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線盟軍爲什麼不接受希姆萊的單方面投降?

我也很絕望351


柏林戰役前,德軍內流傳著一句話:“向東死死頂住俄國人,直到英國人從西邊踢咱們的屁股”。可見,向盟軍投降可不是希姆萊一個人的小九九,當時,從將軍到士兵,大家基本都是這麼想的。


希特勒是個性格極端偏執的人,信奉“要麼勝利,要麼滅亡”的極端人生信條。但此時,大多數德國高層們還是捨不得與第三帝國共存亡的,心裡算盤著希望落在英美的手裡,儘量爭取時間向盟軍投降,這樣就能儘可能的保障自己在戰後的人身安全和利益。

成功投降盟軍的案例很多,比如,古德里安,在戰爭後期主動向盟軍投降。蘇聯曾一度想起訴他的戰爭罪行,但西方盟國沒有接受,僅僅關押了三年就被釋放。

國際法規定,一旦正規軍放棄抵抗,自動受到日內瓦人權法條保護,要保證戰俘溫飽,還不許強制勞動。德國和以英美為主的盟軍各國都加入了日內瓦協定,投降以後,一定程度上可以免於被虐待;

而蘇聯並沒有加入該協定,所以,德國對蘇聯戰俘都是可勁的虐待,甚至還用來做人體實驗等等;本著”以牙還牙“的原則,蘇聯也不是吃素的,把大批的德軍戰俘拉到西伯利亞,讓他們在飢寒交迫當中勞動致死。最後一批戰俘(注意,是普通戰俘,不是上軍事法庭判刑了的戰犯),直到1953年斯大林去世以後才得以返回已經一分為二的德國。

對普通德軍尚且如此,臭名昭著的納粹海因裡希·希姆萊,他的雙手早已沾滿猶太人和斯拉夫人的鮮血,自保只能選擇背叛希特勒,所以多次嘗試秘密與盟軍媾和。

希姆萊幻想著利用西方國家和蘇聯的矛盾,覓得一條出路。在他看來,就算德國戰敗了,希特勒死掉,自己反倒可以從納粹黨二把手的位置上位,代表德國在國際上運作。盟軍也需要黨衛隊來維持德國的秩序,所以自己還有利用價值。(下圖,電影《帝國的毀滅》劇照)


1945年4月,希姆萊通過瑞典外交官福爾克·貝納多特與丘吉爾和杜魯門聯繫,表示願意向西線盟軍總司令美國艾森豪威爾將軍投降。丘吉爾和杜魯門隨即將這個消息傳給了斯大林,經過討論三方領導人一致決定,對希姆萊不予理睬。

第一、希姆萊一廂情願的放大了盟軍和蘇軍的矛盾,對於戰敗後德國的處境過於單純樂觀了。

早在1945年2月的雅爾塔會議上,三人已經商量好處理戰敗德國的相關事宜,比如波德邊界的劃分,分區佔領德國,去納粹化等等。


盟軍在接到希姆萊的秘密協議後,為了更堅定表示盟軍不會單獨與希姆萊媾和,東西兩線還要繼續合作夾擊法西斯德國的態度,4月28日,英國廣播電臺公開廣播了希姆萊的”秘密協議“。希特勒得知廣播內容之後,勃然大怒,想不到自己無比信賴的希姆萊會在背後捅刀....他隨即下令,將希姆萊作為賣國賊予以逮捕並處死。

此時的希姆萊既遭盟軍緝捕又被希特勒追殺,處境相當被動。

第二、如果西線的盟軍真的接受了希姆萊的單獨媾和,那麼會面臨著與蘇聯決裂的巨大風險。

1945年的《雅爾塔協定》把戰爭的掃尾階段的分工,戰後對德國的處理都商量好了,三巨頭已經簽字畫押了,就等著德日戰敗趕緊的劃地盤。如果盟軍與希姆萊代表的德國單獨再搞一套,那等於背離了之前的《雅爾塔協定》,這個風險是任何人承受不起的。大家想想,蘇聯此時正在圍攻柏林,苦苦的打巷戰,在損兵折將35萬攻下柏林後,發現人家英美已經和德國納粹談妥了,之前雅爾塔會議白忙了,協議白簽了,自己被盟友和敵人聯合給耍了。。。。蘇聯的行事風格類似於"你欠我一毛,得還回來一塊”,堅決不能吃虧的,惹毛了蘇聯,這個後果是相當的可怕。

