。每一堂課和作業一定要得滿分,才能叫自己的歉疚感少一些。苦讀三個月之後,學校老師將我叫去錄音,留下了一份學校的光榮紀錄;一個三個月前連德語早安都不會講的青年,在三個月的教道訓練之後,請聽聽語調、文法和發音的精華。那一次,我的老師非常欣慰,初級班成績結業單上寫的是——”

以上是摘自三毛的著名散文《傾城》裡的一段,有關語言學習的文字,也算是對國外學習的一段經典描寫,她當時對德文一無所知,所以需要用工至此,可以自我評估一下,另外對此段學習的心理描寫也是非常的經典,令人感同身受。

還有另一個例子,當然是一個相對成功的故事。也是朋友的小弟,他大學畢業後去了日本留學,因為他父母比他早去日本打工,所以他可以不用打工,而努力學習日文,兩年的刻苦學習後,他居然進入了日本早稻田大學的碩士班,如今也順利畢業,又去了美國繼續自己的學業,雖然就這麼幾句話,就概括了他多年的留學之路,可是這其中的辛苦與折磨可能是難以想象的,從一個只在國內學了半年日文到現在在美國繼續打拼,而我更傾向於認為,這樣的傳奇也僅僅屬於聽故事的人。

我想年輕是什麼,應該就是一股根本就無法抑制的衝動,中國的大人們更傾向於,應趁年輕為以後的人生多做準備,可是人的青春能有幾年,而這樣的衝動,不趁年輕釋放掉又更待何時,曾經想象我那一屆就應該是應試教育的終結,可是現在再回頭看看,多年來的實際情況實在是在大倒退,變本加厲的,沉悶的中學教育,怎能不讓人嚮往,哪怕看起來更自由的國外生活,所以珍惜自己的決定。看看現在國內大學生的求職之路,有時我很難判斷國內的學歷和國外的經歷孰重孰輕了。

“成名趕早,出國趕早!”看來是有道理的。只是也要儘早懂得“可萌綠亦可枯黃”的人生態度。


鑽石鼻子


東西方人思維差異主要有:

哲學思想上,中國是一元論,西方是二元論。

思維方法上,中國是形象思維,從整體到局部。西方是邏輯思維,從局部到整體。

在人際關係上,中國人強調個人要服從集體,整體利益為上。西方人認為,個人加起來才是整體,強調尊重個人利益。

中國人重視辯證邏輯,八九不離十不絕對化。西方人重視形式邏輯,講究精確。

西方人注重契約,對契約有神聖感。中國人注重個人誠信,講究個人品德。

西方人考慮問題,直來直去,直奔要害。中國人考慮追求全面,八面圍攻。

西方人喜歡裸體美,不遮不蓋。中國人喜歡含蓄美,遮遮掩掩。

中國人好面子,承認錯誤不坦白。西方人講究懺悔,容易承認錯誤。

總之西方人對自己的實際需要和利益不遮不掩。中國人喜歡繞彎子半天才說出自己想要的。總是關注別人的感受?東西方不同的思維方法,各有優缺點,應該互相學習。不要強行區分誰優誰劣。


老梁139490047


東西方在思維方式上的差異,說起來就是文化上的差異,尤其是哲學方面的差異:這種差異的長期形成極大地影響了中國的科技實力,到了晚清更是被西方人甩出去幾十條大街。雖然也有所醒悟,去照搬了西方人有用的東西,但由於封建體制等原因,最終還是失敗了,例如:洋務運動就是這樣的例子。

因此思維方式的不同,就決定著一個國家的興衰,富強和窮苦,先進和落後,甚至生死存亡。這些問題隨便有點歷史常識的人都是知道的。

那具體表現在那些地方呢?

古代的西方人崇尚的是舊約(聖經)和古蘭經。人文主義興起以後,因為部份解放了人性,西方人更信仰新約(聖經)另外還有古希臘文化,羅馬文化。這些文化有學者命名為海洋文化或藍色文化。它們大多有嚴密的思維論證,自成體系,研究一個問題不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主張認識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探索精神和冒險精神,到了近代,這種精神表現在政治上就是自由,平等,公正,博愛。

而我們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國,在思維方式上才是另一番景象。在政治上玩的是家天下,長期閉關鎖國,對待別人先進的文化就是迴避,並認為是破壞祖宗禮制的東西,即使有一定科技萌芽,也讓它胎死腹中,出現了政府也不會推廣。認為是什麼荒淫奇巧,即使是自以為很牛逼的四大發明之一的火藥發明以及代數上的勾股定理,也說不出過所以然,最終火藥的發明被別國改良後應用於槍炮,從而敲開我們的國門。而在日常生活中,通過生活經驗而發現的勾股定理,自己無法證明,而被別人證明出來,這不得不說是一種悲哀。這是中國人的智商低嗎?

