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袱不響就走邪路!無底限版《口吐蓮花》讓相聲觀衆嗤之以鼻!

包袱不響就走邪路!無底限版《口吐蓮花》讓相聲觀眾嗤之以鼻!

馬三爺在世時說過一句話:“生書熟戲,聽不膩的曲藝。”老觀眾往往偏愛聽傳統活,甚至對全本“冊子”每個字都爛熟於心,但還是愛聽,因為有回味,這也是傳統段子的魅力所在。不同的搭檔使同一塊活,都會風格迥異,但相同是都遵循著老先生們口傳心授的使活規矩 。在包袱“合情合理”,表演“說人話”的基礎之上加以改編創新,又從創新中展現個人表演特色。

包袱不響就走邪路!無底限版《口吐蓮花》讓相聲觀眾嗤之以鼻!

有不少觀眾對於傳統活有質疑,因為段子內容上存在糟粕。比如在園子裡演員使《反七口》、《翻四輩》這類倫理哏的段子,臺上臺下幾乎是大合唱似的互動,就量活的一個人吃虧 。再比如傳統活《拉洋片》、《武墜子》這類打哏的段子,也有少部分觀眾認為應該是被摒棄掉的。

包袱不響就走邪路!無底限版《口吐蓮花》讓相聲觀眾嗤之以鼻!

其實,相聲起源於民間底層百姓,通過辛辣的諷刺達到寓教於樂的目的。硬要拔到陽春白雪的高度反而適得其反。即便這些所謂不入流的倫理哏和打哏也都是有其各自的尺度和底線。跨越底線找包袱,最後的結果只能是被觀眾嗤之以鼻,被掃進歷史的垃圾堆。

包袱不響就走邪路!無底限版《口吐蓮花》讓相聲觀眾嗤之以鼻!

對於《口吐蓮花》這個段子新老觀眾應該都不陌生。這塊活本來就屬於鬧活,比較容易出包袱。很多青年相聲演員也樂於在臺上使這塊活,其效果要遠比《對春聯》這類文哏段子火爆。但即便如此,還是很多青年演員用“超刺激”的手段無下限的取悅觀眾。大家不妨回憶一下曹(雲)金、劉雲天版的《口吐蓮花》,前面墊話兒、包袱中規中矩,但到了底包袱時,不僅加了個“把拔”的倫理跟,還把喝到嘴裡的一口水全噴到捧哏演員的臉上,不按規矩的使活雖然讓現場觀眾發出爆笑,但笑過之後就只剩下不屑。這樣的底包袱難道是師父教出來的嗎?

包袱不響就走邪路!無底限版《口吐蓮花》讓相聲觀眾嗤之以鼻!

反觀師爺侯耀文與石富寬搭檔的版本,底包袱在淨化改編之後,捧哏演員遞腿兒時只說:“侯大法師,您倒是噴啊!”侯:“我全嚥了。”其他全在使相兒上烘托。段子的目的在於諷刺貪圖色利的市井形象。觀眾想看的也是兩位演員鋪綱細不細,使相兒足不足。而非帶有侮辱性的把水噴到捧哏演員臉上。

包袱不響就走邪路!無底限版《口吐蓮花》讓相聲觀眾嗤之以鼻!

這樣的“反面典型”並非曹(雲)金一人,董建春、李丁合作的《量廣相》雖然是一個創編段子,但整個樑子還是沿用《口吐蓮花》。《量廣相》這個作品首演於第五屆北京喜劇幽默大賽。觀眾對這個段子當時也呈現兩極分化的評價,支持者給予了“給相聲門置產業”、“開宗立派的作品”等高度評價,而反對者則認為“節奏過快、燒腦的邏輯”、“撒狗血式捧哏”,作品問世後一直是爭議不斷。在這個段子裡底包袱的使法與曹劉版的可謂如出一轍,甚至在此基礎之上加以升級,一番接一番把水噴到捧哏演員臉上對段子整體內容上沒有任何實質性作用,單純為了取悅現場觀眾。這樣使活的手法很難想象他們是李增瑞先生的弟子,畢竟王謙祥、李增瑞這對黃金搭檔一輩子都是直工直令的表演,絕不會走撒狗血的歪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