第三、希姆萊過高的估計了自己的控制力和影響力。希姆萊雖然一度曾被元首指定為接班人,但是在對手眼中,與希特勒完全不是一個級別的。此外,國防軍內部反感納粹統治的高層也為數不少,黨衛軍內部派系鬥爭也挺複雜,一直內鬥到了第三帝國的最後一天。這種局面,遠非希姆萊控制的了的。第四、與保持德國繼續作戰的狀態可以進一步地消耗蘇聯的戰爭實力。因此,盟軍不是特別著急要結束德國本土的戰爭。

慘烈的柏林戰役結束後,蘇聯紅軍共傷亡35萬(蘇聯方面公佈的數字,西方一直認為實際數目會更多),然而,之後還得按照45年2月的美英蘇三國《雅爾塔協議》讓美英法三國佔領。而且美英法三國的大柏林佔領區面積和人口還大大高於蘇佔領區。

不過,無論是盟軍還是蘇聯紅軍,在柏林戰役上,都沒有覺得自己吃虧,雙方還比較滿意。

最終,希姆萊幼稚的幻想落空,倉皇而逃,盟軍不予理睬,希特勒也將他視為最大的背叛者,甚至臨死前都不忘記交代一定要捉住,處死希姆萊。最終,希姆萊喬裝逃跑失敗,無奈的吞下了氰化鉀,自殺身亡。


大學軍事理論教師



通過著名的電影《帝國毀滅》可以知道,黨衛軍全國領袖希姆萊和空軍司令戈林兩人,都在1945年前後通過各種手段與西線盟軍單方面談何,但是這兩位人物並沒有真正影響德國政策的實力,導致他們在與盟軍的接觸中得不到足夠的籌碼和信任!

至少在當時的英法美三國看來,1944年解放了巴黎之後如果能兵不血刃的就結束西線戰爭,就算對納粹做出某種程度的讓步也是可以的,畢竟戰後還可以使用各種手段毀滅納粹德國那羸弱不堪的力量!如果德軍同意撤出西歐諸國把佔領軍撤回德國本土,西線盟軍肯定會很高興的與希姆萊談何,然後慫恿納粹德國繼續和蘇聯作戰。

但問題是,希姆萊和戈林誰有這個能力滿足盟軍的要求呢?在電影《帝國毀滅》中當希姆萊向希特勒提議是時候和西方搞政治了(很委婉的勸說希特勒對西線讓步),但希特勒立刻回絕說:“等我死了你們有的是時間搞政治”。可見並不是希姆萊無法和西方達成議和,而是元首這邊不願意議和。
那麼赫爾曼戈林呢?這個傢伙仰仗著自己和瑞典王室有交情,委託瑞典攝政王出面搭線,將自己終結西線作戰的企圖告知盟軍領袖艾森豪威爾。而盟軍的西線最高統帥部甚至妄想著在1944年聖誕節就結束戰爭回家過年,戈林的讓步議和肯定是有市場的。但是當時的元首希特勒一意孤行的要用一場突擊勝利,給西線議和爭取籌碼!他還作夢能獲得西方的讓步保有對荷蘭、盧森堡、丹麥等西歐國家的控制。此時的希姆萊不得不按照希特勒的指示,在阿登山區集中了20萬黨衛軍和大約2500輛坦克放手一搏。
期待著能拿下比利時的首都布魯塞爾和港口安特衛普,並消滅其境內的幾十萬美軍逼迫西線盟軍自己找德國政府談何。這明顯是黨衛軍做不到的。看來元首和希姆萊、戈林一樣都想結束西線作戰,只不過想要的結果不同。元首要保留的果實更多、也更體面,希姆萊當然打不出希特勒想要的勝利!也就無法達成議和的目的。


兵器世界


別說希姆萊了,就是希特勒想在西線議和,美英都不敢輕易答應,就軍事形勢來說,納粹德國必敗已成定局,此時談和是任何政治家的禁區,哪怕是智商不足的政治家。受《雅爾塔協定》的制約,美英和蘇聯兩方都承諾,絕不單獨跟德國媾和。



蘇聯人一直擔心這件事情,各方面盯得很緊,只怕英美有這個心,也沒有這個膽,因為很難瞞過蘇聯特工,《春天裡的十七個瞬間》的施季利茨勇闖瑞士,就是去搜集美國杜勒斯和希姆萊代表接觸的情報。劇中負責協調希姆萊與西方接觸任務的是黨衛軍旅隊長舒倫堡,代表希姆萊前往瑞士的是黨衛軍沃爾夫將軍。