不!這就是中西方思維方式的不同才導致的中國近代和西方的差距。


手機用戶弘毅


東西方人在思維方式上最大的差異是:①東方人的思維不是科學思維,而是建立上頭腦中形成的“經驗”和“信念(包括信仰)”之上的判斷,而西方人則注重懷疑、假設、實證、證偽、邏輯、實用等科學思維模式。②東方人屬自私型思維模式(selfish thinker),西方人重在培養人的公平思維模式(fairminded thinker)。③東方人盲從,缺乏理性和批判性;西方人獨立,富有理性和批判性。④東方人思維自斂,行為單一;西方人思維開放,個性張揚。…………

關於什麼叫公平思維?我在頭條上有“哪些是不公平行為”,“三種批判性思維模式”等小知識文章。


時代傻瓜李博士


東西方的文化差異其實是個偽命題。道理就是文化上的差異只是形式,因為文化是種認知的習慣。人類的最終認知到現在為止只能是科學的,這點是沒有異議的,那麼差異只能是兩種文明建立自己認知習慣產生的過程。我們愛說,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的不同作為東西方文化的分野標誌。這種說法似是而非,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是思維形式的兩個過程,人類首先是從感官上獲取的信息建立起來形象思維,從簡單的歸納和類比開始建立自己的思維方式,然後由於記憶和記錄加之語言的交流,思維的習慣得以保留和昇華,讓歸納和類比的思維繫統化進而產生了邏輯的需要,是一個由此及彼的過程,邏輯的嚴密性的要求才更進一步的有了實證的需要。這一切都是生存的需要,但是生存是一種選擇很大程度上又是由地理的氣候的文明的甚至是一種隨機的選擇。這是構成文明不同特點外部和內部因素,因為在當時大家都是靠天吃飯所以彼此的差別不是很大。尤其是體現在思維的習慣上,所以說外部條件還是主要的選擇條件。但是最終發生認知上的改變就是國家的出現,可以說我們是最早的最完備的最集權型的國家,如此思維的習慣就自然被規範在一定的內容上了,和西方最大的不同開始就是我們早早的結束了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齊放的爭鳴階段,這使得我們的思維習慣停滯在大一統江山裡,這是和西方到現在也沒成為一個統一的歐洲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樣作為與之相伴的思維習慣就被統一的定格在某個時期,習慣的慣性體量也越來越深厚而沉重了,我們是那種不問天下,只問江山的文明,所以我們的思維習慣只能是最現實的靠天吃飯的條件反射,簡單的類比歸納就可以解決農耕文明的需要了,餘下的就是如何的鞏固這種文明形式,所以我們的整個的稱之為教育的文化就是很好的維護農耕文明和因此必須的如何做人,西方有個上帝,我們有個孔子。上帝被質疑時科學誕生了,孔子卻在造反革命時推翻了在改朝換代後有屹立起了。這漫長的過程中我們的思維習慣會改變嗎?因為沒有出現任何的改變的需要,直到西方的炮艦駛到了家門口,稱之為睡獅的文明才從裝睡的狀態中打了個裝醒了的哈欠。整個的文明過程就是我們思維習慣的過程,可以說不是思維的差異而是思維的選擇。


少衛真


強烈建議有這個疑問的同學在網上搜“曾仕強”,他的所有課程基本都有涉及這個問題。我在這裡就簡單歸納一下曾老的觀點吧!

第一,中國人是曲線思維,而繼承古希臘文化的西方人是直線思維。具體提現在一條路上有豎著“禁止通行”的路牌時,西方人就會回去了,而中國人則要經過懷疑、嘗試、努力以後,找到道路直達自己的目的地才肯罷休。

第二,中國人注重看不見的東西而西方人注重看得見的。具體在於別人向你提意見,你的反應是“誰說的”,而西方人則更多地關注這個話合不合理。

第三,中國人注重倫理,而西方人則沒有相關的東西。具體是因為中國人自古以來都明白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公平,而倫理,就是追求在不公平中尋找合理的方法。而西方人的哲學是神學的延伸,講究人人平等,因此他們沒有合理地不公平的概念,他們要不就絕對公平,要不就絕對不公平。

第四,中國人對於是非有自己的一套判斷,這個是根據《易經》的道理來的,它闡述了天地之間還有人的理念,這也造成了中國人在對錯之間還有都對,在是非之間還有很難講,在黑白之間還有灰的概念。而這一切都是西方人所不認可的。

最後一點,中國人在道的追求上永遠優先於器的追求,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在追求創新的道路上還有一個有限制地創新的概念,那就是研究可以,但是,在確定沒有太大的破壞(自然)之前都會謹慎地使用新技術。而西方人沒有這個概念,他們創新就是創新,所有新的東西都要拿出來用用再說,有了不好的影響以後再發明新的東西針對這個問題進行補救。所以凡是由西方主導的發明,大部分都會有後遺症,需要用別的東西彌補。就像塑料、泡沫、汽車飛機等的發明,都會給環境帶來極大的破壞,在帶給人類便利的同時,也帶給了人類毀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