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人的粥|蘇州大米,江南味「稻」

蘇州人的粥|蘇州大米,江南味“稻”

稻米最早的加工形式應該是。很多民俗專家和餐飲行家這麼認為。其理由是因為當時青銅器還沒有誕生,陶器溫度過高會炸,用來熬粥卻相得益彰,很合適。

在中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中,粥的蹤影伴隨始終。四千年前主要為食用,2500年前始作藥用,以後麼,當然食用藥用合二為一,更上層樓,文化人帶著步入“養生”。大文豪蘇東坡有書帖曰:“夜飢甚,吳子野勸食白粥,雲能推陳致新,利膈益胃。粥既快美,粥後一覺,妙不可言”

著名詩人陸游也極力推薦食粥養生,曾作《粥食》詩一首:“世人個個學長年,不悟長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將食粥致神仙。”當然,這是境界了。所以,我們與粥,可以說就像粥本身一樣,稠粘綿密,相濡以沫。

蘇州人的粥|蘇州大米,江南味“稻”

民間有諺語:粳米煮粥最養人。大米分為秈米、粳米和糯米三類。蘇州地區種植生產最多的即是粳型非糯性稻穀——粳米,米粒一般呈橢圓形,其味甘淡,其性平和,每日食用,百吃不厭。

蘇州人規矩多,冬至講養生,夏至亦講養生。不同的是,冬至養生是進補,夏至養生講清淡。

過冬的吃粥習俗,是臘八粥,採用新上市的粳米、糯米、常熟鴨血糯“三米”,紅棗、黑棗、蜜棗“三棗”,再加上桃仁、花生仁、桂圓肉、蓮心等,配原料,按比例添加水,旺火燒開,文火慢燉,尤其適合手涼腳涼之人,在冬天喝臘八粥取暖絕對是不二之選。

蘇州人的粥|蘇州大米,江南味“稻”

夏至以後,蘇州人非常講究飲食,有“苦夏”之說。老祖宗傳下習俗,飲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要多食雜糧以寒其體,不可過食熱性食物。而清淡最簡單辦法,就是吃粥。炎炎夏日一碗粥下肚,往往沁人心脾,在魚米之鄉,粥是蘇州人夏日餐桌上的常客。宣統《太倉州志》記道:“夏至日食夏至粥,以小麥、蠶豆、赤豆、紅棗和米煮粥,互相饋遺。”現在通常普遍的就是菜粥,瘦肉皮蛋粥,等等。

吳地傳有相關粥諺:“夏天吃粥,郎中要哭。”意思裡還強身健體了。還有一句不太好聽:“夏至勿吃粥,死了無人哭。”話糙理不糙,活該,幸災樂禍了,還有強迫人家吃粥的意思。

蘇州人的粥|蘇州大米,江南味“稻”

當然,過去蘇州人吃粥,也有一種情況是事出有因,比如災荒了,比如定量供糧了,不少家庭只能早晚兩頓吃粥,這是出於無奈。

蘇州還有句俗語說“面黃昏,粥半夜”,是說薄浪湯粥容易消化,不耐飢,到半夜就會肚皮餓哉。蘇州人還有一句歇後語:“一粒米篤粥——米氣也沒有”。譏諷摻水太過,虛頭巴腦,不夠格。

蘇州人的粥|蘇州大米,江南味“稻”

還有一碗粥比較特殊,對粥而言是半路出家,對飯而言是劫後餘生,就是剩下的米飯加開水泡泡,成為“飯泡粥”,輕而易舉的鳳凰涅槃浴火重生,蘇州著名作家包天笑更是武斷,在他看來只有兩種粥:“一為白米粥,膩若凝脂,一曰泡飯粥,有飯焦香味,我頗好之”。

白米粥堪稱真正的代表蘇州的“粥”,是直接用蘇州上白米“篤”出來的米燒粥。這種粥,比較吃功夫,脂膏稠厚,香滑爽口,可謂粥之上品。難得來蘇的人不一定能吃到,最好能在姑蘇人家住一晚,蘇州阿婆就有辰光做這噴香的米燒粥給你吃,特別在熱天,佐以醬瓜、乳腐、蝦子鯗魚,搭粥,味道不要太好哦。

蘇州人的粥|蘇州大米,江南味“稻”

好像還缺點什麼?

蘇州人的粥|蘇州大米,江南味“稻”

噢,都說蘇州人吃甜。在粥的體現,也是再形象生動不過了。再怎麼歷史悠久文化深厚,蘇州人最家喻戶曉老少皆宜耳熟能詳的一首兒歌其實還是涉嫌廣告的叫賣:

“篤篤篤,賣糖粥,三斤胡桃四斤殼,吃仔耐個肉,還仔耐個殼……”無他,民以食為天,最真誠而本質的實在寫照。

蘇州人的粥|蘇州大米,江南味“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