自然,蘇聯特工挫敗了這一陰謀,希姆萊發現事情敗露後搶先跟希特勒彙報,來個一推六二五。



雖然受意識形態的影響,美英不希望二戰後的蘇聯過分強大,更不希望蘇聯在戰後的歐洲有較大的話語權,這是可以理解的。但問題是納粹德國還在抵抗,共同的敵人還沒有消滅,尤其是德國陸軍的主力畢竟在東線,所以美英在這方面的行事是必須慎重的。

同時,希姆萊也確實太臭名昭著了,作為第三帝國的黨衛隊頭子,希姆萊戰後是肯定逃不掉“反人類罪”的,以如此惡名的敵人作為談判對象,比較注意輿論影響的美英還沒有愚蠢到如此地步,所以可以利用,但絕不會真正的與希姆萊談和。



希姆萊在柏林被圍後的4月20日,曾通過瑞典大使捎信給西方,表達了求和並敞開西線的意願,不料英國廣播公司全文播發了這封信的內容,美英立即遭到蘇聯政府的質問,這事可以表達出好幾個意思:

一,西方媒體的無孔不入和具備一定的獨立性,這也必然導致美英在原則問題上行事謹慎,單方面議和無疑是天大的新聞,風吹草動都會被關注。



二,美英已決心不以希姆萊為談判對象,否則的話,戰時新聞檢查體制可以保證這麼重大的秘密不能公開,既然公開,就是放棄。

三,蘇聯方面對這事的警惕性之高和反應之快,其情報人員一定監視著這個領域的方方面面,美英搞小動作太難了。

而在德國總理府的地下室裡,希特勒通過收音機獲悉了這一消息,史載他“氣得暈了過去”,這樣的背叛讓他怒不可遏,在此之前他剛剛下令逮捕了試圖接管權力的二號人物戈林,結果希姆萊又來插了一刀。希特勒當即發佈命令,解除希姆萊的一切職務,同時予以逮捕。



也就是說,黨衛隊全國領袖在這一時刻成為了一文不值的“庶民”,他甚至失去了與西方談判的政治地位和資本,美英更不會搭理他了。

希特勒在臨死前最終選擇了海軍總司令鄧尼茨為接班人,鄧尼茨宣佈無條件投降後與美英完成了簽字儀式,蘇聯表示嚴重不滿,無奈之下,德國又在蘇方代表在場的情況下,第二次簽署投降書,菀爾之餘,可見當時蘇聯與西方互相戒備心理之深。


度度狼gg


希姆萊所要求的西線單方面投降並不符合當時德國的現實情況,1945年的德國基本上已經宣告失敗,希萊姆妄圖通過與西線盟軍達成的單方面投降來將軍隊調集到東線應對蘇聯戰爭的想法無疑是可笑的,要是阿登戰役德軍成功或許還有可能,但僅僅以1945年德國的政治形勢來看。

圖為希姆萊

無論如何都會取得最終勝利的盟軍沒有必要冒著和蘇聯決裂的風險來讓德軍將西線的部隊調集到東線對盟友蘇聯造成更多的傷亡,這不僅不符合當時二戰德國局勢,也不符合東西關係的正常化。

圖為西線德軍

在戰爭的最後一段歲月,希特勒一直都希望通過和西方盟軍的單方面和談甚至是結盟來對抗布爾什維克軍隊,然而事實上一直到柏林戰役結束的最後幾天,西線盟軍都沒有給出任何的回應。從後世的角度來看,或者是從西方國家的角度來看,德國的繼續存在可以進一步地消磨蘇聯的戰爭實力,甚至有可能扭轉局勢,德國納粹政權的繼續存在這對日後的冷戰對抗來說是非常有利的。

圖為柏林戰役

然而,1945年的同盟國仍然是一個堅不可摧的同盟,任何嘗試挑撥同盟關係的人和條約都不會被同意。盟國若真的在1945年1月與希拉姆達成西線的單方面停戰,後世的西方國家肯定會扣上與德國納粹政權勾結的帽子,即使達成了政治上的勝利,也不會有多麼光彩,反而在戰後給了蘇聯更好的國際輿論形式,綜上所述,艾森豪威爾是絕對不可能同意希萊姆的單方面投降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